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瓮

( Què Wènɡ )

别名: 蛄蟖房 , 黄刺蛾 , 枣刺蛾 , 刺毛虫 , 洋辣子 , 枣八角 , 躁舍 , 帖嘶房 , 雀儿饭瓮 , 蛓毛虫窠 , 棘刚子 , 天浆子

雀瓮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熄风止惊;解毒消肿。主小儿惊风脐风癫痫乳蛾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1-5个。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肝经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小儿惊痫寒热结气。
2.《本草拾遗》:主小儿撮口病,先小儿口傍,令见血,以瓮碎取汁涂之,亦生捣鼠妇雀瓮汁涂。
药理作用:
1.抗缺氧作用,给小鼠腹腔注射雀瓮水提取液2g/kg,1.5g/kg和1g/kg,可以显着延长小鼠的缺氧存活时间。给大鼠股静脉注射0.5g/kg和0.25g/kg雀瓮水提取液,对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率减慢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2.抗惊劂作用,小鼠腹腔注射10g/kg,5g/kg,2.5g/kg雀瓮水提取液,可对抗戊四氮引起的惊劂。
3.催眠作用,小鼠腹腔注射20g/kg雀瓮水提取液,对硫喷妥钠阈下剂量催眼作用有协同作用。
4.镇痛作用,小鼠扭体法和尾电刺激法10kg/kg和20g/kg雀瓮水提取液腹腔注射给药,有明显的镇痛作用。25g/kg雀瓮水提取液腹腔注射给药,小鼠热板法的镇痛铲果不明显。
5.抗炎及抗溃疡作用,100%雀瓮幼虫水撮 液以10g/kg或20g/kg给大鼠灌胃4天,显着抑制角叉菜胶所至足肿胀作用。同样剂量,每日灌服2次,连续数月,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继发性足肿胀有显着抑制作用。水提取液10g/kg剂量灌胃,每日2次,连续22天,对醋酸所致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6.毒性,小鼠尾静脉注射雀瓮水提取液,按综合法计算:雀瓮水提取液ld50为14.68+/-1.16g/kg。
附方:
①治小儿慢惊: 天浆子(有虫者)、白僵蚕、干蝎(三物微炒)各三枚。捣筛为末。煎麻黄汤调服一字,日三。随小儿大小加减之。(《本草图经》)②治小儿急惊风搐搦天浆子(生用)三枚, 干蝎(生用)七枚,朱砂一钱。上捣罗为散,以软饭和丸,如粟米大。不计时候,以荆芥汤下二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③治小儿撮口及发噤: 一、棘科上雀儿饭瓮子,未开口者,取瓮子内物,和奶汁研灌之。二、赤足蜈蚣一枚,雀儿饭瓮子(不开口者)五个。和烧为灰,细研。每服以粥饮调下三④治小儿脐风天浆子(有虫者)一枚,真僵蚕(炒)一枚,腻粉少许。研匀,以薄荷自然汁调灌之,取下毒物。 (白龙膏)⑤治小儿痫疾: 棘枝上雀瓮,研,其间虫出,取汁灌之。(②方以下出《圣惠方》)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呈椭圆形的空壳,直径6-10mm,其一断侧面呈截断形,正面则为一圆口,表面灰色,有纵一菜褐色条纹,侧面有一棕色纵形条沟,为原附着树枝上的残痕。体轻,石灰质,捏则易碎,味淡。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幼虫多栖于梨、苹果、枣、柿、樱桃、石榴、李等果树上,食害嫩叶,结茧于树权杈或枝干上越冬。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原形态:
黄刺蛾,头和胸部黄色,足暗红褐色。前翅内半部黄色,外半部褐色,两条暗褐色横线从翅尖向后斜伸,内面一条伸到中室下角后呈松散圆斑,为内半部黄色的分界线,外面 一条伸达近后角处;后翅赭黄色,腹部雄虫较小,雌虫肥大。幼虫初孵化时黄色,成熟时变成黄绿色,头小,腹部肥大,体两侧各节有小突起,小生褐色刺毛。7-8月间结茧,呈椭圆形,长约15mm,灰白色,并有数条暗黑色斜线,质甚坚硬。
来源:
药材基源:为刺蛾科动物黄刺蛾的虫茧。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monema flavescens walker]
采收和储藏:秋季从树枝上取下,蒸后,干燥即成。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 陶弘景: ran 蟖,蚝虫也。此虫多在石榴树上,俗为蚝虫,其背毛亦螫人。生卵形如鸡子,大如巴豆。今方家亦不用此。
2.《纲目》: ran蟖俗呼毛虫,又名杨瘌子,因有螫毒也。处处树上有之,牡丹上尤多。人药惟取榴棘上房内有蛹者,正如螵蛸取桑上者。

