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jixingganranxingxinneimoyan )

西医

简介: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心内膜的急性炎症病变,主要是心瓣膜的炎症。
病因: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多为化脓性细菌侵入心内膜而引起。病人原来无心脏病或有心脏病变。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此外白色葡萄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和大肠杆菌亦偶有发现。过去肺炎球菌和淋病球菌亦常见,现已罕见。这些病原菌大多具有强烈毒性,故病程急而短,如不积极治愈,多在6周内死亡。
诊断标准: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
1.病前常有感染病灶或近期有手术或器械检查史,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其它有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革阴性杆菌、真菌等。
2.败血症表现: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全身症状严重,高热伴寒颤,肌肉关节疼痛,进行性贫血等。
3.大部分病人心脏原无异常,发病后由于瓣膜破坏、穿孔、腱索断裂而出现病理性杂音,或原有杂音而在短期内性质发生改变,常早期即伴有急性心力衰竭
4.赘生物较脆,易脱落,栓塞多见于脑、肺、脾、肾及四肢动脉,并可发生转移性脓肿,roth点和janeways结,发生率较高。
5.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明显增加,核左移,血培养阳性率较高。
诊断依据:
由于本病常在化脓性感染基础上发生,故其临床表现常被原发感染所掩盖,如无心脏杂音,早期难以诊断。明确本病诊断,主要靠血培养。
本病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分界不十分明确。有的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既可引起急性,也可引起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过去曾以病人存活时间来区分,如发病后8周内死亡为急性,患病超过8周为亚急性。目前本病病人60%-80%可以治愈,已难以据此来区分了。但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绝大多数发生于原有心瓣膜病或心血管缺损的基础上,而本病常发生于正常心脏,可供鉴别时参考。
体征:
本病常在化脓性感染的基础上发生,如并发肺炎球菌脑膜炎、败血性血栓性静脉炎、甲组链球菌蜂窝织炎或葡萄球菌性脓疡,其感染来源常很明确,其临床表现主要常是败血症。起病急骤、进展迅速,高热、寒战、呼吸急促等中毒症状严重。皮肤瘀点和栓塞现象多见,特别在葡萄球菌感染时,常并发脑脓肿,表现为抽搐、偏瘫和昏迷。此外,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心内膜炎常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关节炎亦可为早期表现。心脏原无杂音,起病后出现杂音,或原有杂音轻,而短期内性质迅速变化为高调粗糙,这是由于瓣膜破坏严重或引起腱索断裂或瓣叶穿孔所致。听到心包摩擦音为并发急性心包炎的证据。
鉴别诊断:
需与流行性感冒、滑膜炎、急性关节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急性肾盂肾炎肺炎、粟粒型肺结核急性骨髓炎和血栓性静脉炎相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血培养3次以上阴性,停药后四周内无复发。
2.好转:治疗后症状改善或消失,血培养3次以上阴性,但遗留部分并发症。
预后:
取决于治疗早晚、抗生素对原发感染细菌控制能力、感染病灶迁移范围、心脏瓣膜损伤程度和病人的抵抗力。金葡菌、肺炎双球菌、淋球菌和甲组链球菌等,虽然常对抗生素敏感,但会很迅速破坏感染的瓣叶。因此在抗生素疗程中,出现中至重度心力衰竭,伴有新出现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杂音或左房室瓣组织结构断裂的征象,持续感染不能控制,以及出现多于一处的动脉栓塞或进行性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时,预后严重,宜及早切除患病的瓣膜,替换人造瓣膜。
治疗:
参见“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关论述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时由于被累心内膜常有溃疡形成,故又称为溃疡性心内膜炎(ulcerative endocarditis)。此类心内膜炎起病急剧,多由毒力较强的化脓菌引起(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acute bacterial endocarditis),其中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化脓链球菌。通常病原菌先在机体某局部引起化脓性炎症(如化脓性骨髓炎产褥热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肿瘤、心脏手术、免疫抑制等)病原菌则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并侵犯心内膜。此型心内膜炎多发生在本来正常的心内膜上,多单独侵犯主动脉瓣,或侵犯二尖瓣。
【病变】
早期,瓣膜闭锁缘上可见污秽黄色脓性渗出物覆盖,瓣膜可被破坏,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溃疡,其底部多有血栓形成。血栓、坏死组织和大量细菌菌落混合在一起,形成疣赘物(图8-26)。此种疣赘物一般较大,质地松软,灰黄色或浅绿色,易脱落而形成带有细菌的栓子,可引起大循环一些器官的梗死和多发性栓塞性小脓肿脓毒血症)。严重者,可发生瓣膜破裂或穿孔和(或)腱索断裂,可导致急性心瓣膜关闭不全而猝然致死。镜下,瓣膜溃疡底部组织坏死,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肉芽组织形成。血栓主由血小板、纤维素构成,混有坏死组织和大量细菌。
[imgz]binglixue145.jpg[alt]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alt][/img]
图8-26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主动脉瓣心室面上的疣赘物(↑)
过去此型心内膜炎病程颇短,患者可在数周至数月死亡。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死亡率已大大下降。

【病因】
常因致病力强的细菌引起,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变形杆菌和大肠杆菌为多见。这些细菌毒力较强,起病急,病情重,常继发于其他部位的感染,为全身感染的一部分,如脑膜炎、肺炎血栓性静脉炎等,有时伴有其他器官的转移性化脓病灶。通常发生于正常心脏。
【病理】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50-60%发生于正常心瓣膜,瓣膜及腱索可有溃疡穿孔,腱索断裂及大而脆的赘生物,赘生物脱落为细菌栓子,导致栓塞及迁移性脓肿
【临床表现】
主要为:①败血症表现,起病急,进展快,有高热,寒战、乏力等中毒症状。②皮肤出血点及栓塞现象。③心脏表现,早期多无杂音,个别起病后短期内出现新的杂音并迅速变为高调、粗糙、及出现心力衰竭。④葡萄球菌感染可并发肺脓肿、脑脓肿其他迁移脓肿,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抽搐、偏瘫等。⑤白细胞增加,进行性贫血,多次连续血培养阳性率较高。
【诊断及鉴别诊断】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为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尤其在心脏无杂音时,本病常为原发感染所掩盖,易于漏诊,对一周以上的发热,需注意心脏听诊改变,皮肤出血点及栓塞现象。常需与流行性感冒急性关节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急性肾盂肾炎等鉴别。近年来,由于心脏外科学手术的进展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不典型或特殊类型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有日渐增加之势,如人工瓣膜置换术,血液透析或先心病矫正术后,均增加了心内膜感染机会,对手术后发热患者,应提高警惕。
【治疗】
本病预后取决于治疗早晚,抗生素对原发细菌的控制能力,心脏瓣膜的损伤程度及患者的抵抗能力,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等,由于细菌毒力强,可较快使感染的瓣叶损伤,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心力衰竭或原心力衰竭加重,出现新的杂音或杂音多变,有栓塞现象等,均为感染不能控制的征兆,需考虑更换抗生素。加强支持疗法,改善一般情况后,争取早日手术,延迟过久,病情可能进行性恶化,常丧失手术机会。
抗生素治疗的具体细节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