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卡菌病

( nukajunbing )

西医

简介:
奴卡菌病是由需氧放线菌属奴卡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感染。
病因:
病原菌为星形奴卡菌和巴西奴卡菌,常可从土壤中分离出来。
发病机理:
感染途径可通过肺吸入,再经血行播散到全身。但经皮肤感染最多,尤其是田间外伤奴卡菌病也常继发于白血病、霍奇金病、糖尿病等。其原发感染常在肺部发生,亦可经血循环播散。中枢神经系统亦可被累及。以热带地区多见。
体征:
奴卡菌病星型奴卡菌病约75%自肺部感染开始。发病急性或亚急性,一般多倾向于慢性。表现有食欲不振、衰弱、盗汗恶寒发热咳嗽,咯出绿色恶臭脓痰,有时咯血,多数中性粒细胞增加。空洞形成为本病特征之一。约1/4波及胸膜,引起脓胸,破坏胸壁形成瘘管。约1/3转移至脑及脊髓,1/3转移至皮肤形成瘘管,亦可播散至其他器官和组织。x线示广泛肺炎,阴影中可见多发性小空洞。亦可呈粟粒结核样播散性的微小结节阴影。脑奴卡菌病常由呼吸道、口腔、耳侵入,少数由肛门侵入。患者有头痛,知觉异常,痉挛,发热,呼吸系统症状等,神经系统症状显著,常误诊为脑脓肿或脑肿瘤。其他各个脏器均可累及,尤以肾脏为多。
足菌肿主要侵犯四肢,以下肢为主。多见于热带、亚热带。常与外伤有关,亦可由肺部感染向血行播散而来。表现为皮下结节,后形成脓疡,破溃后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排出浆液脓性分泌物中含有“颗粒”。菌种不同颗粒颜色不同。病程慢性,最后可破坏骨质引起畸形。
实验室诊断:
痰、脓、脑脊液、活体或尸体标本中有硫磺色颗粒,直径约lmm。星形奴卡菌病有时查不到颗粒。压碎后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见革阳性分支菌丝,部分抗酸染色。在沙氏琼脂上室温或37℃能形成紧密起皱或光滑的乳酪色至红色菌落。镜下示纤细,0.5一1μm,革阳性,部分抗酸染色分支菌丝可断裂为杆菌和球菌状。
治疗:
治疗除一般支持疗法和治疗原发疾患外,磺胺药疗效最好,疗程要大于6周。氯霉素、四环素等均有效。防止复发可用氨苯砜(dds)。局限的脓肿应切开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