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 Méi Huā )

别名: 白梅花 , 绿萼梅 , 绿梅花 , 酸梅 , 黄仔 , 合汉梅

梅花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疏肝解郁开胃生津化痰。主用于郁闷心烦肝胃气痛梅核气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6g;或入丸、散。外用:鲜品敷。
性味:
味苦、微甘、微酸,性凉。
归经:
归肝、胃、肺经
化学成分:
梅花含挥发油,其中主要含苯甲醛(benzaldehyde),苯甲醇(benzyl alcohol),4-松油烯醇(terpinen-4-ol),棕榈酸(palmitic acid),苯甲酸(benzoic acid),异丁香油酚(isoeugenol)等共70余种成分。
鉴别:
薄层包谱 取梅花粗粉1g,加甲醇10ml,冷浸24h,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供点样用。另取绿原酸、芦丁、槲皮素为对照品。取样品与对照品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醇乙酯-甲醇-水-甲酸(13:2.5:1:0.02)为展开剂,展距10cm。挥尽溶剂后,先在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绿原酸显蓝色荧光,样品有相同荧光斑点;再喷5%三氯化铝乙醇试剂,吹干后置紫外光灯下观察,芦丁及槲皮素显亮黄色荧光,样品于相同位置有同样荧光斑点。
性状:
性状鉴别 干燥花蕾呈类球形,直径3-6mm,有极短花梗。苞片数层,鳞片状,长3.5mm,宽至2mm,暗棕色,有短毛。萼片5,广卵形,直径约至4mm,灰绿色或棕色,有毛。花瓣5或多数,阔卵圆形,长约4mm,宽约至5.5mm,黄白色。雄蕊多数,雌蕊1,子房着生于凹陷的花托上,表面密被细柔毛。体轻,气清香,味微苦、涩。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 淡棕色。腺毛着生于苞片边缘,全体呈短棒状,略弯曲,长160-200μm,直径40-50μm,头部长圆形,由数十个分泌细胞组成,外围角质层明显,内含棕黄色物;柄部多细胞,排成3-4列。非腺毛着生于萼片及苞片,无色或淡黄棕色。单细胞非腺毛壁平直或稍弯曲,先端略呈钩状,长短不一,长34-300μm,直径8-20μm,壁厚2-5μm,有的表面可见疣点;多细胞非腺毛有2-4细胞,单列,长70-210μm,细胞间隔壁菲薄。花粉粒大多发育不全,发育完全者近球形,直径34-46μm,有3孔沟,外壁表面隐约可见条纹状雕纹。草酸钙簇晶较多见,直径10-34μm,呈类圆形,棱角较宽钝或不甚明显,有的呈碎块状,偶见方晶。萼片下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略呈念珠状增厚,表面具角质层纹,气孔类圆形,不定式,副卫细胞4-6花瓣。萼片上表皮细胞较大,壁略增厚,念珠状增厚不明显。花瓣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薄,波状弯曲。花粉囊内壁细胞断面观呈类方形,细胞界限不甚明显;表面观类圆形,有网状增厚纹理。
生境分布:
我国各地多已栽培,以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原形态:
梅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m。树皮淡灰色,小枝细长,先端刺状。单叶互生;叶柄长1.5cm,被短柔毛;托叶早落;叶片椭圆状宽卵形,春季先叶开花,有香气,1-3朵簇生于二年生侧枝叶腋。花梗短;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直径约1.5cm,宽倒卵形;雄蕊多数。果实近球形,直径2-3cm,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核椭圆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沟槽,表面具蜂窝状孔穴。花期春季,果期5-6月。
来源:
药材基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绿萼梅的花蕾。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meniaca mume sieb. [prunus mume sieb.et zucc.]
采收和储藏:1月花未开时采摘,及时低温干燥。

梅花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开郁和中,化痰解毒。用于郁闷心烦肝胃气痛梅核气瘰疬毒。
用法用量:
3~5g。
性味:
微酸、涩,平。
归经:
归肝、胃、肺经
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直径3~6mm,有短梗。苞片数层,鳞片状,棕褐色。花萼5,灰绿色或棕红色。花瓣5或多数,黄白色或淡粉红色。雄蕊多数;雌蕊1,子房密被细柔毛。体轻。气清香,味微苦、涩。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prunus mume (sieb.)sieb. et zucc.的干燥花蕾。初春花未开放时采摘,及时低温干燥。

