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上珠

( Yè Shànɡ Zhū )

别名: 大叶通草 , 转竺 , 小录果 , 阴证药 , 大部参 , 叶上花 , 叶上果

叶上珠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解毒。主感冒咳嗽风湿痹痛;胃痛;简疾;便血月经汪调;跌打瘀肿;骨折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各家论述:
1.《峨嵋药植》:清火。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补虚弱。
3.《四川中药志》:清热除湿。治痢疾,粪后血落胎
4.《贵州药植调查》:调虚损,止咳。
5.《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汤火伤痈肿无名肿毒,刀伤,蛇咬伤,胃痛
用药禁忌:
《云南中草药》:孕妇忌服。
性状:
性状鉴别 ⑴青荚叶 叶片叶卵状或卵状椭圆形,长3-12cm,宽1.5-8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表面主脉处,有的可见球形黑褐色的果实,具3-5棱;下表面主脉明显。质较脆。气微,味微涩。
⑵西域青荚叶 叶片呈长椭圆形,长5-17cm,宽2.5-5cm。先端尾状渐尖,主脉上有的可见红核果,表面具棱。叶片较厚。
⑶中华青荚叶 叶片呈长椭圆形,长4-15cm,宽0.4-2cm。先端尖尾状,边缘有疏锯齿,叶脉上有的可见黑褐色果产。叶片革质。
栽培:
生物学特性 ⑴青荚叶 喜阴凉湿润的气候。以疏松富含腐殖质土壤栽培为宜。
⑵西域青荚叶 喜阴凉湿润的气候,怕强光和干旱。以疏松肥沃的腐殖质壤土栽培为定。
栽培技术 ⑴青荚叶用种子繁殖。8月果实曲红色变为黑色时采收。去掉果皮,种子晾干后,即可播种,也可在第2年春季3月进行。条播,按行距25cm开沟,沟深6cm,把种子均匀播于沟内,覆细土2cm,浇水保湿。当苗高15-20cm,按行株距60cm×60cm开穴,每穴栽苗1株。
⑵西域青荚叶 用种子繁殖。叶上珠自然结果率很高,但种子发芽缓慢且不整齐。新鲜种子从播种到开始出苗30-40d,发芽时间延缓1个多月,夏季果产成熟时采收,晾干种子,忌烈日曝晒,否则易降低发芽率。撒播,用草木灰或细土盖过种子为度,播后浇水保湿。幼苗要注意强光和干旱的影响。当幼苗高达25-30cm即可定植。按行株距60cm×60cm开穴,每穴栽苗1株。
田间管理 ⑴青荚叶 定植后,幼苗期每年春、夏季叶耕除草后各施1次农家肥或化肥,秋、冬季落叶时施1次堆肥或草木灰。每次施肥后进行培土,冬季落叶后适当修剪侧枝。生长期如缺乏荫蔽条件时,应搭棚遮荫,一般荫蔽度要求在60%-70%。⑵西域青荚叶 每年中耕除草3-4次,病虫害防治 (1)青荚叶 介壳虫,为害嫩茎和叶片。
(2)西域青荚叶 褐斑病,使叶片上出现褐斑点。发现时,即可用1:1:150的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防治。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300m以下的林中或林缘较阴湿处。生于海拔1700-3300m的林中或林缘。生于海拔1000-2000m的中山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及台湾等地。分布于西南及湖北、湖南、广西、西藏等地。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态:
落叶灌木,高1-2m。嫩枝绿以或紫绿色,叶痕显着。叶互生;叶柄长1-5cm;托叶线状分裂;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罕为卵状披针形,长3-13cm,宽1.5-9cm,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近基部有刺状齿。花雌雄异株;雄花约5-12朵形成密聚伞花序;雌花具梗,单生或2-3朵簇生地叶上面中脉的中部或近基部;花瓣3-5,三角状卵形;雄花具雄蕊3-5,生地花盘内侧;雌花子房修下位,3-5室,花柱3-5裂。核果近球形,成熟后黑色,具3-5棱。花期4-5月,果期8-9月。本种与青荚叶的区别为:叶厚纸质,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8cm,宽2.5-5cm,先端尾状渐尖;托叶常2-3裂,稀不裂。花期4-5月,果期8-10月。本种与前2种的区别为:叶革质或近于革质,稀纸质,叶柄长3-4cm;托叶纤细;叶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4-15cm,宽0.4-2cm,边缘具稀疏线状细齿
来源:
