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蛇

( Cuì Shé )

别名: 蜴蛇 , 金蛇 , 地鲜 , 蝎蛇 , 银蛇 , 金星地鳝 , 金星鳝 , 片蛇 , 蛇蜥 , 无脚蜥 , 碎蛇

脆蛇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活血祛风;解毒消肿。主跌打损伤骨折;大麻风;风湿痛;久痢疳积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研末,3-9g;或浸酒。外用:适量,膏涂或研末撒。
性味:
味辛;咸;性平;小毒
归经:
肝;脾;肾经
各家论述:
1.《开宝本草》:解生金毒。人中金药毒者,取金蛇四寸,炙令黄,煮汁饮,频服之,以瘥为度。银蛇解银药毒。
2.《本草图经》:能解众毒,止泻泄及邪热
3.《纲目》:疗久痢
4.《滇略》:治恶疽,腰以上用首,腰以下用尾;又治大麻风及痢。
5.《滇黔记游》:接断骨。
6.《纲目拾遗》:肉熬膏,箍痈疽,去风疬。其骨醋磨,围肿毒。
7.《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关节痛,神经痛,恶疮肿疡
用药禁忌:
孕妇禁服。无风湿瘀血带滞及孕妇忌用。
附方:
①治跌伤、骨折脆蛇乳香没药自然铜。研末服。(《四川中药志》)②治大麻风;脆蛇、干蟾蜍全蝎苦参苍耳草、萆xie。泡酒服。(《四川中药志》)③治久痢金星鳝(醋炙)、白矾铅丹各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米饮调下,食前。(《圣济总录金星鳝散)
炮制:
去头,切段,焙干用。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呈圆盘形,头居中尾在外,盘径6-10cm。背面棕黄色或绿褐色,有光泽,腹面呈黄白色,带有竹签痕迹。腹侧各有1条凹沟。头三角形,尾细长,体轻,质脆。气微腥。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草丛中或大石块下,营穴居生活。以蜗牛蚯蚓等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西四川、云南、贵州。
原形态:
蛇蜥,全长50cm左右,尾长约占3/5以上。背面催色,两侧略偏紫,雄性还有长短不一的翡翠色横斑,腹面黄白色。头被以单枚的前额鳞,额鳞及间顶鳞较大。吻鳞与前额鳞间相隔23枚小鳞 ,眼小,眼径约为吻长的1/3;耳孔小,几乎与鼻孔等大,躯干两侧有纵乐观,纵沟上方的背鳞14-16行,中央8-10行具棱,纵沟以下的腹鳞10行,尾腹面鳞片具鳞,受惊扰时,尾易自截为数段,自断处再生一部分。
来源:
药材基源:为蛇蜥科动物脆蛇蜥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phisaurus harti boulenger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捕捉,捕后放入瓦缸中用酒碎死;或放在锅内用微火烘死,以头为中心,盘成圆盘形,用竹签固定,烘干。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1.《开宝本草》:金蛇,大如中指,长尺许,常登木饮露,身作金黄色,照日有光。生宾、澄州。
2.陈鼎《谱》:脆蛇,产贵州,长尺有二寸,围如钱,嘴尖尾秃,背黑腹自,暗鳞点点可玩。出入往来恒有度。捕之者置竹筒于其径侧,则不知而入其中,急持之方可完,稍缓则碎矣,故名曰脆。

脆蛇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散瘀,祛风,消肿,解毒。治跌损折伤,大麻风,痈疽肿毒。
①《开宝本草》:"解生金毒。人中金药毒者,取金蛇四寸,炙令黄,煮汁饮,频服之,以瘥为度。银蛇解银药毒。"
②《本草图经》;"能解众毒,止泻泄及邪热。"
③《纲目》:"疗久痢。"
④《滇略》:"治恶疽,腰以上用首,腰以下用尾;又治大麻风及痢。"
⑤《滇黔记游》:"接断骨。"
⑥《纲目拾遗》:"肉熬膏,箍痈疽,去风疠。其骨醋磨,围肿毒。"
⑦《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关节痛,神经痛,恶疮肿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浸酒或入散剂。外用:熬膏涂。
性味:
咸,平。
①《本草拾遗》:"味咸,半。"
②《开宝本草》:"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辛咸,有小毒。"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肝、脾、肾三经。"
用药禁忌:
四川中药志》:"无风湿瘀血凝滞及孕妇忌用。"
附方:
①治跌伤、骨折脆蛇乳香没药自然铜。研末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大麻风:脆蛇、干蟾蜍全蝎苦参苍耳草、萆薢。泡酒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久痢金星鳝(醋炙)、白矾铅丹各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米饮调下,食前。(《圣济总录金星鳝散
炮制:
去头,切段,焙干用。
性状:
干燥的脆蛇多已盘成圈状,直径约6~10厘米。的背面棕黄色或缉褐色,有光泽;鳞片不太明显。具有方格形的网纹,并有黑色横纹:腹面黄白色,带有篾片夹持时遗留下的痕迹,腹侧面各有1条凹沟。头部呈三角形,尾部细尖,或短促。体轻、干脆、气微腥。大者身短粗壮,色泽较深:小者瘦长,尾部尖,背面色泽较淡。以条匀、无碎断、气腥不臭、有光泽者为佳。
生境分布:
生活于竹林和草丛中,多穴居,冬季多筑巢冬眠;以蜗牛蚯蚓等为食。8~9月间产卵。分布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西等地。产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态:
外形似,全长约40厘米,长者可达60厘米以上。全身被覆瓦状鳞片;体两侧自颈部至肛门间各有1纵沟。四肢退化,仅有肢带残迹。头部背面覆有大形鳞片,颊上鳞大小相似;吻端钝,吻鳞与单片的前额鳞之间有鳞片2枚;眼小,形长,有能动的眼睑耳孔小,几与鼻孔等大。背鳞14~16行,中央的8~10行具棱,相连成明显的纵直棱延至尾部;腹鳞10行,光滑;尾极长,约为体长的2倍;尾易断,断后能再生。尾部腹面的鳞具棱。雌性背面正中10余行一般为棕色,头部色深,体尾两侧为紫色,愈向外色愈浅,直达尾端;腹面色浅。雄性及幼体或有黑色斑点,或有蓝色横斑。
来源:
蛇蜥科动物蛇蜥全体。春、秋捕捉,捕得后用酒醉死,或置锅内用微火炕死,然后盘成圈,以竹签插住,再用微火炕干。
云南蛇蜥与上种形状相似,主要特征为吻鳞与单片前额鳞之间有鳞片3枚。同等入药。
出处:
纲目拾遗

脆蛇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用于风湿疼痛,头晕目眩。
用法用量:
每次3~5钱,干品研末,开水冲服,亦可泡酒服。
性味:
甘、咸,温。
炮制:
放入瓦缸中用酒醉死,或放在锅内用微火烧死,取出将头朝内,尾朝外,盘成圆盘状,以竹签插住,即时微火炕干。
来源:
蛇蜥科动物蛇蜥ophisaurus harti boulenger 的干燥全体春秋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