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 Gāo Liɑnɡ )
别名: , 蜀黍 , 木稷 , 藋粱 , 芦穄 , 蜀秫 , 芦粟 , 获粱 , 番黍
高粱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健脾止泻;化痰安神。主脾虚泄泻;霍乱;消化不良;痰湿咳嗽;失眠多梦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0-60g;或研末。 |
性味: |
味甘;涩;性温 |
归经: |
脾;胃;肺经 |
化学成分: |
本品幼芽、果实含对-羟基扁桃腈-葡萄糖甙(p-hydroxymandelonitril-glucoside)。 |
栽培: |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环境。耐旱。宜选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4-5月播种,按行距50cm开沟,点播,间距约20cm,播后盖土。 田间管理,出苗后,中耕除草2-3次,结合中耕除草,将过密的苗间掉。追肥1-2次,肥料以氮肥和厩肥为主。 |
生境分布: |
我国北方普遍栽培。 |
原形态: |
高粱,一年生栽培作物。秆高随栽培条件及品种而异,节上通常无白毛髯毛。叶鞘无毛或被白粉;叶舌硬纸质,先端圆,边缘有纤毛;叶片狭长披针形,长达50cm,宽约4cm。圆锥花序有轮生、互生或对生的分枝;无柄小穗卵状椭圆形,长5-6mm,颖片成熟时下部硬革质,光滑无毛,上部及边缘具短柔毛,两性,有柄小穗雄性或中性;穗轴节间及小穗柄为线形,边缘均具纤毛,但无纵沟;第1颖背部突起或扁平,成熟时变硬而光亮,有窄狭内卷的边缘,向先端渐内折,第2颖舟形,有脊;第1外稃透明膜质,第2外稃长圆形或线形,先端2裂,从裂齿间伸出芒,或全缘而无芒。颖果倒卵形,成熟后露出颖外,花、果期秋季。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高粱的种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rghum vulgare pers. 采收和储藏:秋季种子成熟后采收,晒干。 |
高粱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高粱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①《纲目》:"温中,涩肠胃,止霍乱。粘者与黍米功同。" ②《四川中药志》:"益中,利气,止泄,去客风顽痹。治霍乱,下痢及湿热小便不利。"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2两。 |
性味: |
《纲目》:"甘涩,温,无毒。" |
归经: |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
临床应用: |
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取碾高粱的第2遍糠,除净硬壳等杂质,置锅中加热翻炒,至呈黄褐色,有香味时取出放冷。每天3~4次,每次0.5~1钱口服。治疗104例,其中100例多在服药6次以内治愈,4例无效。 |
化学成分: |
幼芽、果实含p-羟基扁桃腈-葡萄糖甙、水解产生p-羟基苯甲醛、hcn和葡萄糖。 |
附方: |
治小儿消化不良:红高粱一两,大枣十个。大枣去核炒焦,高粱炒黄,共研细末。2岁小孩每服二钱;3~5岁小孩每服三钱,每日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
生境分布: |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
原形态: |
蜀黍(张华《博物志》) 一年生草本,高3~4米。茎圆柱形,节上有黄棕色短毛。叶互生,狭披针形,长达50厘米,宽约4厘米;叶鞘无毛或被白粉;叶舌硬膜质,先端圆,边缘生纤毛。圆锥花序长达30厘米,分枝轮生,无柄小穗卵状椭圆形,长5~6毫米,成熟时下部硬革质而光滑无毛,上部及边缘有短毛。颖果倒卵形,成熟后露出颖外,亦褐色。有柄小穗雄性,其发育程度变化甚大。花、果期秋季。 |
来源: |
为禾本科植物蜀黍的种仁。种子成熟后采收。 |
出处: |
《纲目》 |
“高粱” 相关论述
高粱主产于我国北部地区,其性味甘、涩,温,入脾、胃二经。高粱米或碾粉熟食,有健脾益胃,充饥养身的作用。煮粥滋养,宜为脾虚有水湿者食用。高粱米还具温中、燥湿、收敛的功效。高粱叶可和胃、止呕,高粱根利水止血,高粱霉则有燥湿、收敛、止血的功效。
【应用实例】
1.食积:高粱子30~60克,水煎服。
2.胃痉挛:高粱60克,陈灶心土1块,水煎后,澄清去渣顿服。不论寒、热、虚、实均可用。
3.痢疾:高粱霉包6克,为末,烧酒少许,拌匀,开水冲服;高粱根1个,红糖120克,熬成水服。
4.崩漏:高粱霉包15克,百草霜3~6克,水煎服,红糖为引。
5.带下:以多年高粱根,炒后研末,用红糖水或米汤送下,每次9克,日服3次。
6.足跟痛:高粱根数个,鸭蛋2个,煮汤,滤去渣,加白糖调服。
7.自汗:高粱子、葱、盐、羊肉汤共煮粥食。
8.便血:高粱花9克,焙干研末,黄酒调服。
9.倒经:红高粱花,水煎加红糖服。
10.脚气:陈高粱若干(以五六年者为佳),焙黄为细末,干涂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