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瘤

( houliu )

别名: 咽喉部各种良性肿瘤及瘤样增生性病变

中医

简介:
本病是以咽喉异物或梗阻感,或吞咽不利,咽喉局部见有赘生物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疾病
病机:
喉瘤是因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郁火痰浊凝结于咽喉所致。
诊断:
1.肝郁瘀证咽喉梗塞不利,但疼痛不明显,可有声音嘶哑,局部肿物隆起,色暗红,表面无溃疡口苦咽干胸胁胀闷不适,舌质稍红,边尖或有瘀点,苔黄白,脉弦。
2.胃火燔咽证:咽喉梗塞疼痛,吞咽稍感不畅,声音嘶哑或失音,局部肿物色红,表面粗糙,血管曲张,偶有点片状溃疡及假膜形成,口渴喜饮,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3.痰湿瘀滞证:咽喉痒涩不适,声嘶,或伴呼吸不畅,局部肿物膨隆,表面色淡,或呈水肿状,头身沉重,肢倦,咳吐稀白痰,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细而缓。
类证:
1.咽喉菌:肿块更显粗糙不平,向周围呈浸润性扩展,病检可确诊。恶性病变浸润性生长,表面常呈菜花状并有坏死、出血,活检可以确诊。
2.喉息肉:赘生物位于声带,表面光滑,或有蒂,活检可确诊。
治疗:
辨证论治
1.肝郁瘀证疏肝化瘀。柴胡栀子散加减。
2.胃火燔咽证:清胃利咽、破瘀散结。黄连解毒汤桃红四物汤。加减。
3.痰湿瘀滞证:化痰除湿、祛瘀消肿。加味四物二陈汤加减。

“喉瘤” 相关论述

本病多因肝气郁结,气血痰涎凝滞于喉部而起。咽喉部一两侧发生红色肉瘤,其表面光滑,质地坚硬触之即痛。重症则表现呼吸困难,吞咽不利。

病名。系指咽喉一侧或二侧生肿起,形如龙眼,顶大蒂小的病证。本病病因多由肺经蕴热或肝经郁结所致。属于前者宜清肺祛痰散结,用益气清金汤加减。属于后者宜疏肝解郁,活血祛瘀。方用逍遥散加减。也可外吹碧玉散或用烙法、手术等。


喉瘤,生于喉旁,形如圆眼,血丝相裹。不可用刀针,宜吹麝香散,并服加味甘桔汤


生于喉间两旁,有单有双,形有圆眼大许,血丝相里似者,故名之。此因肺经受热,多语损气,或怒中高喊,或诵读太急,或多饮烧酒,倘吃炙爆硬物,犯之即痛,不犯不痛。须敛神晏息,以清降之药治之,便愈。【谔按∶此与梅核气症相似,因于七情郁结,痰凝气滞而成。不可妄用刀针,宜吹余冰梅丹,合白金散,内服如四七、越鞠、旋复、葱绛之属,可冀向愈。】

【方歌】喉瘤郁热属肺经,多语损气相兼成,形如元眼红丝裹,或单或双喉旁生。
【注】此证由肺经郁热,更锭多语损气而成。形如元眼,红丝相裹,或单或双,生于喉旁。亦有损大蒂小者,不犯不痛,或醇酒炙搏,或因怒气喊叫,犯之则痛。忌用针刀,宜服益气清金汤以消碧玉散点之即效。
方剂益气清金汤
组成:苦桔梗(三钱)黄芩(二钱)
浙贝母(去心,研)麦冬(去心)
牛蒡子(炒,研,各一钱五分)
人参白茯苓陈皮栀子(研)
薄荷甘草(生,各一钱)
紫苏(五分)
竹叶三十片,水三钟,煎一钟,食远服。滓再煎服。
【方歌】益气清金肺热攻,注喉成元眼形,陈蒡芩苏苦桔贝,麦冬栀薄草参苓。
又方:消瘤碧玉散
组成:硼砂(三钱)冰片胆矾(各三分)
共研细末,用时以箸头蘸药,点患处。
【方歌】消碧玉点喉瘤,开结通喉热可搜,君以硼砂冰片兑,胆矾末入患皆瘳。

窦汉卿曰∶喉瘤生于喉间两旁,或单或双,形如圆眼大,血丝相裹如,故名之。此乃肺经受热,多语损气,或怒中高喊,或诵读太急,或多饮烧酒,或多啖炙。须要敛神晏息,以药攻之,则此证脱落矣。不可用刀点破。(《全书》)
《心法》曰∶喉瘤生于喉旁,或单或双,亦有顶大蒂小者。凡怒气喊叫,犯之则痛,不犯不痛。

碧玉散
硼砂(三钱) 胆矾冰片(各三分)
研细,以箸蘸点。

喉瘤郁热属肺经,多语损气相兼成,形如元眼红丝裹,或单或双喉旁生。
【注】此证由肺经郁热,更兼多语损气而成。形如元眼,红丝相裹,或单或双,生于喉旁。亦有顶大蒂小者,不犯不痛,或醇酒炙,或因怒气喊叫,犯之则痛。忌用针刀,宜服益气清金汤以消碧玉散点之即效。
益气清金汤
苦桔梗(三钱) 黄芩(二钱) 浙贝母(去心,研) 麦冬(去心) 牛蒡子(炒,研,各一钱五分) 人参白茯苓陈皮栀子(研) 薄荷甘草(生,各一钱) 紫苏(五分)
竹叶三十片,水三盅,煎一盅,食远服
渣再煎服。
【方歌】益气清金肺热攻,注喉成元眼形,陈蒡芩苏苦桔贝,麦冬栀薄草参苓。
碧玉散
硼砂(三钱) 冰片胆矾(各三分)
共研细末,用时以箸头蘸药,点患处。
【方歌】消碧玉点喉瘤,开结通喉热可搜,君以硼砂冰片兑,胆矾末入患皆瘳。

喉瘤形如元眼.血丝相裹.由肺经受热所致.禁用针刀.宜益气疏风汤.吹黄连冰麝散

生于喉傍,形如圆眼,血丝相裹,此肺经蕴热所致。不可用刀针,宜吹麝香散,服甘桔汤。切忌多言耗神。有一人口内生肉球,有根线长五寸余,吐球出,方可饮食以手轻捻,痛彻至心,因用疏风降火药,每服加麝香五分,仍用麝香散吹之,三日根化而

喉瘤,生于喉旁,形如圆眼,血丝相裹。不可用刀针,宜吹麝香散,并服加味甘桔汤
茧唇,唇上起泡如茧,初起即用小小艾炷灸之,贴以万全膏。

喉瘤症(图缺)
此症因恼怒伤肝,或迎风高叫,或本源不足,或诵读太急,以致气血相凝,生于关内,不时而发,治以调本养源之药,玉枢丹地黄丸俱可常服,难许速痊,外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