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痘

( niudou )

中医

简介:
多因素体湿热内蕴,接触病牛后,病毒侵袭,以致湿热痘毒蕴蒸肌表所致。
诊断:
湿热内蕴,复感痘毒,湿毒蕴蒸肌肤而成本病。
证候:皮疹为水痘、脓疱,脓疱中有脐凹,周围绕有红晕及水肿。伴有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析:①辨证:本病以皮疹周围有红晕,伴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湿热毒邪蕴蒸肌表则为水疱,脓疱。热邪伤津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治疗:
一、辨证选方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银花20g,茯苓30g,地丁1og,车前子(另包)30g,萆薢10g,苡仁30g,黄柏10g,丹皮15g,泽泻10g,滑石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二、外治法
三黄擦剂外用,每日3次。糜烂者用青黛膏外涂。

西医

简介:
牛痘是牛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亦可传染给人。多发生牛奶场、屠宰场工人。是由牛痘病毒所致,它与痘苗病毒有许多方面相似。
病因:
牛痘牛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为人、牛共患的疾病,既可传染给牛,亦可传染给人。
人群:
发生牛奶场、屠宰场工人。
病理:
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坏死,有较多的出血,在表皮下部细胞可见胞浆内包涵体,它比天花牛痘的guarnier包涵体要大。
诊断依据:
1.有接触病牛的病史。
2.皮疹为水疱,脐凹性脓疱,周围绕以红晕及水肿
3.好发于手指、面部、前臂等处。
发病:
有接触牛的病史,潜伏期5~7天,病程一般为3~4周。
病史:
有接触牛的病史。
体征:
临床表现
1.在接种感染的部位,初起丘疹,很快变成水痘和脓疱,脓疱中有脐凹,很快变成水痘和脓疱,脓疱中有脐凹,周围绕有红晕及水肿。多伴发热、局部淋巴腺炎及淋巴管炎。
2.皮疹多发于手指、面部、前臂等处,常为多发性。
鉴别诊断:
1.挤奶人结节:皮疹表面紧张发亮光滑,棕红色半球形结节,多为单发。
2.原发性皮肤结核:皮疹初起在感染部位发生一红褐色豆疹,后发展为结节或斑块。继而结节或斑块破溃形成表面溃疡,覆有痂皮,易剥离,溃疡基底呈颗粒状,暗红色,易出血,边缘呈潜行性,无自觉症状。经3~6周或数月,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并可发生干酪样坏死而形成脓疡,愈合后形成暗红色疤痕。
治疗:
一、全身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及防止继发感染:①肌注丙种球蛋白3ml,连用3~5日。②口服吗啉胍0.1g,每日3次。③应用抗菌素治疗。
二、局部治疗
0.1%雷氟诺尔溶液湿敷,2%龙胆紫溶液外用,每日2次。
中西医结合:
牛痘的治疗可用中药内服外用,配合肌注丙种球蛋白。如感染者可配合抗菌素治疗,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缩短疗程。

“牛痘” 相关论述

婴儿之有痘患久矣.宋以来始有引痘一法.取痘苗吹入鼻孔.递入五脏.引毒以外出.可谓事捷而功鉅矣.然犹不能操券而万全.则尽美而未尽善焉.粤东有种牛痘法.自岛夷传入.其法取牛痘以为苗.此盖考诸本草纲目见稀痘方.用白牛虱而有悟也.至其引法.则取手少阳经穴.一曰消烁.一曰清冷渊.按古针刺法.用尖刀拨开皮膜.将痘浆点入.满浆脱痂.无不按其常期.亦永无再出之患.所以然者.痘毒秉于先天.深藏于肾.手少阳三焦有气无形.与足少阴肾气相通.内经云、少阳主肾所生病.又云、少阳属肾是也.痘浆一从少阳经点入.即能直入肾经.引肾脏深藏之毒.还按手少阳经穴而出.故痘出之数.适与拨点之数相符.而不别生枝节.且不用方药.而小儿之饮食嬉戏如常.真万不失一焉.此以视夫吹鼻之术.不更为尽美而尽善也哉.予莅任燕京.见是法而羡之.因又虑其术无由广.特笔之书.以附圣经之末.使传于天下后世.是亦区区保赤之婆心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