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喉痧

参考:猩红热

“烂喉痧” 相关论述

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由口鼻吸受疫毒之气,与肺胃蕴热相蒸而发。以咽喉疼痛腐烂,肌肤发生红色疹子(丹痧)为主证,故又名“烂喉丹痧”。因具有传染性,能引起流行,故为“疫喉”之一,又称为“疫喉痧”。本病即猩红热


病名。即喉痧。见《喉痧正的》。详参烂喉(疒丹)痧条。


乌牛粪尖(一个,瓦上 ) 人指甲(一分,男用女,女用男) 西黄(一分) 珍珠(二分) 青黛(一钱) 冰片(二分) 人中黄(一钱)
此方治烂喉痧之神药,吹入即愈。如咽喉碎腐,用薄蜜调之,含咽亦效。

丙寅中秋后,接到刘华封自济南寄赠所着《烂喉痧证治辨异》一书。细阅一过,其辩证之精,用药之妙,立论之通,于喉证一门实能令人起观止之叹。咽喉为人身紧要之处,而论喉证之书向无善本。自耐修子托之鸾语,着《白喉忌表抉微》,盛行于一时,初则用其方效者甚多,继而用其方者有效有不效,更有用之不惟不效而病转增剧者。于斯议论纷起,有谓白喉不忌表散,但宜表以辛凉,而不可表以温热者。又有谓白喉原宜表散,虽麻黄亦可用,但不可与升提之药并用者。按其人或有严寒外束不得汗,咽喉疼而不肿者,原可用麻黄汤解其表。然麻黄可用,桂枝不可用。若用麻黄汤时,宜去桂枝,加知母连翘。至升提之药,惟忌用升麻。若桔梗亦升提之药,而《伤寒论》有桔梗汤治少咽痛,因其能开提肺气散其咽喉郁热也。若与凉药并用,又能引凉药之力至咽喉散热。惟咽喉痛而且肿者,似不宜用。又有于《白喉忌表抉微》一书痛加诋毁,谓其毫无足取者。而刘华封则谓白喉证原分两种,耐修子所谓白喉忌表者,内伤白喉也。其病因确系煤毒、纸烟及过服煎炒辛热之物,或贪色过度,以致阴液亏损虚火上炎所致,用药养阴清肺原为正治
其由外感传染者,为烂喉痧,喉中亦有白腐,乃系天行时气入于阳明,上蒸于肺,致咽喉溃烂,或兼有疹子,正是温热欲出不得所致,正宜疏通发表使毒热外出。二证之辨∶白喉则咽中干,喉痧则咽中多痰涎。白喉五心烦热喉痧则浑身大热云云。诚能将此二证,一内因,一外因,辨别极精。及至后所载治喉痧诸方,详分病之轻重浅深,而措施咸宜,洵为喉科之金科玉律也。惟其言今日之好人参难得,若用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汤,方中人参可以沙参代之,似非确论。盖小柴胡汤中之人参或可代以沙参,若当下后小柴胡汤证仍在者,用小柴胡汤时,亦不可以沙参人参。至白虎加人参汤,若其热实脉虚者,以沙参人参其热必不退,此愚由经验而知,非想当然尔之谈也。且古方中人参即系今之党参,原非难得之物。若恐人工种植者不堪用,凡党参之通体横纹者(若胡莱菔之纹)皆野生之参也。至其后论喉证原有因下焦虚寒迫其真阳上浮致成喉证者,宜治以引火归原之法,洵为见道之言。

茯苓煎汤,时时服之,忌茶数日,愈。或食樱桃数十粒(无鲜者,蜜饯者亦可,此仙方也)。

斑蝥(去足翅米炒) 麝香(三分) 白芨(三分) 全蝎(三分) 玄参(三分) 冰片(四分) 京川贝(一两) 白蜜(五钱) 此方斑蝥不开分两.又用白蜜.不知如何用法.

此病,乃猩红热兼证也,不可治喉,治喉必坏。猩红热治愈,烂喉痧自愈。猩红热治法,用三豆饮加减,详本书温病本气篇。
药店所售吹喉散,皆清凉疏散之药,除中虚喉痛,阳虚喉痛外,皆宜用此药吹之,甚妥。王孟英自制之锡类散最妙,方详王孟英医案篇。
喉痛臃肿,俗称鹅子。言肿处如鹅蛋也。鹅子臃肿,滴水难下,脉实有力者,将鹅子刺破,吐出脓血即愈。脉虚者,用西医洗肠器,贮入稠粥汁,由肛门灌入,谷气入腹,中气转动,鹅子减小,便能服药。麻杏石甘汤证之喉痛,刺破血出,脉通,恶寒罢,立愈。
辨别喉痛寒热,用炙甘草试验外,可用肉桂一钱煎服。寒者其痛立减,再服肉桂即愈。热者其痛立加,虽加痛无妨,因热证喉痛,不致动关生死也。白喉,病在咽头者重,病在喉头者轻。咽头属胃,中虚阳虚则病在咽头。喉头属肺,中虚阳虚以外诸证,皆病在喉头。中虚阳虚易死,故病则咽重于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