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脓肿

( gexianongzhong )

西医

简介:
膈下脓肿发生于膈下间隙的脓肿,为腹腔脓肿的一种常见类型。
病因:
膈下脓肿绝大多数并发于急性腹膜炎病程中或剖腹手术之后。致病菌因原发病灶而异,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其次是链球菌。近年来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厌氧菌等有增多趋势。
体征:
膈下脓肿多表现为弛张型或稽留型高热、寒战、脉速、厌食呃逆、乏力、衰弱、出冷汗等症状。局部体征有患侧呼吸活动受限,下胸部肋间深压痛、叩击痛,并向肩胛部放散,这些症状多在原发病灶好转后或手术反应恢复后出现。但体征可不明显。如腹腔内其他部位无脓肿体征,即应考虑膈下脓肿的可能。
影响诊断:
x 线透视可见膈肌抬高,活动度受限,甚至消失;肋膈角模糊,胸腔反应性积液等。超声波检查有液平反射波,诊断可以确立。
治疗:
早期脓肿尚未形成,应采用非手术治疗,以抗生素和中药控制感染为主;晚期脓肿已经形成,除个别采用穿刺抽脓,脓腔内注入抗生素并服中药外,绝大多数病例应手术切开引流。如治疗延误,脓肿可能会穿破至腹腔、胸腔或结肠等。

