苋根

( Xiàn Gēn )

别名: 地筋

苋根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解热毒;散瘀止痛。主痢疾泄泻痔疮牙痛漆疮囊肿痛;跌打损伤崩漏带下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煅存性研末干撒或调敷;煎汤熏洗。内服:前汤,9~15g,鲜品15-30g;或浸酒
性味:
辛;性微寒
归经:
肝;大肠经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治下冷痛,入腹则肿满杀人,捣烂敷之。
2.《分类草药性》:红苋菜根:破症瘕、血块。煅灰搽鼻蚁子。
3.《四川中药志》:根梗:治鼻ni;根:治红崩白带痔疮
4.《重庆草药》:治跌打损伤吐血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有时逸为半野生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粗壮,绿色或红色,分枝较少,高80-150cm。叶互生;叶辆长3-10cm,绿色或红色;叶片卵形、菱状卵形或披针形,长4-12cm,宽3-7cm,绿色或常成红色、紫色或黄色,或部分绿色加杂其他颜色,钝头或微凹,基部广楔形,全缘或波状,无毛。花簇腋生,球形,花序在下部者呈球形,上都呈稍断续的穗状花序,花黄绿色,单性,雌雄同株;苞片及小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芒状,长约4mm,膜质,透明;等片3,披针形,膜质,先端芒状;雄蕊3;雌蕊1,柱头3裂。胞果卵状长圆形,长于果实,熟时环状开裂,上半部成盖状脱落,包干宿存花被片内。种子黑褐色,近于扁圆形,两面凸,平滑有光泽,边缘钝。花期5-8月,果期7-9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苋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maranthus mangostanus l.[amaranthus man-gostanus l.;a.gangeticus l.]
采收和储藏: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挖,去茎叶,洗净,鲜用或晒干。
出处:
出自《石药尔雅》。

苋根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囊肿痛,痔疮牙痛跌打损伤崩漏带下
①《纲目》:"治下冷痛,入腹则肿满杀人,捣烂敷之。"
②《分类草药性》:"红苋菜根:破症瘕、血块。煅灰搽鼻蚁子。"
③《四川中药志》:"根梗:治鼻匿;根:治红崩白带痔疮。"
④《重庆草药》:"治跌打损伤吐血。"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煅存性研末干撒或调敷。内服:煎汤,鲜者0.5~1两;或浸酒
性味:
甘,寒。
①《本草图经》:"性微寒。"
②《重庆草药》:"味甘,性寒,无毒。"
附方:
①治阴冷,渐渐冷气阴囊,肿满恐死,日夜疼闷不得眠:捣苋菜根敷之。(《千金方》)
②治牙痛苋根晒干,烧存性,为末揩之,再以红灯笼草根煎汤漱之。(《孙天仁集效方》)
③治鼻匿:苋根或梗、野斑竹笋壳煅灰,加冰片研粉,调麻油外搽。(《四川中药志》)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苋"条。
来源:
为苋科植物
出处:
石药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