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性结膜炎
( paoxingjiemoyan )
别名: 金疳 , 白膜侵睛
中医
简介: |
泡性结角膜炎祖国医学称之为“金疳”或“白膜侵睛”。前者病变生于白睛,后者病变生于黑睛边缘,病及黑睛。 |
病机: |
肺经燥热,肺火亢盛,失于宣发,气血郁滞而成;或兼肝之不足,肺金凌木;或肺金阴亏,虚火上炎,血络壅滞酿成此病。此外,禀赋不足,脾肺失调的儿童,更易患之。 |
诊断: |
本病辨证,当辨虚实。一般病初为实,多由肺经郁热上攻于目;病久或反复发作者多虚,又当分清肺阴不足与脾肺失调。 1.肺经燥热 证候:患眼涩痛,畏光,泪热眵结,白睛上有小泡样颗粒隆起,其周围绕以赤丝,色赤怒张,伴口渴鼻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辨析:①辨证:以泪热眵结,白睛泡样颗粒周围赤丝怒张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肺经燥热,上壅于目,故白睛涩痛/目热眵结;气血运行壅滞,故赤丝怒张,白睛起泡样颗粒;肺经热盛,故口渴鼻干,肺热下移则便秘溲赤。舌脉之象也均为肺热之征。 2.肺阴不足 证候:患眼微涩隐痛,白睛颗粒不甚高起,周围血丝淡红,久不消退或反复发作,兼见口干烦热、干咳,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析:①辨证:以眼部症状不甚明显,病久反复发作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肺阴不足,虚火上炎,故白睛症状不甚明显,全身兼见阴虚表现。虚证难复,故病变反复发作。 3.肺脾两虚 证候:患眼赤涩轻微,白睛泡样颗粒细小,反复发作,伴乏力便溏,纳差腹胀,或痰多,舌淡,脉细弱。 辨析:①辩证:以眼部症状轻微,反复难愈,伴脾虚症状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病属虚证,故眼部症状轻微,且反复难愈:脾虚运化失调,则纳差腹胀,乏力便溏;水湿内停,聚湿成痰,则痰多;舌脉之象乃肺脾不足之征。 |
治疗: |
(一)辨证选方、 1.肺经燥热 治法:泻肺散结。 方药:泻肺汤(《审视瑶函》)加减。桑白皮12g,黄芩12g,地骨皮12g,麦冬12g,知母10g,桔梗6g。加防风散邪,赤芍凉血散血退赤,连翘助桑皮清热,便秘者加大黄。 2.肺阴不足 治法:滋阴润肺,兼以散结。 方药: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加减。大生地15g,麦冬15g,甘草3g,玄参15g,贝母12g,丹皮12g,薄荷,1og,炒白芍12g、加夏枯草、连翘以增强泻热解毒散结之功。 3.肺脾两虚、 治法:补脾益肺。 方药: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减。党参15g,白术12g,云苓12g,甘草3g,陈皮12g,半夏10g,生姜10g,大枣5枚。著加防风、赤芍、桑白皮,可消积滞,止目痛。 (二)其他疗法 1.点眼疗法:有以下几种。 (1)黄连西瓜霜眼药水,每天4~6次。 (2)千里光眼药水,每日4-6次。 (3)黄芩素眼药水,每日4~6次。 2·熏洗疗法:红花9g,忍冬藤18g,丝瓜络9g。水煎熏洗,或洗敷,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 |
中药: |
1.香砂六君子丸,每服6g,每日2次。本药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者。 2.知柏地黄丸,每服1丸,每日2次。本药清热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者。 |
针灸: |
①体针:主穴:睛明、攒竹、临位,配穴:舍谷、太阳、风池。方法:每日针1次,每次取主穴、配穴各1~2个,中等刺激;亦可用0.25%普鲁卡因针穴位注射,每次0.5m1,每日1次。 ②耳针:取穴:内分泌、眼、肝、交感、神门。每日针1次,每次取2~3穴,留针10~20分钟,每5分钟捻针1次。 |
西医
简介: |
泡性结膜炎是由微生物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发生于春夏季节,特点为结膜、角膜缘上皮下反复出现结节样细胞浸润,病变中央坏死脱落后形成溃疡,结节周围呈局限性充血。本病可自愈,但易复发。尤其双眼患者,病变交替反复,可达数月或数年之久。 |
病因: |
泡性结角膜炎的发生,多认为是一种感觉兔疫机制,由多种微生物蛋白质,如细菌中的结核菌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及真菌、衣原体或寄生虫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根据临床上侵犯的部位可分为:病变仅发于结膜者称泡性结膜炎;发生于角膜者称为泡性角膜炎;病变侵及角膜缘者称泡性角结膜炎。 |
