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背叶

( Hónɡ Bèi Yè )

别名: 红帽顶树 , 红背娘 , 红帽顶 , 红罗裙

红背叶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杀虫止痒。主痢疾热淋石淋血尿崩漏带下风疹湿疹;疥癣;龋齿痛;褥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煎水洗。
性味:
甘;凉
归经:
膀胱大肠肺经
各家论述:
1.《广西中草药》:解毒,除湿,止血。治痢疾尿路结石或炎症,血崩白带风疹疥疮,脚癣,龋齿痛,外伤出血。
2.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腰腿痛
毒性:
小鼠口服红背叶煎剂350g/kg,表现活动减少,无死亡;口服400g/kg,4只中3只死亡。
药理作用:
1.止咳、祛痰作用:小鼠口服根煎剂175g/kg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氨水喷雾致咳法),祛痰作用也很显着(小鼠酚红法)。
2.对平滑肌的作用:根煎剂并无舒张支气管的作用(豚鼠离体肺灌流),但在离体家兔回肠试验表现有明显的抗乙酰胆碱作用。
3.抗菌作用:试管试验只对金黄色与白色葡萄球菌有轻度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根中含大量生物碱和酚性物质。叶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路旁灌丛或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中部、东南和华南。
原形态:
红背山麻杆 灌木或小乔木,幼枝被毛。叶互生;叶柄长达7cm,老时变为紫红色,越至上部的越短;叶片卵圆形或阔三角状卵形或阔心形,长6-15cm,宽4-12cm,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平截或浅心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细锯齿,上面近无毛,下面被柔毛;基出脉3条,基部有红色腺体和2枚线状附属体。雄花序腋生,总状,苞片披针形,腋内有花4-8朵聚生,萼片2-3,雄蕊8;雌花序顶生,花密集,萼片6-8,子房卵形,花柱3。蒴果球形,被灰白色毛。直径约8-10mm。花、果期3-6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红背山麻杆的叶及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chornea trewioises (benth.)muell.arg.[stipellaria trewioides benth.]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叶,洗净,鲜用或晒干。全年均可采根,洗净,晒干。
出处:
出自《广西中草药》。

红背叶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清热利湿散瘀止血。用于痢疾小便不利血尿尿路结石,红崩,白带腰腿痛,跌打肿痛;外用治外伤出血,荨麻疹湿疹
用法用量:
根0.5~1两,叶3~5钱;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
性味:
甘,凉。
来源:
大戟科山麻杆属植物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 (benth.) muell.-arg.,以根、叶入药。根四季可采,夏秋采叶,晒干。

红背叶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①《广西中草药》:"解毒,除湿,止血,治痢疾尿路结石或炎症,血崩白带风疹疥疮,脚癣,龋齿痛,外伤出血。"
②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腰腿痛。"
用法用量:
内服:根:煎汤,0.5~1两。外用:叶:煎水洗或捣敷。
性味:
广西中草药》:"味甘,性凉。"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用鲜红背叶根3两,炒后水煎两次(每次约煎3小时),药液混合浓缩成30毫升,每服15毫升,每日两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115例,服药一个疗程后近期控制27例,显效41例,好转25例,总有效率为80.9%。服两个疗程的疗效可有所提高。
药理作用:
①止咳、祛痰作用
小鼠口服根煎剂175克/公斤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氨水喷雾敦咳法)。祛痰作用也艰显着(小鼠酚红法)。
②对平滑肌的作用
根煎剂并无舒张支气管的作用(豚鼠离体肺灌流),但在离体家兔回肠试验表现有明显的抗乙酰胆碱作用。
③抗菌作用
试管试验只对金黄色与白色葡萄球菌有轻度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根中含大量生物碱和酚性物质。叶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
生境分布:
生山坡、荒地的灌丛中。分布我国中部和东南、华南。
原形态:
灌木或小乔本,嫩枝有毛。单叶互生,阔心形或卵圆形,长6~15厘米,宽4~10匣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浅心形或近截平,基出脉3条,基部有红色腺体和2条线状附属体,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浅绿而带红色。被柔毛,嫩叶紫红色,边缘有不规则的小锯齿;叶柄长达7厘米,越至上部越短,老时变为红紫色。雄花序腋生,总状,长7~10厘米,苞片披针形,腋内有花4~8朵聚生,萼片2~3,雄蕊8;雌花序较短,顶生,花密集,萼片6~8,披针形,子房卵形,花柱3。蒴果球形,被灰白色毛,径8~10毫米。花期3~6月。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红背山麻杆。全年可采。
出处:
广西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