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陵泉

( yanglingquan )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偏瘫;下肢麻木瘫软; 口苦; 恶心; 胆囊炎; 胆石病; 胸胁压迫感; 癫痫;过度兴奋; 面部肿胀; 偏头痛; 腰痛; 高血压; 无名肿痛; 坐骨神经痛; 膝盖外侧疼痛; 小儿 惊厥s; 黄疸; 偏头痛; 便秘; 肩痛; 脚气; 腹胀.
功效:疏肝; 利肝胆; 平抑肝阳上亢平胃逆; 清肝胆湿热; 祛痰湿;祛风清热; 行肢端气血; 疏经通络; 舒筋.
针灸方法:针法: 0.8 - 1.2 寸 直刺.
灸法艾炷灸 3 - 5 壮或艾条灸 5 - 10 分钟.
释义:本穴由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阳陵泉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
备注: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筋之会穴.

“阳陵泉” 相关论述

[定位]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主治] 半身不遂,下肢痿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 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上廉胸胁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img]12-11-8.gif[alt]足少阳胆经穴[/alt][/img]

【位置】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膝痛,麻痹不仁,半身不遂疾,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胁肋疼痛,肩关节痛坐骨神经痛
【应用】本穴又名筋会阳陵,为足少阳胆经腧穴,本经脉之气所入处。向本穴发气导引,有舒筋活络、缓急止痛,清泻湿热和解少阳,疏泻肝胆等作用。阳陵泉支沟相伍发气,一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使两经疏通,有通利三焦之气,疏散郁结的作用。


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合(土)穴。八会穴筋会。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和腓深神经处,并有膝下外侧动、静脉。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便秘半身不遂,下肢痿,膝肿痛,及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部位膝外陷中.即膝下一寸外尖骨前之陷凹处.蹲坐取之.
证治 膝伸不得屈.冷痹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针灸 针入六分.灸七壮.
按∶阳陵泉足少阳胆经所入之合穴.此穴在膝外突出.陵高于丘.此穴下有外丘.有丘墟.与膝内阴之陵泉斜对.故名其穴曰阳陵泉.凡疾高而外者.皆可取此穴.

阳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偏风,起坐腰背重,面肿胸中,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注:●阳陵泉穴,其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尖骨前筋骨间。
●主治两膝肿痛,及冷痹不仁半身不遂,腰背重痛,起坐艰难,面目浮肿胸中胀满,两足疼痛难移,起坐不能支持等证。
●针六分,留十呼,灸七壮(图一二三)。

阳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偏风,起坐腰背重,面肿胸中,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注〗阳陵泉穴,其穴在膝下一尺,外廉陷中,尖骨前筋骨间。主治两膝肿痛,及冷痹不仁半身不遂,腰背重痛,起坐艰难,面目浮肿胸中胀满,两足疼痛难移,起坐不能支持等证。针六分,留十呼,灸七壮。
阳陵泉穴图(图缺)

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蹲坐取之。足少阳所入为合土。《难经》曰:『筋会阳陵泉。』疏曰:『筋病治此。』《铜人》针六分,留十呼,得气即泻。又宜灸留针,日灸七壮,至七七壮。《素注》灸三壮。《明下》灸一壮。
主膝伸不得屈,髀枢膝骨冷痹脚气,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足筋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