季节: |
主要发生于春夏季节。 |
病理: |
泡疹的病理改变为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及多形核细胞。 |
诊断标准: |
1.小儿常见,怕光、流泪及眼痛。 2.球结膜局限性充血,有1~3mm灰白色结节隆起,称泡性结膜炎。 3.在角膜缘有结节,角膜浸润点,球结膜呈扇形充血,称泡性结角膜炎。 4.在角膜有圆形结节浸润,或形成溃疡。有束状血管伸入角膜病灶处,称束状角膜炎。 凡具备2~4项之一即可诊断。 |
体征: |
1.症状:泡性结膜炎仅有异物感或灼热感,如侵及角膜则有严重的畏光、流泪、刺痛和睑痉挛等。 2.体征:病变部位不同则表现不同。 (1)泡性结膜炎:发生在球结膜的结节呈灰红色,直径约1~4mm,周围局限性充血,结节易破溃,顶端形成溃疡。一周左右溃疡愈合,一般不留瘢痕。病变严重时,溃疡较大,病变可深及巩膜,愈合后遗留瘢痕。当维生素a缺乏时,睑结膜及睑缘部出现泡性溃疡。 (2)泡性结角膜炎:泡疹结节位于角膜缘,表现灰白色圆形浸润,其周围球结膜局限性充血,溃破愈合后角膜侧遗留局限性混浊,据此特征可推测曾患此病,有时在角膜缘及其附近球结膜上出现多数粟粒样细小结节,沿角膜缘排列称粟粒性泡性角结膜炎。 (3)泡性角膜炎:位于上皮下与角膜浅层基质间,色灰白,圆形,边界清楚,一般10~14日吸收,残留角膜瘢痕。角膜缘泡性溃疡可向角膜中央区发展,形成一带状混浊,中央有新生血管伸延,称束状角膜炎,痊愈后留下一带状薄翳,血管则逐渐萎缩。 |
鉴别诊断: |
1.睑裂斑:为球结膜的变性病变,多出现在睑裂部的近角膜缘处,鼻侧多见,多双眼对称,为一种黄白色、无定形的上皮下沉积物,它不形成溃疡。一般不需治疗。 2.浅层巩膜炎:以局限性结节隆起为特征。结节可有数个,暗红色,结节及周围结膜充血、水肿、有压痛,常合并有轻度虹膜炎。当移动眼睑而移动球结膜时,见巩膜表层的血管不被推动。结节不形成溃疡。 |
疗效评定标准: |
治愈:症状消失,局部病变消退,有时角膜可遗留云翳。 |
预后: |
一般预后良好。 |
治疗: |
1.寻找及治疗诱发此病的潜在性疾病。 2.局部滴用0.5%可的松眼药水,0.1%利福平眼药水,每日4次,收效迅速。用1:4000的升汞眼药水与1%白降汞眼膏,也可取得良效。 3.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同时使用广谱抗生素眼药水点眼。 4.角膜受累者应按角膜炎治疗。 5.口服鱼肝油、钙剂及多种维生素等。 |
中西医结合: |
泡性结膜炎一般认为是一种对微生物蛋白的迟发性变态反应性眼病,多发于营养不良,体弱,卫生环境欠佳或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者,儿童青年多见。因此治疗上首先要注意加强营养,增强体质,调节饮食成分,多食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少食碳水化合物,讲究卫生,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药物一般可用0.5%可的松眼水或0.025%地塞米松眼水合0·1%利福平眼水点眼,收效较好,或配合口服维生素b2片、鱼肝油、钙剂或酵母片等。对于顽固性复发性,除一般西药治疗夕),可根据辨证应用中药。体虚多汗,属阴亏者,可选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如体虚食纳不佳,形体消瘦属肺脾不调者,可选用六君子汤(丸)。或采取综合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局部·电离子导人,中药熏洗、针灸等。 |
“泡性结膜炎” 相关论述
泡性结膜炎是指在结膜上出现局部隆起之小泡;泡性角膜炎是指小泡生于角膜边缘,并侵及角膜,病后遗留云翳。
本病一般儿童多发,多发于体弱及营养障碍少年儿童。由于病变部位不同,出现的症状也各异。
①泡性结膜炎。这类病儿症状较轻微,或有异物感,在结膜上有灰白色圆形小泡,可随结膜活动,无压痛。发生部位不定,其大小数目不等。
②泡性角膜结膜炎。小泡常发生于结膜、角膜交界处,病人有涩痛、羞明、流泪等症状,小泡周围红肿明显。
③泡性角膜炎。发病后很快出现沙涩刺痛,羞明、流泪、眼睑难开,有眼睑刺激样症状。角膜上可见一个或数个圆形灰白色颗粒状突起的星点。轻者可自溃,吸收愈合;重者小泡多从角膜边缘开始,边溃边愈合,逐渐向角膜中央匐行浸润,其后端则有血管成束随行,故又称“束状角膜炎”。病情往往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星点所经过部位,愈后遗留下带状云翳,影响视力。
泡性结膜炎、角膜炎,与营养状态和病人的体质有密切关系,泡性结膜炎、角膜炎是一种信号,标明患病者的体质衰弱,所以为预防本病的发生,应努力增强体质,改善机体营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