雀瓮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清热定惊。
治小儿惊风痢疾。用量1~3枚。
治小儿急慢惊风雀瓮白僵蚕全蝎各3枚,共研细面,每服2分,麻黄0.5钱,煎汤送下。
乳蛾喉痹雀瓮去壳,慢慢嚼烟。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
来源:
昆虫纲鳞翅目刺蛾科黄刺蛾monema flavescens walker [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以带有石灰质硬茧的蛹入药。

雀瓮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治小儿惊风脐风、痫疾。
①《本经》:"主小儿惊痫寒热结气。"
②《本草拾遗》:"主小儿撮口病,先赘小儿口傍,令见血,以瓮碎取汁涂之,亦生捣鼠妇雀瓮汁涂。"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
性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有毒。"
附方:
①治小儿慢惊:天浆子(有虫者)、白僵蚕、干蝎(三物微炒)各三枚。捣筛为末。煎麻黄汤调服一字,日三。肋、儿大小加减之。(《本草图经》)
②治小儿急惊风搐搦天浆子(生用)三枚,干蝎(生用)七枚,朱砂一钱。上捣罗为散,以软饭和丸,如粟米大。不计时候,以荆芥汤下二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③治小儿撮口及发噤:㈠棘科上雀儿饭瓮子,未开口者,取瓮子内物,和奶汁研灌之。㈡赤足蜈蚣一枚,雀儿饭瓮子(不开口者)五个。和烧为灰,细研。每服以粥饮调下三字。
④治小儿脐风天浆子(有虫者)一枚,真僵蚕(炒)一枚,腻粉少许。研匀,以薄荷自然汁调灌之,取下毒物。(白龙膏
⑤治小儿痫疾:棘枝上雀瓮,研,其间虫出,取汁灌之。(②方以下出《圣惠方》)
生境分布:
幼虫多栖于梨、苹果、枣、柿、樱桃、李等果树上,食害嫩叶。我国华南、西南、华北等地均有分布。
原形态:
体黄褐色,长约15毫米,翅展约35毫米;雄蛾体较小。头部褐色,复眼1对,椭圆形,黑褐色;触角鞭状,暗黄色;胸部密被细毛。翅2对,前翅自翅顶向后方伸出暗褐色斜线2条,由此内部的线条为界,其外侧至外缘均呈褐色;内侧呈黄色,并有褐色小点2个;后翅为淡黄褐色。足3对,内侧略现黑褐色。腹部雄虫较小,雌者肥大。幼虫初孵化时黄色,成熟时变为黄绿色,头小,腹部肥大,体两侧各节有小突起,上生褐色刺毛。7~8月间结茧,呈椭圆形,长约15毫米,灰白色,并有数条暗黑色粗斜线,质甚坚硬。
来源:
为刺蛾科昆虫黄刺蛾虫茧。8月采收。
出处:
本经

“雀瓮” 相关论述

味甘平。
主小儿惊痫寒热,结气,蛊毒。鬼注。一名躁舍
《名医》曰:生汉中,采蒸之,生树枝间,蛄蟖房也。八月取。
案《说文》云:蛄,蛄斯黑也。《尔雅》云蟔,蛄蟖.郭璞云:蛓属也,今青州人呼蛓为蛄蟖.按本经名为雀瓮者。瓮与蛹音相近,以其如雀子,又如茧虫之蛹,因呼之。

味甘,平,无毒。主小儿惊痫寒热结气,蛊毒鬼疰。一名燥舍。生汉中,采蒸之,生树枝间, 房也,八月取。


味甘,平,无毒。主治小儿惊痫寒热,结气,蛊毒,鬼疰。一名躁舍。生汉中,采蒸之,生树枝间, 房也。八月取。
,蚝虫也。此虫多在石榴树上,世呼为蚝虫,其背毛亦螫人。生卵,形如鸡子,大如巴豆,今方家亦不用此。蚝,一作 尔。(《大观》卷二十二,《政和》四五○页)


味甘,平,无毒
主小儿惊痫寒热,结气,蛊毒,鬼疰。一名躁舍。生汉中,采蒸之,生树枝间,房也。八月取。
,蚝虫也。此虫多在石榴树上,俗呼为蚝虫,其背毛亦螫人。生卵,形如鸡子,大如巴豆,今方家亦不用此。
蚝,一作 尔。
〔谨案〕此物紫白间斑,状似车渠文可爱,大者如雀卵,在树间似螵蛸虫也。


多在棘枝上,故又名棘刚子。研其间虫汁,灌小儿,治(原缺)。

雀瓮放子名天浆,甘平无毒抹诸,小儿惊痫不可缺,撮口风堪刺口傍。
毛虫房也。好在石榴树上,似蚕而短,背上有五色斑毛刺人有毒。欲老者口吐白汁,凝聚渐坚硬如雀卵。其子在瓮中作蛹,久而作蛾,出枝叶上放子复为虫。又曰∶雀好食其瓮中子,故俗间呼为雀儿饭瓮,又名天浆子。八月采,蒸之。主小儿慢惊,惊痫寒热结气,蛊毒鬼疰。又小儿撮口不得饮乳者,先刺口傍令见血,以瓮内汁和鼠妇捣涂之。《局方》皆以粪虫天浆子,以之治则可,若治惊风用此也。

