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
( Wō Jù )
别名: 藤菜 , 莴苣菜 , 千金菜 , 莴笋 , 莴菜 , 蕂菜
莴苣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利尿;通乳;清热解毒。主小便不利;尿血;乳汁不通;虫蛇咬伤;肿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敷。 |
性味: |
味苦;甘;性凉 |
归经: |
归胃;小肠经 |
各家论述: |
1.《本草拾遗》:利五脏,通经脉,开胸膈。 2.《日用本草》:利五脏,补筋骨,开膈热,通经脉,去口气,白齿牙,明眼目。 3.《滇南本草》:治冷积虫积,痰火凝结,气滞不通。 4.《纲目》:通乳汁,利小便,杀虫蛇毒。 5.《医林纂要》:泻心,去热,解燔炙火毒。 6.《随息居饮食谱》:利便,析酲,消食。 |
用药禁忌: |
1.《本草衍义》:多食昏人眼。 2.《滇南本草》:常食目痛,素有目疾者切忌。 |
药理作用: |
1.抗菌作用 莴苣汁对白色念珠菌生长具抑制作用[1]。 2.保肝作用 大鼠以莴苣提取物1.0g/kg剂量腹腔注射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血清ast(天冬氨酸转氨),alt(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显着改善肝小叶脂肪性病变及细胞坏死[2]。 3.免疫生物学作用 从莴苣汁分离的莴苣凝集素(prickly lettuce agglutinin,pla)可使大、小鼠红细胞凝含有。可调节鼠类脾脏b细胞的免疫生物学反应[3,4]。 4.毒生 莴苣丙核武器提取物,诱变试验阴性[5]。 |
附方: |
①治小便不下:莴苣捣成泥,作饼贴脐中。(《海上方》)②治小便尿血:莴苣,捣敷脐上。(《纲目》)③治产后无乳:莴苣三枚,研作泥,好酒调开服。(《海上方》)④治沙虱毒:敷莴苣菜汁。(《肘后方》)⑤治蚰蜒入耳:莴苣叶一分(干者),雄黄一分。捣罗为末,用面糊和丸,如皂荚子大。以生油少许,化破一丸,倾在耳中,其虫自出。(《圣惠方》)⑥治百虫入耳:莴苣捣汁,滴入自出。(《圣济总录》)。 |
生境分布: |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赤有野生。 |
原形态: |
莴苣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粗,厚肉质。基生叶丛生,向上渐小,长圆状倒卵形,长10-30cm,全缘或卷曲皱波状;茎生叶互生,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基部心形,抱茎。头状花序有15个小花,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舌状花黄色。瘦果狭或长椭圆状倒卵形,灰色、肉红色或褐色,微压扁,每面有纵肋7-8条,上部有开展柔毛,喙细长,淡白色或褐红色,与果身等长或稍长,冠毛白色。花果期5-7月。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莴苣的茎和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satiua l. [l.scariola l. var. satiua (l.) hook. f.] 采收和储藏:春季嫩茎肥大时采收,多为鲜用。 |
出处: |
出自《食疗本草》。《本草衍义》:莴苣,今莱中惟此自初生便堪生啖,四方皆有,多食昏人眼,蛇亦畏之。 |
莴苣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治小便不利,尿血,乳汁不通。 ①《本草拾遗》:"利五脏,通经脉,开胸膈。" ②《日用本草》:"利五脏,补筋骨,开膈热,通经脉,去口气,白齿牙,明眼目。" ③《滇南本草》:"治冷积虫积,痰火凝结,气滞不通。" ④《纲目》:"通乳汁,利小便,杀虫蛇毒。" ⑤《医林纂要》:"泻心,去热,解燔炙火毒。" ⑥《随息居饮食谱》:"利便,析酲,消食。"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外用:捣敷。 |
