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角结膜炎
( liuxingxingjiaojiemoyan )
西医
简介: |
流行性角结膜炎是一种传染性强的眼病,曾引起世界性流行,现各地区仍有散发。多侵犯青壮年,全年可发病,夏季为高。本病的临床特点为结膜大量滤泡,有时伴有伪膜形成,角膜发生上皮细胞下浅在圆形点状浸润。本病由腺病毒感染所致,以腺病毒8型为主,也可由19、29、37型,本病为接触传染,凡洗脸用具及接触的物品,皆可为传染媒介。在家庭、学校、工厂很易流行。 |
季节: |
全年可发病,夏季为高。 |
人群: |
多侵犯青壮年。 |
诊断标准: |
1.潜伏期5~12天,双眼发病。 2.常有头痛、低热及耳前淋巴肿大。 3.临床表现似急性结膜炎,但分泌物少,下睑结膜有滤泡。 4.发病1~2周后,结膜炎症消退、出现怕光、流泪、刺痛、视力下降,角膜中央区可见浅层点状混浊、上皮脱落、荧光染色(+)。角膜浸润吸收后,部分留有薄翳,影响视力。 5.病毒分离为腺病毒Ⅷ型。 具备1~4项即可诊断,兼有第五项即可确诊。 |
诊断依据: |
1.潜伏期5~12日,平均8日。常为双侧,可先后发病。 2.症状:患眼刺激症状显著,有异物感、刺痒、烧灼感及水样分泌物。病变累及角膜时,可伴有明显的畏光、流泪和视物模糊。 3.体征:患眼眼睑红肿,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结膜出现大量滤泡,以上、下穹窿结膜和下睑结膜为多,有时伴有伪膜覆盖、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发病一周左右,结膜炎症渐消退,角膜损害始出现,起初表现为浅层点状角膜炎,位于角膜中央,继之发生上皮下和浅基质点状浸润,数个或数十个不等,圆形,直行约0.4~1.5mm,散在分布,伴有角膜知觉减退,不发展为溃疡,2~3周后炎症消失,角膜混浊斑点于数月后逐渐吸收,也有持续数年者。视力多正常,小儿可伴有发热、咽痛等。假膜较多。 4.分泌物涂片染色镜检见单核细胞增多。 |
症状: |
患眼刺激症状显著,有异物感、刺痒、烧灼感及水样分泌物。病变累及角膜时,可伴有明显的畏光、流泪和视物模糊。 |
体征: |
患眼眼睑红肿,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结膜出现大量滤泡,以上、下穹窿结膜和下睑结膜为多,有时伴有伪膜覆盖、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发病一周左右,结膜炎症渐消退,角膜损害始出现,起初表现为浅层点状角膜炎,位于角膜中央,继之发生上皮下和浅基质点状浸润,数个或数十个不等,圆形,直行约0.4~1.5mm,散在分布,伴有角膜知觉减退,不发展为溃疡,2~3周后炎症消失,角膜混浊斑点于数月后逐渐吸收,也有持续数年者。视力多正常,小儿可伴有发热、咽痛等。假膜较多。 |
其他诊断: |
分泌物涂片染色镜检见单核细胞增多。 |
鉴别诊断: |
1.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由细菌感染引起,多发病急,双眼发病,流泪、异物感及灼热感,分泌物多为粘液脓性,使上、下睫毛粘在一起。角膜受累多为边缘性,抗生素治疗有效。而流行性结角膜炎分泌物少,耳前淋巴结肿大,典型的上皮下浸润且抗生素治疗效差。 2.包涵体性结膜炎:为衣原体感染。常通过性接触传播,多伴有泌尿系统疾病。上皮细胞胞浆中可见包涵体,不一定发生角膜损害。即使有变化也不象流行性角结膜炎那样顽固,磺胺药及抗生素有效。 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本病为肠道病毒70型感染、症状较结膜炎为重、常有结膜下点状、片状出血,7~14天吸收,角膜上皮呈点状、大片状剥脱,常于一周内随结膜炎症痊愈而消失。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症状消失,局部炎症消退,角膜上皮荧光素不着色。 2.好转:角膜混浊吸收或遗留薄翳。 |
治疗: |
1.药物局部治疗:常用的有0.1%疱疹净眼药水、无环鸟苷眼药水,4%吗啉双胍眼药水等,每小时一次,为预防混合感染,常需与抗生素眼药水交替点眼。当瞳孔区出现上皮下浸润斑点,可短期内使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点眼。如acf、acf一t等眼药水点眼。 2.病情严重者应配合全身抗病毒治疗:如病毒唑注射液0.6g加入液体中静滴,每日一次。 |