雀瓮_图缺)
味甘,平,无毒。主小儿惊痫寒热,结气,蛊毒,鬼疰。一名躁舍。生汉中,采蒸之,生树枝间, (音) (音斯)房也。八月取。
陶隐居云∶ ,蚝(七吏切)虫也。此虫多在石榴树上,俗为蚝虫,其背毛亦螫人。
生卵形如鸡子,大如巴豆,今方∶家亦不用此。蚝,一作 (七吏切)尔。唐本注云∶此物紫白间斑,状似砗磲纹可爱,大者如雀卵,在树间似螵蛸虫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雀好食之,俗谓之雀儿饭瓮陈藏器云∶雀,本功外,主小儿撮口病,先 小儿口旁,令见血,以碎取汁涂之,亦生捣鼠妇并雀汁涂。小儿多患此病,渐渐以撮不得饮乳者是。凡产育时,开诸物口不令闭,相厌之也。打破绞取汁,与平常小儿饮之,令无疾。《本经》云∶ 房。
苏云蚝虫卵也。且蚝虫身扁,背上有刺,大小如蚕,安有卵如雀卵哉,苏为深误耳。雀一名雀瓮,为其形似瓮而名之。、瓮声近耳,其虫好在果树上,背有五色裥毛,刺人有毒。
欲老者,口中吐白汁,凝聚渐硬,正如雀卵,子在其中作蛹,以瓮为茧,羽化而出,作蛾放子如蚕子,于叶间,岂有蚝虫卵如雀卵大也。日华子云∶ ,毛虫窠,有毒。
图经曰∶雀瓮, 房也。生汉中木枝上,今处处有之。 ,蚝(七吏切)虫也,亦曰(与蚝同)。毛虫好在石榴木上,似蚕而短,背上有五色斑,刺螫人有毒,欲老者口吐白汁,凝聚渐坚硬,正如雀卵,故名之。一名雀、瓮声近耳,其子在瓮中作蛹,如蚕之在茧也。久而作蛾出,枝间叶上放子如蚕子,复为虫。旧注以瓮为虫卵,非也。一曰雀好食其瓮中子,故俗间呼为雀儿饭瓮,又名棘刚子,又名天浆子。八月采,蒸之。今医家治小儿慢惊方,以天浆子有虫者、白僵蚕、干蝎三物微炒,各三枚,捣筛为末,煎麻黄汤调服一字,日三,随儿大小加减之,大有效。
衍义曰∶雀瓮,多在棘枝上,故又名棘刚子。研其间虫出,灌小儿,治惊痫

一名蛄 ,俗名 毛
甘平小毒
本经》主寒热结气,蛊毒鬼疰,小儿惊痫
发明雀瓮,蛄 壳也。其虫夏生叶上,背上有刺螫人,故名 毛。秋深叶尽欲老,口吐白沫,凝聚渐硬,在中成蛹如蚕,至夏羽化而出,其形有似蜻蜒而翅黑稍阔,放子叶上而生蛄 。谓雀瓮者,以雀好食其蛹也。入药惟取石榴树上者,连蛹炙焙用之。苏颂曰∶今医家治小儿惊痫,用雀瓮子连虫同白僵蚕全蝎各三枚,微炒捣末,煎麻黄汤调服一字,日三服大效。藏器治小儿撮口不得饮乳,但先 口傍见血,以雀瓮打破取汁涂之。

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寒热结气,蛊毒,鬼疰,小儿惊痫
雀瓮本经》谓之躁舍,后人谓之蛄 房,乃刺毛虫所作窠也。其形如瓮,雀好啄其瓮中之蛹,故名雀瓮,又谓之雀儿饭瓮刺毛虫一名蛄 ,俗名杨瘌子,因其背上毛有毒,能螫人作痛也。生树枝间,如蚕而小,背上有五色斑毛。将老者,口中吐白汁,作茧自裹,凝聚渐硬,正如雀卵,紫白裥斑,其虫在中成蛹,如蚕之在茧也。夏月羽化而出作蛾,放子于叶间,如蚕子。处处树上有之,牡丹上尤多,入药唯取石榴树上及棘上房内有蛹者,正如螵蛸诸树皆有,入药唯取桑上者耳,故《图经》有天浆子之称。《衍义》有棘刚子之号。天浆乃甜榴之名也。)
雀瓮多生榴棘树上,夏月羽化而出,毛虫有毒,雀瓮无毒矣,气味甘平,感木火土之气化,土气和于内外,则寒热结气可治矣。木气条达,则土气疏通,而蛊毒可治矣。火气光明,则鬼疰及小儿惊痫皆可治矣。

无毒.生汉中,采蒸之,生树枝间, 房也.八月取.
本经》原文∶雀瓮,味甘,平.主小儿惊痫寒热结气,蛊毒鬼注.一名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