性味: |
苦甘,凉。 ①《嘉佑本草》:"冷,微毒。" ②《日用本草》:"味苦,寒平。" ③《饮膳正要》:"苦,冷,无毒。" ④《医林纂要》:"苦甘,寒。" |
归经: |
①《本草求真》:"入肠、胃。" ②《本草撮要》:"手少阴经。" |
用药禁忌: |
①《本草衍义》:"多食昏人眼。" ②《滇南本草》:"常食目痛,素有目疾者切忌。" |
附方: |
①治小便不下:莴苣捣成泥,作饼贴脐中。(《海上方》) ②治小便尿血:莴苣,捣敷脐上。(《纲目》) ③治产后无乳:莴苣三枚,研作泥,好酒调开服。(《海上方》) ④治沙虱毒:敷莴苣莱汁。(《肘后方》) ⑥治蚰蜒入耳:莴苣叶一分(干者),雄黄一分。捣罗为末,用面糊和丸,如皂荚子大。以生曲少许,化破一丸,倾在耳中,其虫自出。(《圣惠方》) ⑥治百虫入耳:莴苣捣汁,滴入自出。(《圣济总录》)。 |
生境分布: |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栽培。 |
原形态: |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光滑无毛,嫩时呈棍棒状,肥大如笋,肉嫩脆味美。如不采收,则逐渐伸长而成花茎,于上部分枝开花。叶基部丛生;长椭圆形、倒卵形或舌状,亦有呈披针形者,全缘或边缘皱折,或有不整齐的齿状缺刻,无恬;茎生叶互生,基部耳状抱茎。头状花序有长梗,排列成顶生的圆锥状花丛;总苞圆筒状,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花两性,全部为舌状花,舌片先端5齿裂,黄色;雄蕊5;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卵形,扁平,海面具3条突出的纵棱,先端具喙。种子黑褐色或灰白色。花期夏季。 本植物的种子(莴苣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
来源: |
为菊科植物莴苣的茎、叶。春季嫩茎肥大时采收。 |
出处: |
《食疗本草》 |
备注: |
通常食用的莴苣,在品种方面有白莴笋、花叶莴笋、尖叶莴笋、紫叶莴笋等,大抵均因形色而有所分别。其中白莴笋的叶淡绿色,茎皮淡绿白色。殆即古代所称的"白苣",参见"白苣"条。 |
“莴苣” 相关论述
【基原】为菊科植物莴苣的根和叶。
【异名】莴笋。
【性味归经】甘、苦,凉。入肠、胃经。
【功效】清热利水,通乳。
【应用】
1.小便不利:莴苣捣泥作饼食之。(《海上方》)
2.产后无乳:莴苣三枚,研作泥,好酒调开服。
【使用注意】
多食使人目糊,停食自复。
【按语】
莴苣品种较多,有白莴笋、尖叶莴笋,还有紫叶、花叶莴笋,食用方法也多,可凉拌、炒菜、晒干盐渍、酱制等。对于乳腺炎初期,食之有效。鲜叶煎汤后可以通利大小便,可治疗浮肿。
【参考文献】
1.《日用本草》:“味苦,寒平。利五脏,补筋骨,开膈热,通经脉,祛口气,白牙齿,明眼目。”
2.《本草纲目》:“通乳汁,利小便,杀虫蛇毒。”
3.《滇南本草》:“治冷积虫积,痰火凝结,气滞不通。”
(柔滑)除胸膈肠胃湿热水道不通
莴苣(专入肠胃)。由于白莴国来。故以莴名。味苦气冷。微毒。(莴苣虫不敢近。蛇虺触之。则目瞑不见物。人中其毒。以姜汁解之。紫莴苣有毒。入烧炼用。江南人盐晒压实。以备方物。名莴苣笋。)治专通经达络。利水通道。。凡人病因热湿。而见胸膈填胀。眼目昏暗。乳汁不通。小便闭塞等症。用此治无不效。如乳汁不通。则用莴苣菜煎酒以服。小便不解及或尿血。则用莴苣菜捣敷脐上。沙虱水毒。则用莴苣菜捣汁以涂。蚰蜒与虫入耳。则用莴苣菜捣汁以滴。及或和雄黄等分为丸。蘸油入耳以引之类。凡此因其味苦。苦则能以降气。因其气寒。寒则能以解热故耳。至书既言治能明目。而又言其多食则使人目昏。无非因其热极伤目。则目得此以明。过服生寒。而目不明。则目又得因此而暗。无他义也。子能下乳利水。并治阴肿。痔漏伤损作痛。功与莴苣菜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