牛奶树

( Niú Nǎi Shù )

别名: 牛乳药 , 大牛奶 , 多糯树 , 稔水冬瓜 , 铁牛入石 , 乳汁公树 , 牛奶子 , 乳汁麻木 , 牛奶稔 , 猪母茶 , 猪奶树

牛奶树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疏风解热;消化痰健脾除湿;行气散瘀。主感冒发热结膜炎支气管炎消化不良痢疾脾虚带下;乳汁不下;跌打肿痛;风湿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烂或煎水洗。
性味:
甘;微苦;性凉
各家论述:
1.《岭南采药录》:治腋,捣其子及叶敷之。
2.《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清热祛湿,消化痰行气散瘀。治感冒发热伤风咳嗽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结膜炎消化不良痢疾,跌打肿痛,气结疼痛。
3.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斑疹发热
化学成分:
皮含花生酸-10-酮二十四醇酯(10-ketotetra-cosyl arachidate),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yl acetate)[1],3,6,7,三甲氧基菲并吲哚啶(3,6,7-trimethoxyphenanthroindolizidine),3,6, 7-三甲氧基-14-羟基菲并蚓哚啶(3,6,7-trimethoxy-14-hydrox-yphenanthroindolizidine),牛奶树碱(hispidine)[2],三十烷醇乙酸酯(triacontanyl acetate),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3]。叶含香柑内酯(bergapten),补骨脂素(psoralen),β-香树脂醇(β- amyr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4]。根含无色矢车菊素-3-o-α-d-毗哺葡萄糖(l→4)-o-β-d-吡喃阿拉伯糖甙[leucocyanidin-3-o-α-d-α-d-glycopyranosyl-(1→4)-o-β-d-arabinopyranoside][5]。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旷地、山谷以及低海拔的疏林中或水旁堤边潮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及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高3-5m。全株具乳汁;幼枝被刚毛,中空。单叶通常对生;叶柄长1-4.5cm,被短粗毛;托叶2枚,阔披针形,长约1.5cm,在无叶和生榕果枝上,常4枚合生成环状,早落;叶片革质或纸质,卵状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6-20cm,宽4-12cm,先端短尖或尾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全线或有不规则细锯齿,两面被短刚毛,下面较密。隐头花序,花序托(榕果)成对着生于叶腋或簇生于树干上和无叶的枝上,倒卵形、陀螺形式近梨形,成熟后黄色,直径1.3-3cm,具柄,密生短硬毛,顶端略有脐状突起,中部以下常散生数枚苞片,基生苞片3枚;雄花、瘿花多数着生于花序托内壁的顶部,花被片3,雄蕊1;瘿花无明显花被,花柱近顶生;雌花无花被,花柱侧生,被毛。瘦果卵形。花期6一7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对叶榕的根、皮或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hispida l·f·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根洗净晒干,皮除去外皮,取二层皮;叶刷去毛用。
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

牛奶树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疏风解热,消化痰行气散瘀。治感冒发热支气管炎消化不良痢疾,跌打肿痛。
①《岭南采药录》:"治腋,捣其子及叶敷之。"
②《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清热祛湿,消化痰行气散瘀。治感冒发热伤风咳嗽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结膜炎消化不良痢疾,跌打肿痛,气结疼痛。"
③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斑疹发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
性味:
《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甘,凉。"
生境分布:
生长于平原、丘陵、山谷和溪边。分布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高3~5米,具乳汁。幼枝被刚毛,中空。叶革质,常对生;卵形、倒卵形或长圆形,长10~20厘米,宽6~12厘米,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先端短尖或具短尾尖,全缘或具不规则细锯齿,或仅顶鄙具锯齿,两面均祖糙,上面疏被稀刚毛,下面密被粗毛;叶柄长1~4.5厘米;托叶阔披针形,长1.5厘米。早落,花托(隐头花序)聚生于老树干,或由树干发出的无叶枝条,扁球形或陀螺形,直径1.5~3厘米,成熟时黄色,具柄,被粗毛,中部以下常具数枚苞片,基部苞片3;雄花、瘿花生花托口部,雄花被3,雄蕊1;瘿花及雌花无花被。小坚果,骨质。花期6~7月(广西)。
来源:
为桑科植物对叶榕根、皮、叶。全年可采。根洗净晒干,皮除去外皮,取二层皮;叶刷去毛用。
出处:
《岭南采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