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性心脏病
( pinxuexingxinzangbing )
西医
简介: |
长期、严重的慢性贫血所引起的心脏增大和(或)心功能不全称为贫血性心脏病。 |
病因: |
任何原因的慢性严重贫血均可导致贫血性心脏病。 |
发病机理: |
主要为血氧供应不足:①慢性严重贫血时心肌长期缺氧出现退行变性,使心脏贮备功能减退。②严重贫血使血液载氧能力明显下降,对机体各系统供氧不足,因而心输出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输出量增加虽然与血液粘稠度下降、血流加速和心脏收缩力增强有关,但主要是心率和每搏输出量的增加。每搏输出量的增加又与周围小动脉扩张,周围循环阻力下降密切相关,所以周围循环阻力降低,是高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由于心输出量增加,体循环收缩压保持正常,所以左、右心室作功均明显增加,左、右心室扩大和肥厚。持续的心输出量增加必然导致心功能不全。 |
病理: |
心脏扩大和肥厚,心肌脂肪变性亦常见。 |
诊断依据: |
根据慢性严重贫血史,心脏增大和(或)心力衰竭,抗贫血治疗后症状和体征缓解,贫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即可成立。但必须注意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 |
体征: |
当血红蛋白低于70—75g/l(7—7.5g/dl),常出现症状,低于45—60g/l(4.5—6g/dl)时,症状加重;如贫血发展缓慢,机体适应较好,血红蛋白虽低至60g/l(6g/dl),症状亦不明显。常见症状:①一般有易倦、虚弱、头晕、头痛、怕冷、耳鸣、眼前发黑、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月经不调,阳萎等。②心功能不全症状,病人感到心悸和劳力性呼吸困难,前者与心输出量增加有关,后者是由于心肌缺氧。进一步可发生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单纯的严重贫血较少发生心力衰竭,除非血红蛋白低于50g/l(5g/dl)。合并有其他心脏病时,即使原来处于代偿期,血红蛋白在80—90g/l(8—9g/dl),亦可诱发心力衰竭。③约30%患者可发生心绞痛,多数见于合并有冠状动脉硬化患者。体征:①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冲动,提示左心室增大。第一、二心音常增强,常有窦性心动过速。严重贫血可出现第三心音和(或)第四心音,形成奔马律。在肺动脉瓣区常出现2—3级收缩期喷射型杂音,有时较粗糙而响亮,是由于血流高速喷入肺动脉而产生。在严重贫血,由于左、右心室增大,房室瓣环扩大和乳头肌功能障碍而造成返流,在左房室瓣区和右房室瓣区可听到柔和的全收缩期返流型杂音,而以前者更多见,同时由于经过左房室瓣口血流量增加,心尖部可出现舒张中期杂音。②由于心输出量增加.血流加快,周围血管扩张,舒张压低.脉压增大,临床上可见毛细血管搏动和水冲脉,颈动脉处可听到血管性杂音,股动脉处有枪击音和双重性杂音,颈静脉部位有静脉营营音等。心力衰竭出现时,肺部可闻及啰音,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下肢浮肿。③呼吸深而快,皮肤、粘膜、指甲床、口唇等苍白,有时可有低热。 |
电诊断: |
贫血在60g/l(6g/dl)以下者,约1/3病人心电图呈非特异性改变。最常见为窦性心动过速,反映左心室面的导联s-1段压低,t波平坦或倒置,r波电压高,或呈低电压。偶有房室传导或束支传导阻滞。贫血治愈后,上述改变消失。 |
影响诊断: |
严重贫血患者x线示心影增大,血红蛋白低于70g/l(7g/dl)者,约2/3病人心影呈普遍性增大;但贫血纠正后心影可于数周内恢复正常。严重者可引起肺淤血,胸腔和心包积液甚至肺水肿,但不多见。 右心导管检查示慢性严重贫血患者休息时心输出量明显增加。贫血患者即使有明显心力衰竭,心输出量虽比无心力衰竭时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甚或增高。如长期心力衰竭,心输出量就明显下降。右心和肺循环压力通常不受贫血影响,由于周围血管扩张,肺血管阻力下降,肺动脉楔嵌压和左心室舒张期末压正常。体循环阻力亦下降,舒张压轻度下降,但收缩压不变,故脉压增宽。 |
其他诊断: |
严重贫血早期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循环时间缩短,即使已有心力衰竭,亦不例外。 |
鉴别诊断: |
贫血性心脏病的心脏杂音变化较多,需与风湿性瓣膜病鉴别。前者心脏杂音于纠正贫血后消失,两者鉴别不难。 |
预后: |
单纯贫血性心脏病在贫血纠正后,其心血管异常可完全消失,预后良好。 |
治疗: |
①纠正贫血。贫血原因明确而又易于去除者如缺铁性贫血或营养性巨细胞性贫血,针对病因治疗效果较好。反之,贫血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者,如海洋性贫血,输血只能缓解症状。发生心力衰竭时输血需多次少量,以免加重心力衰竭,输血过程应严密观察,防止肺水肿。②有心力衰竭者应按心力衰竭治疗原则卧床休息、限制钠盐、强心、利尿等(见“心力衰竭”条)。洋地黄制剂可降低心室舒张期末压力,增加心输出量。对贫血所致心力衰竭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