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头
( Kǔ Qiáo Tóu )
别名: 荞麦七 , 荞叶七
苦荞头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健脾行滞;理气止痛;解毒消肿。主胃脘胀痛;消化不良;痢疾;腰腿痛;跌打损伤;痈肿恶疮;狂犬咬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15g;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
性味: |
甘;性平;小毒 |
归经: |
脾;胃;大肠经 |
各家论述: |
1.《贵州民间方药集》:健胃顺气,祛风除痰。治狂犬咬伤;外治恶疮,虫、蚊咬伤。 2.《内蒙古中草药》:除湿止痛,解毒消肿,健胃。治跌打损伤,腰腿疼痛,疮痈肿毒,消化不良。 |
用药禁忌: |
《本草纲目》:多食伤胃,发风动气,能发诸病,黄疾人尤当禁之。 |
药理作用: |
1.抗乙肝表面抗原作用 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技术测定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试验表明,苦荞头水煎剂对hbsag有明显灭活作用[1]。 2.降血糖、血脂作用 给糖尿病患者服用苦荞麦面条200g/d,连用3个月,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均有明显降低,血三酸甘油和胆固醇也有下降,并能明显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2]。给四氧嘧啶性高血糖大鼠,每日服用苦荞麦粉10g,连续6星期,有显着降血糖作用;连续5星期对高脂饲料所致高血脂大鼠,有明显降低血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作用[3]。 |
化学成分: |
全草含硝酸盐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1],芸香甙(rutin)[2]。叶中含3′,4′5,7-四-o-甲基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1→6)-o-β-d-吡喃葡萄糖甙〔3’,4′, 5,7-tetra-o-methylquercetin-3-o-α-l-rhamnopy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ide][3]。果实含蛋白质(protein)[4]。种子含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芸香甙,山柰酚-旬-3-芸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槲皮素-3-芸香糖甙-7-半乳糖甙(quercetin-3-rutinoside-7-galactoside)[5]。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湿润的沟谷、村边、草地。 资源分布: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山区有栽培。亦有野生。 |
原形态: |
一年生草本,高50-90cm。茎直立,分枝,绿色或带绿色,有细条纹。叶互生;有长柄;托叶鞘膜质,黄褐色;叶片宽三角形,长2-7cm,宽2.5-8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全缘。总状花序;花梗细长;花排列稀疏,白色或淡红色;花被5深裂,裂片椭圆形,长约2mm;雄蕊8,短于花被;花柱3,较短,柱头头状。瘦果锥状卵形,有三棱,棱上部锐利,下部圆钝,黑褐色,有3条深沟。花、果期6-9月。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苦荞麦的根及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agopyrum tataricum(l.)gaertn.[polygonum tataricum l.」 采收和储藏:8~10月采收,晒干。 |
出处: |
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本草纲目》:苦荞,出南方,春社前后种之。茎青多枝叶,似荞麦而尖,开花带绿色,结实亦似荞麦,稍尖而棱角不峭,其味苦恶。农家磨捣为粉,蒸使气馏,滴去黄汁,乃可作为糕饵食之,色如猪肝,谷之下者。 |
苦荞头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治胃痛,消化不良,痢疾,劳伤,腰腿痛。 ①《贵州民间方药集》:"健胃顾气,祛风除痰。治狂犬咬伤;外治恶疮,虫、蚊咬伤。" ②《内蒙古中草药》:"除湿止痛,解毒消肿,健胃。治跌打损伤,腰腿疼痛,疮痈肿毒,消化不良。"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0.3~1两;浸酒或研末。外用:捣敷。 |
性味: |
甘苦,平。 ①《纲目》:"甘苦,温,有小毒。" ②《贵阳民间药草》:"涩,平,无毒。" ③《贵州草药》:"性平,味苦。" |
用药禁忌: |
《纲目》:"多食伤胃,发风动气,能发诸病,黄疾人尤当禁之。" |
化学成分: |
各部分都含芸香甙等黄酮成分,是黄酮类的丰富来源。叶含芸香甙(干叶)3.0%、4.2%、5.4%,果实含1%。土壤中施钴盐可以增加本植物中芸香甙,矢车菊素等黄酮成分的含量。 |
附方: |
①治胃痛:㈠苦荞头三至五钱。水煎服。(《贵州草药》);㈡苦荞头六钱,香樟根皮三钱。共研末和匀。每服一钱,日三服,饭前开水送服。(《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积滞,饱胀:苦荞头二至三钱,胡桃仁适量。同嚼服。(《贵阳民间药草》) ③治腰腿疼痛:野荞麦根茎五钱,水煎服,并煎汤熏洗。(《内蒙古中草药》) ④治痢疾:苦荞头五钱,朱砂莲二钱。煎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⑤治小儿疳积:苦荞头、鸡屎藤、臭牡丹各四两。研末,调面粉作粑吃。(《贵阳民间药草》) ⑥治狂犬病:苦荞头、抱石莲各一两,黑竹根五钱。煎水服。(《贵州草药》) |
生境分布: |
生于林边、草地。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均栽培。 |
原形态: |
苦荞麦(《纲目》),又名:万年荞、野南荞、鞑靼蓼、野荞麦。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达80厘米,有细条纹,具成列的软毛,有少数细弱分枝。叶有长柄;卧片宽三角形,长2~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托鞘斜形,膜质。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梗细长;花排列稀疏,花被白色咸淡红色,5深裂,裂片椭圆形,长约2毫米;雄蕊8,短于花被;花柱3,较短。瘦果卵形,长4~5毫米,黑褐色,具3棱,棱角下部为钝圆,上部则甚锐,有3条纵沟。花期7~8月。 |
来源: |
为蓼科植物苦养麦的根及根茎。8~10月采收。 |
出处: |
《贵州民间方药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