梅花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开郁和中,化痰解毒。用于郁闷心烦肝胃气痛梅核气瘰疬毒。
性味:
性平,味微酸、涩。
化学成分:
含苯甲酸、苯甲醛、异丁香酚(isoeugenol)等。
性状:
花蕾尖球形,直径3~6mm,有短梗。苞片数层,鳞片状,棕褐色;花萼灰绿色或红棕色;花瓣5或多数,黄白色或淡粉红色。体轻。气清香,味微苦、涩。
生境分布:
全国有栽培。
原形态:
落叶乔木,小枝多绿色,枝端尖刺状,无毛,叶互生,宽卵形至卵形,长4~10cm,宽3~5.5cm,先端长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细锯齿,下面色较浅,嫩时两面有毛,老时仅下面脉上有柔毛;叶柄有毛,托叶早落。花1~2朵簇生,先叶开放,有香气,萼片5,常带紫红色,花后常不反折;花瓣5,白色、红色或淡红色,有的重瓣;雄蕊多数,心皮1,密被短柔毛。核果近球形,两边扁,有纵沟,直径2~3cm,熟时黄色,有短柔毛。花期3月,果期5~6月。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的花蕾。初春花未开放时采摘,及时低温干燥。
备注:
近成熟的果实亦入药,称:"乌梅",能敛肺生津

“梅花” 相关论述

主要原料:白梅花约5克,粳米约100克。
制作方法:先煮粳米为粥,待粥将成时加入白梅花,同煮二三沸即成。
效用说明:舒肝理气,健脾开胃。适宜于肝胃气痛梅核气神经官能症等患者。

原料:梅花1.5g、青果3枚、山楂3g、绿茶3g、冰糖10g.
用法:用开水泡饮或用前几味药的水煎液泡茶。
功用:清热、生津、止渴、解郁、疏肝、止泻、解毒

婴孩螳螂子者,以其在母腹中时吸饮,胎火血热,产下后或三、五朝而发,或半月或月余而发。其始起也,两颊外坚里肿,难于吮乳。斯时即以巴豆一粒,麋香七,捣研和匀,作两丸,放膏药上,贴两太阳风门穴,次日即起水泡,揭开,急将银针挑破,去其毒水即愈。此水不可令其流入眼内,若入眼,恐致损明。又法将鲜生地一两、大黄一两,捣烂,和入麋香二分,均作两团,扎于两足底涌泉穴。如三日后,仍难吮乳者,即以刀破之,割去其恶腐之物,以真京墨磨涂之自愈;亦有割伤而外颊坚肿成脓者。
口疳,乃胎热蕴蓄心脾,上蒸于口,舌上遍生白屑,如鹅之口,故又名鹅口。甚则咽间叠叠肿起,致难乳哺,哺时必多啼叫。急用月石一钱,以滚水泡半茶杯,将棉花裹箸头上,蘸水缴净白苔,重手出血不妨,以冰硼散吹之。如口内舌上生白斑,如梅花瓣者,即名梅花,治同上;煎饮用川连大黄银花钩藤甘草丹皮山栀石斛等,或加犀角汁亦可。

(治一切痈肿.)
每服一分半.多至三分.丸黄豆大.研末.又能敷对口疮麝香(三分) 冰片(三分) 乳香(炙去油七钱) 蜈蚣(五条) 寒水石(三钱) 同烧酒浸烂.打腻如浆丸. 轻粉(一钱) 腰黄(一两) 炙没药(七钱) 血竭(三钱) 杜蟾酥(二钱) 金箔十张为衣.

小儿痘疹,此药实能起死回生。
腊月取梅花不计多少,阴干。有一两,外用当归一钱五分,茯苓一钱,升麻五分,竹茹八分,甘草三分,用水盅半,煎八分,温热时将梅花拌,浸一日取出,晒干研末。如男孩病用雄鸡一只,吊起左足,良久将竹铣入鸡喉内,取血调梅花末,为丸如绿豆大,滚水吞服二丸,即刻见功。如女孩病用老雌鸡,吊右足,取血,照前吞服。此方制好,晒干.以磁器收贮听用,万无一失。虽十分危险,但略有微气,用滚水送下立愈。只不宜多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