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脑炎

( feiteyixingnaoyan )

别名: 温病 , 散发性病毒性脑炎 , 癫狂 , 非典型脑炎 , 痫证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 急性脱髓鞘脑病 , 痿证

西医

简介:
非特异性脑炎是指近年来国内较多见的一组可能与感染有关的急性脑病综合征。
临床目前认为本病主要包括一类疑似病毒感染引起的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不包括已确诊的病毒性脑炎);另一类是免疫反应性急性脱髓鞘脑病。本病临床多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以发热昏迷、精神异常、癫痫抽搐、肢体瘫痪等为主要临床症状表现。
病因:
目前本病的病因还不清楚,多数患者于发病前均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史,推测本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或和变态反应性因素有关。但在病毒学和免疫学检测证实之前,无法区别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或因病毒感染所致的变态反应性中枢神经改变。
季节:
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地区:
本病发病无明显地区性。
人群:
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居多。
病理:
本病脑组织炎症反应不明显,而白质脱髓鞘改变突出。早期病变呈组织水肿、弥漫性胶质增生而不形成结节,以淋巴细胞为主的血管套形成;中期主要为白质软化、坏死、出血,出现大量泡沫细胞,晚期有星形细胞形成的网架和髓鞘脱失。可同时存在不同时期的病灶。10%以上的尸检证实为同心圆性硬化(balo病),在大脑深部白质多数散在同心圆形髓鞘脱失区与髓鞘正常区交替排列组成的病灶,也认为是一种过敏反应性脱髓鞘病。
诊断依据: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神经系统广泛受累的症状和体征,脑电图的改变等,都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根据。
发病:
发病急性或亚急性。
体征:
(一)症状:
本病无季节性,但以青壮年为多。患者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有的病人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先驱症状。除有合并感染的患者外,体温不高,血白细胞也无变化。绝大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是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精神症状表现在兴奋、躁动、消极、违拗、木僵、胡言乱语、哭叫不安、猜疑妄想、言语减少。幻听等。意识障碍表现在淡漠、迟钝、嗜睡和程度不同的昏迷。绝大多数病人有尿便不能控制。其中一部分见于意识障碍的患者,但有的患者意识清楚。
(二)体征:
神经系统检查表现为大脑半球广泛受累亦即假性球麻痹的症状和体征。患者强哭强笑,掌颏反射亢进,出现唇反射、下颌反射、角膜下颏反射等。多数病人有腱反射亢进,双侧babinski征阳性。少数病人有定位体征,表现在四肢或半身的轻重不同程度的瘫痪失语等。有的有锥体外系统受累的症状和体征,如异常运动等。少数病人可有癫痫发作。有的出现去脑强直状态。有的有颅内压力增高的症状和体征,表现在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电诊断:
脑电图检查发现, 80%~90%的病者可有弥漫性异常,或在弥漫改变的基础上出现颞、额叶的局灶性改变,常以多形高波幅慢波,以?波为主,脑电图的动态记录有助于本病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影响诊断:
1、头颅ct可见两侧大脑半球散在界线清的低密度,造影剂亦不能增强。
2、头颅mri检查可见两侧大脑半球散在高信号区,但与脑室不相连,以资与多发性硬化相区别。
脑脊液:
脑脊液检查提示半数脑脊液压力、细胞数及生化检验均正常,部分病例脑脊液压力增高,最高者可达3.92kpa(400mmho)以上;脑脊液细胞数在数十至0.1×109/l (100/ mm3)左右,偶可高达数百只,以淋巴细胞为主,免疫标记测定显示以t-淋巴细胞为主。多数病者蛋白质轻度增高,但在1.0g/l(100mg/dl)以下,免疫球蛋白指数和合成率分析提示,急性期病者常有血脑屏障破坏。慢性而持续的脑脊液蛋白质,特别是igg增高者,常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内有实质性炎症和鞘内igg合成。糖及氯化物多数正常,偶可轻度降低。
鉴别诊断:
1、各种原因明确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如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及流行性脑膜炎等。某些地区还与钩端螺旋体病相区别。有时还需与动脉硬化脑梗塞所致的失语区别。乙型脑炎有明显流行季节,且脑脊液中有大量中性细胞可予区别。结核性脑膜炎和真菌性脑膜炎则以脑膜刺激征明显,病程亚急性,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多、糖降低、蛋白质增高等特点,予以区别,还可借助脑脊液中抗结核抗体或抗结核抗体分泌细胞阳性和结核或真菌培养阳性等免疫学和病原学诊断予以区别。
2、颅内占位病变  包括脑瘤。脑脓肿、颅内血肿及弥漫性胶质细胞增生症等均可与肿瘤散发性脑炎相混淆,有待头颅ct和mri予以鉴别。
3、精神分裂症癔病反应性精神病等均以精神症状为主,但无意识障碍和局灶性脑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脑电图检查亦无异常,因而易于区别。
4、其他原因已明的脑病  急性中毒性脑病,包括感染后中毒药物中毒或变态反应性脑病。服用驱虫净后诱发的脑病与散发性脑炎无区别,但前者有服驱虫药史。由左旋咪唑诱导细胞免疫激活所致的急性炎性脱髓鞘性脑病有用药史。预防接种后脑炎有接种史。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标准:体温恢复正常,精神证状消失,意识清楚,抽搐停止发作,脑脊液正常,脑电图恢复。
预后:
预后一般较好。轻型中型病例基本无死亡,重型病例的死亡率从22.4%~60%。一部分患者遗留轻重不等的神经损害体征或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复发率约为10%左右。
治疗:
1、加强护理  经常翻身预防褥疮昏迷而排痰困难者必要时及早作气管切开,加强吸痰, 防止吸入性肺炎;不能进食者早期安置鼻饲管,喂食高能量、易消化食物。颅内压增高者,应严密注意意识、瞳孔,防止脑疝发生
2、对症治疗  颅内压增高者可予20%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抽搐者应予抗惊厥药物治疗,用安定10~20mg静脉推注,或30~50mg加于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还可配合应用神经细胞活化剂atp、ctp、细胞色素c、辅酶a以及神经营养剂维生素b1、b12等。
3、药物治疗  高度拟诊病毒脑炎者可予抗病毒药阿糖腺甙5~20mg/kg,静滴,每日一次,6天为一疗程。疱疹净50~60mg/kg,静滴,3~5天为一疗程,可干扰病毒基因物质dna的合成。疑为急性炎性脱髓鞘脑病者可予地塞米松10~60mg/日静滴,1~2周为1疗程。症状好转后,可改口服强的松30mg,每日1次,逐步减量。高压氧:对于改善意识状态、语言、智能、瘫痪及脑电图恢复正常有良好作用。氧仓绝对压在1.6~2.5之间,升压时间40分,稳压30分,然后在45分内缓慢减压,每日1次,连续10次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