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大丁草根
( Máo Dà Dīnɡ Cǎo Gēn )
别名: 小一枝箭根 , 白头翁 , 白花白头翁 , 兔耳风根
毛大丁草根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清热解毒;理气和血。主痢疾;乳蛾;痄肋;4胞胁痞气;疝气;瘰疬;便血;尿血;肿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9g。鲜用:适量,捣敷。 |
性味: |
味苦;辛;性凉 |
化学成分: |
根含毛大丁草酣(piloselloidal),毛大丁草酮(piloselloidone),羟基异毛大丁草酮(hydroxyisopiloselloidone),环毛大丁草酮(cyclopi-loselloidone)和脱氧去氢环毛大丁草酣(desoxldehydrocyclopi-loselloidone)[1]。 |
原形态: |
毛大丁草 多年生草本。根茎短而粗壮,密被白色绵毛;须根多数,暗褐色。叶基生;有短柄;叶片质软而厚,长圆形或倒卵形,长5-10cm,宽2.5-4.5cm,先端钝圆,基部楔形,边缘全缘,幼时上面具柔毛,老时脱落,下面密被白色绵毛。花茎直立,单生,高10-40cm,被淡褐色绵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花茎顶端,直径约3.5-cm;总苞片2层,条状披针形,外层稍短,背面密被淡褐色绵毛;舌状花白色,雌性,二唇形,外唇伸长,3齿裂,内层细小,2深裂;筒状花两性,花冠稍二唇形。瘦果条状披针形,长约5mm,稍扁,有纵肋和细柔毛,喙在花时极短,成熟时则与瘦果等长;冠毛长约1cm,淡红色,有光泽。花期5-6月。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毛大丁草的根及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erera piloselloides cass.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去净茎叶泥沙,晒干。 |
出处: |
出自《闽东本草》 |
毛大丁草根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清热解毒,理气和血。治痈肿,乳蛾,痄腮,瘰疬结核,胸胁痞气,疝气,痢疾,衄血,下血。 ①《滇南本草》:"攻散瘰疬诸疮毒,治小儿秃疮,止大小肠血,治膀胱偏坠气痛,乳蛾,痄腮红肿。" ②《滇南本草图说》:"治温疟,狂症,寒热,症瘕,积聚,气瘿;疗金疮、鼻衄;止毒痢、赤痢,腹痛,齿疼,百节骨痛;一切风气邪热,暖腰膝;明目退翳;解杨梅毒疮,解汞毒入筋骨疼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2~3钱。外用:捣敷。 |
性味: |
苦,平。 ①《滇南本草》:"性温,味苦。" ②《滇南本草图说》:"苦,无毒。" |
附方: |
①治小儿肺胃大热,乳蛾痄腮红肿疼痛,发热头痛:小一枝箭(根)二钱,连翘二钱,赤芍一钱。点水酒服。(《滇南本草》) ②治久咳、百日咳:兔耳风根二钱,煨肉吃;叶子泡开水吃。(《贵阳民间药草》) ③治胸胁痞气:毛大丁草根,研末,面糊为丸。每服五至七分,开水送服。(《福建中草药》) ④治产后瘀血腹痛:毛大丁草根五钱,红酒四两。炖服。(《闽东本草》) |
性状: |
干燥的根及根茎,长7~10厘米。根茎圆柱形,长1~3厘米,径约4毫米;上端粗,附有棕色干枯的叶柄基部,及灰白色绵毛;根茎外表深棕色,粗糙皱缩,周围着生多数完整或碎断的须根;质硬,折断面凹凸不平,纤维状,淡黄色,皮部薄,中柱较大,导管部放射状,中央有髓部。须根细长,径约1~1.5毫米,淡黄棕色;质脆,易断,断面皮部白色,木部淡黄色。微具焦气,味苦。 |
生境分布: |
产于云南、贵州等地。 |
来源: |
为菊科植物毛大丁草的根及根茎。夏秋采挖,去净茎叶泥砂,晒干。 |
出处: |
《闽东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