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菇
( Cǎo Gū )
别名: 稻草菇 , 兰花菇 , 秆菇 , 麻菇 , 家生菇 , 南华菇 , 草菌 , 美味苞 , 脚菇
草菇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清热解暑;补益气血;降压。主暑热烦渴;体质虚弱;头晕乏力;高血压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90g;或作食品常服。 |
性味: |
甘;性寒 |
各家论述: |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甘,性寒。有清暑益气、抗癌等功能。 |
药理作用: |
1.本品所含苞脚菇毒素及狐衣酸,对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酸耻垢杆菌有抗菌作用。 2.所含大量维生素c,可增加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防治坏血病。 3.草菇子实体内含苞脚菇毒素,可使小鼠腹水癌细胞膨胀,并抑制其呼吸。kishida报告了草菇多糖化学结构和抗癌作用的关系。 |
化学成分: |
含苞脚菇毒素(volvotoxin),狐衣酸(vulpinicacid),维生素(vitamin)c,多糖,麦角甾醇(ergosterol),γ-麦角甾烯醇(γ-ergostenol),原维生素(provitamin)d2、d4,24β-甲基胆甾-5,7-二烯-3β-醇(24β-methylcholesta-5,7-dien-3β-ol),24β-甲基胆甾-7-烯-3β-醇(24β-methylcholesta-7-en-3β-ol)。 |
性状: |
性状鉴别 子实体多已纵切成两瓣,完整者菌盖钟形,或平展后中部微凸起,直径5-19cm,灰色或灰黑色,有暗色纤毛,形成辐射条纹。菌肉中部较厚,松软,黄白色。菌褶较密而宽,不等长,白色或粉红色。菌柄近圆柱形,长5-18cm,直径0.8-1.5cm,黄白色或淡黄色,内实。菌托较大,厚,杯状,污白色,上缘黄黑色。气香,味特异。 |
栽培: |
1.生物学特性 草菇是一种高温型腐生真菌,其生长育温度范围为10-44℃,相对温度要求在80%-95%;属好气性真菌,酸碱度以ph6-7.5为宜。 2.培育技术 培养料种类很多,其中以棉子壳产量最高,稻草栽培产量高、质量好,甘蔗渣次之一。辅料有干牛粪、米糠、麦麸、石灰等。草菇室内外均可栽培。室外栽培:在室外当气温稳定在22℃以上时即可做畦床,床宽1mm,高25cm,两边工作行60cm,将泥土翻于畦床上,混入5%干牛粪、混匀后压实,然后准备稻草。用1%石灰水将稻草温透,扭成"∞"字形小把,在畦床上先铺一层稻草,厚3-5cm,草上放第一层草地,在草地边缘内约1.5-2cm外撒一圈菌种,宽幅3cm,中间不放菌种,然后放第二层草把,每层都撒一圈菌种,并向内缩进1.5-3cm,使草堆呈梯形.一般堆4-5层,最上面堆放一层压实后高20cm的稻草,称"龙骨草",将堆踩实紧,表面淋水.建堆后保持堆温,调节温度,下种后2-3d堆温达50-60℃,5-6d后堆温下隆到30-40℃,开始出菇,这时草堆温度控制在70%-90%.空气相对温度以85%-95%为宜,可覆盖塑料薄膜控制和调节草堆温湿度.采收二至三潮菇后追施牛粪粉、尿水或尿素等补充营养。在栽培畦四周土中喷洒防虫药剂。室内栽培:在人为控制温、湿度、营养、通气、光照等条件下,可避免室外受台风、暴雨等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全年均可栽培,堆草与栽培方法与室外基本组同。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稻草等草堆上。夏、秋季多人工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原形态: |
菌盖宽5-19cm。近钟形;后伸展且中部稍凸起,表面干燥,灰色至灰褐色,中部色较深,具有辐射状条纹。菌肉白色,松软,中部稍厚。菌褶白色后变粉红色,稍密,宽;离生,不等长。菌柄近圆柱形,长5-18cm,粗0.8-1.5cm,白色或稍带黄色,光滑,中实。菌托较大,苞状,厚,污白色至灰黑色。孢子印粉红色。孢子光滑,椭圆形,(6-8.4)μm×(4-5.6)μm。褶缘囊状体棍棒状,顶端突尖或近尾尖,(95-100)μm×(16-35)μm。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光柄菇科真菌草菇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oluariella volvacea (bull.ex fr.)sing.[voluaria volvacea (bull.)quel 。;agaricus volvaceus bull.] 采收和储藏:当蛋状菌盖露出,将破裂前即可采收,切成两半,烘干或晒干后备用。 |
出处: |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广东通志》:南华菇,南人谓菌为蕈,产于曹溪南华寺者,名南华菇,亦家蕈也,其味不下于北地蘑菇。《宁德县志》:城北瓮窑采朽,雨后而蕈生,宛如星斗丛簇竟吐,农人集而投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