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泪囊炎

( jixingleinangyan )

别名: 漏睛疮 , 大眦漏 , 阳漏

西医

简介:
急性泪囊炎多突然发病,泪囊区表现为红、肿、热、痛,疼痛可放射到额部,睑水肿有时可蔓延到对侧,亦可形成脓肿,穿破后遗留漏管,易复发。
病因:
本病多数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突然发作,也可因创伤、不适当探通或鼻粘膜感染而发生,常由于毒力强的细菌如链球菌或肺炎球菌感染所致。
人群:
多见子女性成人及老年人。
诊断标准:
1.有慢性泪囊炎病史。
2.泪囊部皮肤红、肿、热、痛、颜面及鼻部肿胀。泪囊周围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管。
3.严重者发热,全身不适,伴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以上1~3项即可诊断。
病史:
慢性泪囊炎病史。
体征:
1,急性泪囊炎起病初时泪囊处皮肤发热、红肿,剧痛或触压痛,疼痛可放射到额部,肿胀可蔓延到眼睑、鼻根部及本侧颊部,往往内眦韧带下方较上方严重。耳前淋巴结肿大,周身不适。由于泪小管粘膜肿胀,常无脓液回流。此时若适当治疗,炎症可消退。
2.如果急性泪囊炎未得到及时治疗,炎症扩展到周围组织,形成泪囊周围炎,局部疼痛及肿胀加剧,皮肤状似丹毒眼睑肿胀不能睁眼,结膜充血,水肿流泪,结膜囊内可见脓性分泌物,体温升高,有不适感。
3.数日后红肿局限化,逐渐形成脓肿,脓液可排入结膜囊;或破入筛窦而排入鼻腔,形成筛窦泪囊瘘,或向皮肤表面穿破排脓,脓液流出后,炎症消退,但常遗留瘘管,如瘘管自动封闭,则急性发作再发。
鉴别诊断:
1.急性泪囊周围炎:因筛窦或偶因上颌窦炎症直接蔓延而形成的泪囊周围炎症。其症状
与上述的因泪囊炎继发的泪囊周围炎相似,但炎症程度则较重,红肿向眶下缘或面部延伸,泪
道冲洗回流水中无脓液,脓肿多于下眶缘处穿破,形成的瘘管在闭合后不易复发。
2.急性筛窦炎上颌窦炎:本病泪囊部有时也出现红肿压痛,但压痛点不一定在泪囊。冲洗泪道通畅,有鼻塞、脓涕、头痛等主要症状,副鼻窦疗法能控制炎症,必要时可行副鼻窦摄片及鼻腔检查以资鉴别。
3.麦粒肿:位于内眦睑缘的麦粒肿,局部皮肤红肿热痛,耳前淋已结肿大及全身不适等症状与急性泪囊样一样,但压痛部位主要在睑板面上,泪道冲洗通畅,形成脓肿,排脓后愈合。
4.先天性泪囊瘘管:无急性泪囊炎发作病史,瘘管周围皮肤无疤痕,且瘘管极细小,仅针尖大,需仔细观察。
5.眼睑丹毒:本病症状为恶寒发热眼睑胀肿与疼痛与急性泪囊炎相似。但皮肤局部充血呈鲜红色,隆起,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周围有小泡包围,泪道冲洗通畅。无脓液返流。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局部炎症消退,脓排尽,症状消失。
治疗:
1.初期局部热敷:局部选用生理盐水,用干净毛巾蘸热盐水敷患处,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
2.抗生素治疗:初期全身用足量的抗生素,如复方新诺明0.96g,一天2次,螺旋霉素0.2g,一天4次;或先锋霉素w0.5g,一天4次。症状重者,肌注青霉素80万u,一天2次。或静脉点滴青霉素640万u,每天1次。
3.物理疗法:①超短波治疗,小功率超短波,每次12~15分钟,每日1~2次,可治疗5~6次,对早期有效。②直流电药物透入,对泪囊周围组织有炎症者,用青霉素等药物导入,每日1次,每疗程3~5次。
4.手术治疗:对脓肿形成的病例,应切开排脓,切口方向与泪囊平行,排脓后放置引流条,待炎症消退后及早作泪囊摘除或吻合术,减少复发。
中西医结合:
急性泪囊炎实热证为多,故其治疗首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达早期消散,使其未成胀而愈。同时应配合局部热敷,以提高疗效。抗生素的运用,贵在及时、足量,可选螺旋霉素、青霉素等。若脓肿形成者,应及时切开排脓。急性泪囊炎未得到及时控制,形成瘘管或周期性加重者,为气血虚弱,正不胜邪,余毒留恋,治疗应扶正与解毒兼顾。若已形成慢性,用药物治疗很难痊愈,可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后,行泪囊摘除术或鼻泪管吻合术。若瘘管形成可连瘘管一并切除。

“急性泪囊炎” 相关论述

一、病因
多由慢性泪囊炎转变而来,原发者少见。泪囊炎症突然加剧。使泪囊及其周围的蜂窝组织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一)泪囊部高度红肿、发热、剧痛和压痛,并可扩延至上下睑、鼻根部及颊部,耳前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常合并有全身不适、发热、白细胞增多等症状。
(二)如脓肿破溃、排脓后、症状减轻,但有时可形成泪囊瘘,长期不愈,或时愈时发。
三、治疗
(一)早期局部热敷,每日3~4次,点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膏,全身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炎症消退三月后,可行泪囊鼻腔吻合术。
(二)脓肿形成后,应切开引流,炎症反复发作或瘘管久不愈合者,应在炎症控制后行泪囊摘除术,同时摘除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