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泪囊炎

( xinshengerleinangyan )

别名: 先天性泪囊炎

西医

简介:
新生儿泪囊炎又称先天性泪囊炎,较常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婴儿出生后不久出现泪溢,逐渐变为脓性分沁物,压迫泪囊区有脓性分泌物回流。
病因:
新生儿泪囊炎多数由于鼻泪管在鼻腔的下端出口被先天性膜组织所封闭,或因上皮碎屑堵塞管道所引起,有的是因管道化不全而形成皱褶、瓣膜或粘膜憩室。少数可能是骨部狭窄或鼻部畸形所造成。由于鼻泪管闭锁,分泌物潴留,常发展成粘液囊肿慢性泪囊炎。常表现为染色体显性遗传。
人群:
婴儿
诊断依据:
婴儿多于生后六周,少数在1岁以后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泪溢及脓性分泌物增多。易误诊为新生儿脓漏眼.应注意鉴别,仔细检查可发现泪囊区肿胀,表面皮肤可不充血,压迫泪囊区有脓性分泌物回流。如泪囊无反流物,应滴荧光素于结膜囊,则荧光素不能流入鼻腔。
体征:
表现为泪溢及脓性分泌物增多。仔细检查可发现泪囊区肿胀,表面皮肤可不充血,压迫泪囊区有脓性分泌物回流。
鉴别诊断:
1.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本病主要表现眼睑水肿,结膜高度充血及出血点,形成渗出膜,大量脓性分泌物,患眼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触痛,角膜失去光泽。如治疗不及时,淋菌直接穿透角膜上皮发生溃疡溃疡继续向深层发展时角膜穿孔,导致眼内炎。这较泪囊炎症状显著,且浓性分泌物不自泪点溢出。
2.先天性泪囊瘘,瘘道从泪囊直接开口于鼻外侧,稍低于内眦韧带,或位于上下泪小管之间。常由瘘道流出清液,有的排出脓性分泌物,结膜症状较轻,且分泌物不是自上、下泪小点溢出。
3.新生儿包涵体性结膜炎:为衣原体感染在母体阴道感染后5~12日发病。表现为新生儿眼睑及结膜水肿,大量脓性分泌物,假膜形成。结膜上皮中有大量包涵体,泪道冲洗通畅。无脓性分泌物返流。
治疗:
1.局部点眼按摩泪囊:由于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六个月内,泪道仍处于继续发育阶段,因此开始应采取保守治疗。点15%斑马眼药水或0.25%氯霉素眼药水控制感染,每日多次向下按摩泪囊区,促使自身管道化。
2.泪道冲洗:按摩泪囊区泪道不通,则考虑反复进行泪道冲洗,以期冲破膜组织。
3.探通泪道:如果按摩及冲洗均未凑效,则采取探通术,以达穿破膜组织的目的。此法效果良好。具体方法:局部应用抗生素几日后,待脓性分泌物减少,用小探针从上泪点进入,有时需做上泪小管切开,用探针穿破鼻泪管下端的膜性阻塞进入下鼻道。可用一探针从鼻前孔触摸,如膜未破,应行切开。
4.有脓肿形成者要切开引流,以后可能形成瘘道,待急性炎症过去,及早行探通术或鼻内引流术。
5.探通泪道如不能奏效,应考虑是否有鼻骨畸形,可持续滴用抗生素药液,待年龄稍长选择合适的手术。
6.急性病例,应全身应用抗生素减少炎症扩散。如肌注或静点青霉素等。其他疗法参见急性泪囊炎

“新生儿泪囊炎” 相关论述

(一)病因
新生儿泪囊炎是由于鼻泪管下端的胚胎残膜没有退化,阻塞鼻泪管下端,泪液和细菌潴留在泪囊内,引起继发性感染所致。约有2~4%足月产婴儿,可能有此种残膜阻塞,但绝大多数残膜可望在生后4~6个周内自行萎缩而恢复通畅。因骨性鼻泪管发育不良、狭窄所致者较为少见。
(二)临床表现
婴儿出生后1~2周,发现泪囊部有肿块,有弹性,没有红、肿、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偶尔可引起急性泪囊炎的症状。
(三)治疗
用手指对泪囊肿块向下作按摩,如囊肿突然消失,表示残膜已被挤破,即告痊愈。如经6个月以上的保守治疗,包括多次按摩仍不见效者,可经冲洗及滴用抗生素后再用探针探通,多可获得痊愈。如有泪囊周围炎时,应先按照急性泪囊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