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过早搏动
( shixingguozaobodong )
别名: 室性早搏
西医
简介: |
室性过早搏动也称室性早搏,是一次由希司束分支以下异位起搏点提早产生的心室激动。 |
病因: |
可见于正常人,但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病、心肌炎、洋地黄类或奎尼丁药物毒性反应、低血钾时更易发生。 |
发病机理: |
是希司束分支以下的异位起搏点自律性暂时增高;室内环型或微型折返运动;室内并行收缩与后除极触发激动所引起。 |
诊断标准: |
室性过早搏动诊断标准: 1.有心悸、心跳间歇感或无症状。呈联律或不规则出现。早搏的脉搏较细弱或不能扪及。 2.心电图: 室性早搏:提早出现的qrs-t波宽而畸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其前无异位p波。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可呈多源性、多形性或联律性。 [附]早搏分类 1.过早搏动:每天固定时间观察30min。 (1)轻度:患者无明显症状,平均每分钟过早搏动≤5次。 (2)中度:平均每分钟5次以上,或呈二、三联律。 (3)重度:有多源性,或连续2个以上过早搏动,或r波在t峰上,而q-t延长者。 2.lown氏将室性早搏分为五级,并认为高级别者即Ⅲ~Ⅴ级以后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增加。 室性早搏的分级(lown) 0级:无室性早搏 Ⅰ级甲:偶而发现(每小时之 Ⅰ级乙:偶而发现(每小时之1次) Ⅱ级:经常出现(每小时>30次) Ⅲ级:多源性 Ⅳ级甲:反复出现接连2次 Ⅳ级乙:反复出现短阵成串,最长的7次联在一起 Ⅴ级:提早出现的r波落于t波上,24小时中一小时连续出现3次者 |
诊断依据: |
室性早搏应与伴心室内差异传导的室上性早搏鉴别,前者qrs波群前无相关的p波。发生在舒张晚期的室性早搏,其前有窦性p波,应与间歇发生的心室预激波鉴别。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偶发室性早搏,常无重要意义。频发呈联律的,或连续发生2—3次早搏,或发生在前一个心搏的t波上的早搏,或早搏的qrs波群异常宽大或为多源性的均提示可能有病理意义。此外,q-t或q-u时限延长、左房室瓣脱垂综合征,奎尼丁或锑剂毒性作用,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出现的室性早搏,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应予重视。 |
体征: |
临床表现见“过早搏动”条。 室性早搏可发生在窦性心律或异位心律的基础上,为提早出现的畸形qrs波群,其时限大多≥0.12s,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qrs波群前无相关的p波。但源于束支或分支近端的冲动可沿希-浦系统传至另一侧心室,qrs波群时限可不增宽。室性早搏的冲动大多不干扰窦房结的自律性,因而早搏前后两个窦性心搏间距,为窦性周期的2倍,早搏后有完全代偿间歇。除插入性室性早搏外.室性早搏均取代窦性心搏一次,后者的p波落在早搏的st段或qrs-t波群内。如早搏发生过晚,qrs波群之前可有窦性p波,p-r间距适当时,能形成室性融合波。基本心律较慢时,室性早搏可插入两次基本心搏之间,形成插入型早搏。有时室性早搏的冲动逆传至心房,在qrs波群之后出现一个逆行p'波,逆行p'波可再折返激动心室,形成qrs-p'-qrs的组合,即所谓回头心搏。室性早搏尚可通过隐匿传导逆行到房室交接处,不引起逆行p波,但使早搏后第一个心搏的p-r间期延长。同一导联上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的室性早搏,而配对间期固定的称为多形性室性早搏;配对间期不等的,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早搏发生在前一次心搏的易损期时(r在t上),容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室性早搏后第一个心搏的t波可低平或倒置,其临床意义,尚有争论(图1、2)。 |
疗效评定标准: |
1.显效:用药后过早搏动消失。 2.有效:用药后过早搏动次数较原有减少5%以上或减轻一度者。 3.无效:用药后无变化。 4.恶化:用药后过早搏动较前增加50%。 |
治疗: |
治疗原则参见“过早搏动”条。须紧急处理的可静脉给予利多卡因,稳定后可改用口服药物维持。氯化钾一般以1g溶于5%葡萄糖液200—300ml内,在心电图观察下静脉滴注,半小时内滴入0. 5g,一次总量不超过2g。心电图出现高血钾表现时立即停用。口服药物可选用美心律、普罗帕酮(心律平)、乙吗噻嗪、胺碘酮等。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运动诱发的室性早搏,如普萘洛尔(心得安)或美托洛尔(美多心安)。洋地黄类(适用于由心力衰竭而非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早搏).普鲁卡因胺、丙吡胺不宜用于青光眼或前列腺肥大患者,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