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阴虚

( piyinxu )

别名: 胃病 , 慢性胃炎 , 呃逆 , 胃神经官能症 , 呕吐 , 便秘 , 习惯性便秘 , 血证

中医

简介:
本证多由劳倦内伤,思虑过度,温热病的恢复期,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后期等,耗伤脾脏之阴血津液所致,进而阴虚火旺,形成本证。
病机:
本证多由劳倦内伤,思虑过度,温热病的恢复期,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后期等,耗伤脾脏之阴血津液所致,进而阴虚火旺,形成本证。其病位在脾,病理属性为阴虚阴虚火旺
治疗:
治疗法则:  滋养脾阴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沙参15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白芍12克、天花粉15充、生扁豆15克、乌梅6克、佛手12克、甘草6克、五味子10克。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温服,分2~3次服用,每日1剂。
2.加减变化:若兼呃逆,声急促而不连续,可加枇杷叶石斛柿蒂各10克等降逆止呕;若时作干呕,可加石斛知母竹茹各10克以生津降逆止呕;若大便干结者,可加瓜蒌仁12克、生首乌12克、火麻仁10克以清热润肠通便而不伤正。
(二)饮食疗法
(1)黑芝麻胡桃仁松子仁等份,研碎加白糖蜂蜜适量拌服用,能润肠通便。(2)蜂蜜、小麻油等份,拌合服用,每次一匙,能润肠通便。
(3)薯蓣粥:用生怀山药1斤轧细过罗,每次将山药粉20~30克用凉开水调和入锅内置火上,用筷不停搅之,2、3沸即成粥,不拘时食用。
施治要点:
(一)滋养脾阴,兼顾脾气:脾阴不足,养以甘淡,主以山药,补而不腻,寓补于泻。过于滋腻,恐助湿邪,有碍运化。其它平补之品,如扁豆苡仁玉竹莲肉太子参之属。再者,脾之阴阳互为依存,脾阴亏而脾气(阳)损,故在临床选用方药之时,当既要滋阴,又要注意辅以益阳(气),所谓“精中生气,气中生精”,如参苓白术散即此意也。
(二)以缓为功,兼顾肝胃:无骤补之法,非久服多服,而难以取效。脾阴不足,应图缓功,或丸或膏,或配以食物,长期服用,以竞全功。若骤急峻补,恐反戕脾胃,又脾和胃表里脏腑,与肝有侮乘关系,理脾之时,还应兼顾他脏,消胃火以养脾阴石膏黄连合以白芍甘草等。
(三)佐以升发,兼顾服法:脾以升为健,而阴虚所用补益之品,或有沉降之性,故在大量滋养药中,反佐少许升提之品,如柴胡升麻,则可振奋脾运,升提脾气,以收脾气旺而阴得复之功。此外,古代在对滋脾阴药物的煎煮服法,也十分注意,多只服第二、三之煎,以取甘淡之性,养脾补阴

“脾阴虚” 相关论述

指脾胃的阴液不足而影响受纳运化。主要症状有唇燥口干,喜饮,口淡无味,饮食减少,大便干结,舌红苔少或舌面光滑等。


病证名。指脾精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部的濡养,有赖脾气散精输布。若胃阴虚,或脾虚不运,阳损及阴,或饮食营养不足,均可使脾气散精无源而致本证。临床表现多有胃阴虚症状,并见饥不欲食肌肉消瘦,体倦乏力等。多见于各类营养不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