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槟榔

( Shān Bīnɡ Lɑnɡ )

别名: 土地黄 , 化虫消 , 红根草 , 山萝卜 , 化积药 , 地葫芦

山槟榔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祛风利湿;活血通络;杀虫消。主风湿痹痛;淋证水肿跌打损伤骨折食积腹胀虫积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敷。
性味:
味辛;甘;性平
各家论述:
1.《云南中草药》:祛风除湿,镇痛化接骨生肌。治脉管炎,食积蛔虫病骨折,风湿痛。2.《贵州药植目录》:清肺润燥,益阴敛汗。治虚弱头晕,虚汗,咳嗽
化学成分:
性状鉴别 根呈长圆柱形或长圆锥形,有的有分枝,长5-10cm,直径0.5-0.8cm,表面棕褐色,具纵纹。质坚硬,断面黄色,木部占大部分。气微,味微苦。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2900m的疏林下或草坡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醅、西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南部、中部及西北部。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根粗大,木质。茎直立,基部分枝,钝四棱形,被长柔毛及腺短柔毛。叶基生或1-2对茎生;无柄或近于无柄;叶片卵形或倒卵形,长4.5-13cm,宽2.2-6.5cm,先端钝或圆,基部楔形,边缘具圆齿状锯齿,近基部几全缘,两面被疏柔毛,上面具腺点。轮伞花序6朵花,彼此分离,排列成间断的总状花序;苞片小,卵圆形,长4-5mm,下面被疏柔毛,具缘毛;花萼紫红色,宽筒状,长7-8m,外用被疏长柔毛,上唇宽大,扁圆形,下唇具4齿,前2齿略长,齿端具芒尖,边缘具小缘毛,果时花萼增大,上唇外反;花冠浅红至紫色,长1。8-1。9cm,外面被疏短柔毛,上唇4裂,下唇全缘;雄蕊4,前对稍长,内藏,花丝分离,花药汇合成1室;子房4裂,花柱与雄蕊近等长,柱头头状,微凹;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球形,浅褐色,具小疣突。花期3-10月,果期5-11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鸡脚参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rthosiphon wulfenioides (diels) hand.- mazz.[coleus wulfenioides diels]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镁用或晒干。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山槟榔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①《云南中草药》:"祛风除湿,镇痛化接骨生肌。治脉管炎,食积蛔虫病骨折,风湿痛。"
②《贵州药植目录》:"清肺润燥,益阴敛汗。治虚弱头晕,虚汗,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外用:研末包患处。
性味:
《云南中草药》:"辛甘,平。"
生境分布:
生于旷野、山地林下或草坡上。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粗壮,外皮黄褐色,须根多数。茎直立,黄褐色,被长柔毛及混生的具腺短柔毛。单叶对生,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5~13厘米,宽2.2~6.5厘米,基部楔形,边缘具钝齿,两面均被柔毛。轮伞花序有花6朵,排列成单一的假总状花序;苞片小,卵圆形,长4~5毫米;花萼紫红色,宽筒状,长7~8毫米,上唇大,圆形,边缘下延,下唇4齿分离;花冠浅红色至紫色,长1.8~1.9厘米,花冠简直,上唇4浅裂,下唇全缘,内凹;雄蕊4,2长2短;花柱顶端棒状。小坚果球形。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鸡脚参。夏、秋采挖。洗净晒干。
出处:
《云南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