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不扑

( Yīnɡ Bù Pū )

别名: 刺老包 , 土花椒 , 小鸟不企 , 症状登追 , 不安丹 , 鸟不站 , 雷公刺 , 小郎伞 , 鸟不宿 , 楤木 , 打散根 , 百鸟不落 , 雷公木

鹰不扑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散瘀;祛风;利湿解毒。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湿热黄疸淋浊水肿痢疾白带胃脘痛头痛咽喉肿痛乳痈无名肿毒;瘰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烂拌酒炒热敷;或煎汤熏洗。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各家论述:
1.《广西中草药》消肿,祛风湿。治跌打,风湿疼痛。
2.《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散瘀消肿,抗菌止痛。治跌打损伤肝炎肾炎前列腺炎急性关节炎,胃病腹泻痢疾白带
用药禁忌:
孕妇慎服。
附方:
①治跌打肿痛:鹰不扑半斤。用好酒三斤浸七天,外搽患处。每日服药酒三次,每次五钱至一两。或取鹰不扑鲜根适量,捣烂,酒炒,敷患处。⑧治风湿骨痛鹰不扑枝叶、红龙船花叶、鸡爪风叶、爬山虎各适量。煎水洗患处。(宜忌以下出《广西中草药》)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常分枝,弯曲,长30-45cm,直径0.5-2cm,表面土黄色或灰黄色,栓皮易脱落,脱落处呈暗褐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具横向凸起的皮孔和圆形的侧根痕。质硬,易折断,粉性,断面皮部暗灰色,木部灰黄色或灰白色,有众多小孔(导管)。气微,味微苦,辛。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10-1400m的常绿阔叶疏林或山坡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原形态:
有刺灌木,有时藤状,高1-4m,芭上刺长4mm以下,基部宽扁,先端通常弯曲。叶互生;叶柄长25-40cm;托叶和叶柄基部合生,先端截形或斜形,叶为三回羽状复叶,长60-100cm;叶轴和羽片轴疏生细刺,每羽片有小叶5-9,叶轴各节有1对小叶,小叶片卵状长圆形至卵形,长4-11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略偏斜,两面疏生小刺,下面密生短柔毛,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侧脉约6对。花序顶生,由多数伞形花序组成的大形圆锥花序,长达50cm,主轴和分枝有短柔毛或无毛,疏生钩曲短刺;伞形花序睦径2-4cm;总花梗长1-5cm,有刺和短柔毛;花梗长1-1.5cm,有细刺和粗毛;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长尖,长2-4mm;小苞片线形,外面密生长毛;萼筒边缘有5个三角形小齿;花白色,直径约4mm,花瓣5;子房5室,花柱5,分离而外弯。核果球形,乐果状,黑色,直径约4mm,有5棱,具必存花柱。花期8-9月,果期9-11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虎刺木的根、根皮和枝叶。楤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alia elegans c. n. ho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枝叶,秋后采收根或根皮,鲜用或切段晒干。
出处:
出自《广西中草药》

鹰不扑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散瘀消肿,祛风利湿。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胃痛腹泻痢疾白带痈疽,疔肿。
①《广西中草药》:"散瘀消肿,祛风湿。治跌打,风湿疼痛。"
②《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散瘀消肿,抗菌止痛。治跌打损伤肝炎肾炎前列腺炎急性关节炎,胃痛腹泻痢疾白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性味:
广西中草药》:"味辛,性温,无毒。"
用药禁忌:
孕妇慎服。
附方:
①治跌打肿痛:鹰不扑半斤。用好酒三斤浸七天,外搽患处。每日服药酒三次,每饮五钱至一两。或取鹰不扑鲜根适量,捣烂,酒炒,敷患处。
②治风湿骨痛鹰不扑枝叶、红龙船花叶、鸡爪风叶、爬山虎各适量。煎水洗患处。(宜忌以下出《广西中草药》)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疏林下及溪进、草丛阳光充足的地方。分布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等地。
原形态:
灌木,高1~2米。茎,叶柄、叶脉和花序柄上均具针刺及刚毛状。叶互生,通常3回单数羽状复叶;第2回叶柄对生;第3回小叶5~9片,对生,近无柄,顶端1枚较大,卵形,先端渐尖,基部略偏斜,圆形或浅心形,边缘有小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被疏柔毛。花两性,由多数伞形花序组成大形的圆锥花序,长50厘米;小苞片矩圆状披针形;萼5裂,三角状;花瓣长三角状,黄色,覆瓦状排列:雄蕊5枚,着生于肉质花盘的周围;子房5室,花柱5枚,分离。浆果球形,熟时黑色,有5棱,花期9~10月。果期12月至次年1月。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虎刺楤木根、根皮枝叶。根全年可采,枝叶夏、秋季采收。
出处:
广西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