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疬性皮肤结核
( lielixingpifujiehe )
别名: 瘰疬 , 蟠蛇疬 , 鼠疮 , 老鼠串 , 鼠疬
西医
简介: |
本病称为液化性皮肤结核或皮肤腺病。此病多发生在儿童或青年时期,尤多见于青年女性。病程缓慢,常缠绵不愈。 |
病因: |
系由皮肤下方的淋巴结、骨或关节中的结核病灶,直接扩展或经淋巴道蔓延至皮肤而发病。 |
人群: |
多发生在儿童或青年时期,尤多见于青年女性。 |
病理: |
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有结核性浸润或结核样浸润,浸润细胞为上皮样细胞,郎罕氏巨细胞及多量的淋巴细胞。浸润正中有干酪样坏死及脓腔形成。 |
诊断依据: |
临床诊断 1.患者有淋巴结或骨关节结核向皮肤穿破而形成的溃疡及瘘管。 2.本病经过慢性,常缠绵不愈,但无全身症状。 3.患者有感染结核杆菌的病史,结核菌素试验为阳性。 4.溃疡愈后遗留挛缩性疤痕,往往与它处溃疡同时存在。 |
病史: |
患者有淋巴、骨、关节杆菌感染史。 |
体征: |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一)症状 1.好发于颈部、胸上部、腋下、腹股沟、臀部等处,四肢、颜面等亦偶有发现。 2.损害初起为深在性、无痛、坚硬、可移动的皮下结节,约黄豆至白果大,表面皮色正常。 3.数月后,皮下结节迅速增大并有新结节发生,多数结节可互相粘连成块,高出皮面。 4.结节渐向皮肤表面发展,皮肤变成青红色,与皮肤粘连,最后软化破溃形成溃疡及瘘管,排出干酪样稀薄脓液。 5.溃疡边缘甚薄,有穿凿现象,底面不平,肉芽生长缓慢。 6.破溃的结节,互相贯通,常一处平复,它处又复破溃。因此,长期迁延,经久不愈。 7.溃疡愈合后,留有凹凸不平的条索状疤痕,由于疤痕挛缩,可形成畸形或影响功能。 8.由骨、关节结核波及皮肤所致的瘰疬性皮肤结核。 (二)分型 1.瘰疬性树胶肿:为散在性的皮下结核性硬结。结节常发生于四肢,经过慢性,易破溃形成顽固的溃疡。溃疡边缘柔软,潜行性,紫红色溃疡中有脓液、坏死组织及结核杆菌。 2.结核性淋巴管炎:多发生于成人,发病前患者常有手足结核杆菌感染史,以后在前臀或下腿发生结核性淋巴管炎,淋巴管变粗变硬,并沿淋巴管发生一连串的结节,皮肤表面呈紫红色。以后结节软化、破溃,形成溃疡,排出于酪样脓汁,愈后留有色素沉着的疤痕。溃疡中可发现结核杆菌。 3.瘘管性皮下结核:为发生于30~50岁成年人肛门周围的慢性瘘管。多数病例可累及直肠而肛门狭窄,并可犯及阴囊。用异烟肼治疗有效。 |
鉴别诊断: |
1.放线菌病:患部坚硬,为一片大而深的浸润块,破溃后流出带有"硫黄色颗粒"的脓液,真菌培养阳性。病理改变为非特异性细胞浸润,可找到菌丝集团。 2.梅毒性树胶肿:病程发展较快,质硬如软骨,常破溃形成梅毒性溃疡,边缘呈凿状,但不形成瘘管,梅毒血清反应阳性。病理改变为梅毒性肉芽肿伴有闭塞性血管内膜炎。 3.化脓性汗腺炎:为脓窝部红色疼痛性结节,破溃后形成瘘管。病理组织学为非特异性肉芽肿,无结核样浸润,可见到化脓球菌。 4.孢子丝菌病:孤立的结节或溃疡沿淋巴管成串排列,脓液培养为孢子丝菌。 |
中西医结合: |
1.中药外用配合西药内服:西药内服抗结核药(联合用药),维生素b6。中药常用甲字提毒药捻,紫色疽疮膏混合塞入窦道,每日1次。 2.西药外用配合中药内服:一般适应于本病的后期。局部外用抗痨药膏或药面。内服益气养血,软坚散结的中药:如消瘰丸、小金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