“膈下脓肿” 相关论述

凡是脓液积聚在横膈下的任何一处均称为膈下脓肿膈下脓肿是腹腔内脓肿最为重要的一种。是腹膜炎的严重并发症。当感染一经在膈下形成脓肿都必须通过外科引流才能治疗。
(一)有关膈下区之解剖:膈下区之解剖,都是以肝脏为标准,因为横膈下大部分被肝占据。
①膈下区隙(图2-39),在横结肠及其系膜之上,横膈之下及左右腹壁之间整个间隙,均称隔下间隙。膈下间隙分为肝上间隙和肝下间隙。
②肝上间隙、被冠状韧带分为右肝上间隙和左肝上间隙
③右肝上间隙、又被右侧韧带分为右肝前上间隙和右肝后上间隙。
④左肝上间隙:因左侧韧带是自横膈伸展到肝脏左叶的后面,故左肝上间隙只是一个间隙。
因此肝上间隙共分为、右前上,右后上,及左上三个间隙。
⑤肝下间隙、被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部分,即右肝下间隙及左肝下间隙(左肝前下及左肝后下间隙)。
(二)病因与病理
膈下腹膜淋巴网丰富,故感染易于引向膈下,膈下脓肿可以因体内任何部位的感染而继发。大部分为腹腔脓性感染的并发症。常见于急性阑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以及肝胆等的急性炎症,这些常并发右膈下感染。腹膜外的膈下脓肿,多来自肝脓肿的破入,据统计约25~30%之膈下感染会发展成为脓肿,余者多可自行消散,这是由于腹腔上部之腹膜具有强大的抵抗力。
引起脓肿的病原菌多数来自胃肠道,其中大肠杆菌,厌氧菌的感染约占40%,链球菌的感染占40%,葡萄球菌感染约占20%。但多数是混合性感染。
(三)临床表现
膈下脓肿的诊断一般比较困难,因为本病是继发感染,常被原发病灶之症状所掩盖。原发灶经过治疗病情好转,数日后又出现持续发烧,乏力,上腹部疼痛,应该想到有无膈下感染。
毒血症:早期为细菌性毒血症的表现,即在康复过程中突然发生间歇或弛张型高烧,有时是寒战高烧,食欲减退、脉率快或弱而无力乃至血压下降。
②疼痛:上腹痛、在深呼吸和转动体位时加重,有持续性钝痛向肩背部放散,脓肿大时可有胀痛气急、咳嗽呃逆
③膈下和季助区有叩击痛、压痛,若脓肿表浅时该处皮肤有可凹性水肿
④患侧之呼吸动度变小,肋间隙不如健侧明显。
⑤肝浊音界升高。
⑥约25%的病例脓腔中含有气体,可叩击出四层不同之音响区,最下层为肝浊音或脓腔的浊音,上层为气体之鼓音,再上层为反应性胸腔积液或萎缩肺的浊音,最上层为肺之清音。
⑦患侧肺底部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⑧白细胞计数升高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四)辅助检查
①x线检查:病人取立位,从前后和侧位拍片,可发现病侧之横膈运动消失或减弱,示有膈下感染,但不一定脓。还可发现病侧横膈抬高,和助膈角消失,肺野模糊,表示有反应性胸腔积液、或肺突质变化,可以看到膈下有气液面,约10%的膈下脓肿有产气菌的感染,及胃、十二指肠穿孔之气体,左膈下脓肿可见胃受压移位。
②b超检查:b超可明确显示脓腔之大小,部位、深浅度,又可在b超引导下做穿刺抽脓或将穿刺点标于体表做诊断性穿刺。
③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可行定性定位诊断。
④诊断性穿刺:穿刺的确可以使炎症延针道播散,如穿刺若经肋膈角可以致胸腔感染,所以有些外科医生宁愿行探查性切开,我们认为在病情重而诊断又不肯定时,可在x线或b超定位引导下穿刺,若抽出脓汁则立即切开引流。实际上膈下脓肿存在时,其肋膈角大部已有粘连故穿刺引起脓胸之机会不大。
(五)治疗
膈下脓肿起始于感染,如能积极治疗使炎症逐渐消散,则能预防脓肿形成。因此,半卧位、胃肠减压、选用适当之抗菌素、以及加强支持疗法等都是预防形成脓肿的治疗。一旦形成脓肿必须及早手术引流。以防膈下脓肿穿破膈肌形成脓胸,或破入腹腔再次形成弥漫性腹膜炎,穿破附近血管引起大出血等。手术前一定确定脓肿的位置以便选择引流的切口和进路。手术避免污染胸腔和腹腔,并给以输血等支持治疗,保证病人顺利渡过手术关并及早痊愈。
膈下脓肿常用之手术引流途径有:经前肋缘下部,后腰部、及侧胸部三种。
①经前肋缘下部引流是最常用之途径。优点是此途径较安全,缺点是膈下脓肿多数偏高偏后,从前壁引流不易通畅,目前加用负压吸引可弥补其不足。对位置较前的脓肿,此手术进路最为理想。方法是局麻下作前肋缘下切口、切开皮肤和肌层显露腹膜后,用长9号针穿刺以确定脓腔位置,若靠上可在腹膜外向上分离至接近脓腔部位,再穿刺抽出脓液后沿穿刺针进止血钳以扩大引流口,吸尽脓汁,置管引流。若脓肿在切口附近,可直接引流,不要进入腹膜腔去分离脓肿周围之粘连,以防浓汁进入腹腔造成腹膜炎。(图2-40)。
[imgz]putongwaikexue040.jpg[alt]右肝前上间隙脓肿的切开引流术[/alt][/img]
图2-40 右肝前上间隙脓肿的切开引流术
插图示 皮肤切口的位置,是在右侧肋缘平行。切开腹壁肌层和横筋膜后,用手指将壁层腹膜向膈肌分离,直至脓肿的部位,即可使脓肿获得腹膜外之引流。
②经后腰部引流途径:此途径适用于左右膈下靠后部的脓肿,即使是右肝上间隙靠后的脓肿,也可采用此引流途径。(图2-41),方法是在局麻下沿第十二肋做切口,在骨膜下切除第十二肋(图2-42),平第一腰椎棘突平面横行切开肋骨床,然后进入腹膜后间隙,用粗针穿刺找到脓腔,再用手指插入脓腔排脓。(图2-43)。手术尽可能在直视下进行,避免误入胸腔。
[imgz]putongwaikexue041.jpg[alt]膈下脓肿经后腰部引流[/alt][/img]
图2-41 膈下脓肿经后腰部引流
[imgz]putongwaikexue042.jpg[alt]膈下脓肿经后腰部引流[/alt][/img]
[imgz]putongwaikexue043.jpg[alt]膈下脓肿经后腰部引流[/alt][/img]
图2-42 图2-43
③经侧胸部引流:适用于右肝上间隙的高位膈下脓肿,此途径经过胸腔肋膈角部分,除非原有胸膜疾病此处已粘连闭合,否则均应分二期进行。第一期在侧胸部第8或第9肋处作切口并切除一小段肋骨直至胸膜。然后用碘仿纱布和酒精纱布填塞伤口,使引起周围粘连一周后再行第二期手术时即可在穿刺定位后,切开已粘连的胸腔肋膈角,直达脓肿置管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