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西域青荚叶或中华青荚叶的叶或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helwingia japonica (thunb.) dietr. [osyris japonica thunb.; helwingia ruscifolora wissd.2.helwingia himalaica hollk.f.et thoms. ex clarke [h. japonica (thunb.)dietr. var. himalaica (hook.f.et thoms.) ranch.]3.helwingia chinensis batal.
采收和储藏:夏季或初秋叶片未枯黄前,将果实连叶采摘,鲜用或晒干。
出处:
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叶上珠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痢疾便血肿,烫伤。
①《峨嵋药植》:"清火。"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补虚弱。"
③《四川中药志》:"清热除湿。治痢疾,粪后血落胎。"
④《贵州药植调查》:"调虚损,止咳。"
⑤《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汤火伤痈肿无名肿毒,刀伤,蛇咬伤,胃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8钱。外用:捣敷。
性味:
苦辛,平。
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
②《贵州药植调查》:"辛微苦,平。"
③《贵州草药》:"性平,味辛微甘。"
附方:
①治痢疾叶上珠马齿苋肥猪苗薤白。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大便后出血:叶上珠白芨柿饼、三月蕉根、黄花根。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无名肿毒,蛇咬伤:叶上花紫花地丁马齿苋各一把,蜈蚣一条。共捣烂外敷,每日换药一次。(《陕西中草药》)
原形态:
①青荚叶(《植物名实图考》),又名:绿叶托红珠。
落叶灌木,高1~3米嫩枝绿色或紫绿色。叶互生,卵圆形或卵圆状椭圆形,长3~7厘米,先端锐尖,基部阔楔形,基部上方边缘具细齿齿端具细尖,近基部处有刺毛状芽齿,两面均平滑无毛,光绿色;叶柄长1~2.5厘米,有时具针形分枝的小托叶,边缘具睫毛。花雌雄异株,绿白色,雌花单生或2~3朵簇生于叶上面中脉的近中央处;雄花10~12朵形成密聚伞花序;花瓣3~5,三角状卵形;雄花具雄蕊3~5;雌花子房下位,花柱3~5裂。核果近球形,黑色,具3~5棱。花期4~5月。果熟期8月。
生于海拔1000~2000米的林下。分布陕西、河南、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②西藏青荚叶,又名:西域青荚叶。
落叶灌木,高达2~3米。嫩枝黄褐色。叶互生,薄革质,倒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1~15厘米,宽1~4厘米,先端渐尖,具有尖尾,基部楔形,边缘具刺状锯齿,基部全缘;托叶边缘具钝齿。花雌雄异株,雄花成密聚伞花序,着生于叶上面的中脉上,近叶基部,或生于嫩枝上,雌花1~3朵簇生于叶上面中脉上,花瓣4,三角状卵形,浅紫色,雄花具雄蕊4;雌花子房下位,核果红色,具5梭。花期4~5月。果期6月。
多生于海拔1200~2400米的半斜坡或山地阴湿的林下。分布西藏、云南、湖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③中华青荚叶
落叶灌木,高1~3米,嫩枝紫绿色。叶互生,革质或近革质,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4~15厘米,宽9~20毫米,先端尾状,边缘除基部外均有稀疏锯齿,齿尖锐。花雌雄异株;雄花成聚伞花序,由嫩枝或叶上面中部生出,花梗长2~10(偶至25)毫米,花瓣3~5片,卵形,雄蕊3~5;雌花无梗,生叶面中部,子房下位,柱头3~5裂。核果黑色。
生于海拔1200~2300米的密林中潮湿处。分布甘肃、湖北、河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等地。
以上植物的根(叶上珠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来源:
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西藏青荚叶中华青荚叶果实。夏季或初秋叶片未枯黄前,将果实连叶采摘,鲜用或晒干。
出处: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