“流行性角结膜炎” 相关论述
(一)病因:
为腺病毒8型,19型及37型所引起。其中8型多见,传染性强,曾引起世界性流行。
(二)临床表现
初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继则出现角膜炎。
1.急性结膜炎期:潜伏期5~12天,多为双侧,一眼先起,常伴有头痛.疲劳.低热等全身症状。自觉有异物感.刺痒,但分泌物少,且为水样。1/3的病员结膜上可见伪膜,结膜高度充血.水肿,在下睑结膜及穹窿部有多的圆形滤泡,有时结膜下可出现点状出血,耳前淋巴结肿大,且有压痛。约5~7天后,结膜炎症状逐渐消退。
2.浅层点状角膜炎期:结膜炎症消退后,有时患者仍感怕光.流泪.异物感及视力模糊。检查时,以1%荧光素染色后,在裂隙灯下可见角膜中心区有很多散在点状着色,上皮下有圆形浸润点,将上皮微微抬起,但不形成溃疡。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浸润逐渐吸收后,常可留下不同程度的薄翳,一般对视力无大影响。
(三)治疗
以局部用药为主。0.1%疱疹净、0.5%环胞苷.0.05~0.2%阿糖胞苷或4~5%吗啉双胍(abob)等眼药水,白天可每小时点眼一次。在角膜炎期加点0.5%醋酸可的松液或0.1%地塞米松液每日四次,或用氢化考的松.强的松龙的混悬液作结膜下注射,每次0.2~0.3毫升,可以帮助抑制炎症,促进浸润吸收。抗生素(如氯霉素、金霉素等)点眼每日四次,它们虽然对病毒无效,但可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在角膜不染色后,加点狄奥宁液促进混浊吸收。
许多小流行是起源于医院.诊所被污染的器械或药水,为了预防起见,应注意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流行性角结膜炎(ekc)为一急性结膜和角膜疾患,在世界各地和各季节均可流行。
一、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腺病毒8型(adenovirus type 8)是ekc的主要致病菌,由jawetz等人(1955年)分离。随后在ekc病人中又分离出多种血清型(2~4,7~11,14,16,19,29),其中以8型、19型ekc最多,结膜出血者多为11型。直接接触是最常见的播散方式,家庭中的密切接触、医院、办公室、游泳池等,均可为疾病流行传染的来源地,曾从有宫颈炎患者的生殖道分离腺病毒19型,4型多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未能彻底消毒的眼科器械,特别是眼压计可能是ekc的传染媒介。
二、临床表现
急性期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水肿,有滤泡和假膜形成。结膜病变后2~3周。开始出现ekc特殊的角膜上皮下浸润,其部位、数量和浓密度则因人而异,若位于中央则影响视力。急性结膜炎后期的角膜病变,是腺病毒迟缓超敏反应的结果。电镜下观察急性期的角膜标本时,证实了角膜上皮有腺病毒存在,病毒复制产生蛋白,因此而出现迟缓超敏反应。角膜上皮下病变可持续数月之久,混浊需1~2年吸收,年纪大的女性患者,角膜混浊的时间更长。单眼或双眼发病,两眼发病的时间间隔为1周左右。少数病人可能伴有前葡萄膜炎。
ekc儿童除上述眼部症状和体征外,还多数伴有发烧、无力、咽痛及胃肠道症状。
三、诊断
对于急性滤泡性结膜炎患者,应排除ekc。结膜囊分泌物涂片作姬萨染色,ekc显示淋巴细胞、变性上皮细胞及少许多形核白细胞。有假膜形成者,则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病毒分离可以作出明确的诊断,但必须早期培养,第1周有82%患者为阳性,以后则明显减少。结膜上皮刮片的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是简单和可靠的诊断方法。
四、治疗
急性期眼睑肿胀明显时,冷湿敷可以减轻症状。口服阿司匹林每次0.3g,每日3次,减轻疼痛和刺激症状。当合并角膜浸润时,皮质类固醇滴眼,每日2~4次。如果结膜炎症非常严重,激素的应用可以防止睑、球粘连。同时可用中药,以银翘散加减。
五、预防
同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