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虚寒

( taiyinxuhan )

别名: 慢性肠炎 , 慢性胃炎 , 溃疡病

中医

简介: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慢性证候。多由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升降失常寒湿内阻发展而成。证属本虚邪陷之候。
病机: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慢性证候。多由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升降失常寒湿内阻发展而成。证属本虚邪陷之候。本虚以脾虚为主,邪陷则为寒湿直犯太阴。其病位虽以脾胃为主,然往往波及多个脏腑如心、肾等,使病情复杂而多变。
治疗:
治疗法则:  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理中丸(汤):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9克。本方适用于中焦虚寒者。(2)附子理中丸(汤):熟附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9克。本方适用于脾肾阳虚者。以上方药,既可制成丸剂,亦可煎汤服用。作丸时,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百毫升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3~4次,夜2次服。腹中未热,益至3~4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l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击滓,温服200毫升,日3服。
2.加减变化:若脾虚不运,肾气上乘,脐上筑动不安者,去白术,加桂枝12克:浊气上逆,吐多者,去白术,加生姜9克;脾虚水湿下趋,下利严重者,仍用白术水气凌心心下悸者,加茯苓6克;脾不散津,水津不布,渴欲得水者,加白术足前成13.5克;中虚较甚,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13.5克;里寒太甚者,加干姜足前成13.5克;阳虚寒凝,腹满者,去白术加熟附子9克,并可配合使用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丸健脾丸等内服。
(二)外敷药物
小茴香50克、食盐250克,炒热,布包,热熨胃脘及腹部,每日3~4次。
(三)灌肠疗法
1.黄连30克,干姜20克,煎煮取汁l50~200毫升,保留灌肠20~30分钟,每日1次,10~20次为1疗程。
2.5~10%大蒜浸液,加生理盐水200毫升,保留灌肠20~30分钟,每日1次,l0~20次为1疗程。
3.黄连30克,煎煮取汁150~200毫升,加入云南白药5~10克,保留灌肠20~30分钟,每日1~2次,5~10次为1疗程。治疗本证的灌肠方药较多,一般以黄连大蒜作为主药,但临床上可随证加减运用。如脾胃虚寒挟热者可加黄柏;寒证明显者加附子腹痛甚者加木香下利便血者加三七粉;病程较长者,可采取用2天,停1~2天的方法进行,灌肠前宜排空大便
(四)饮食疗法
(1)四和汤:炒白面500克,炒芝麻500克,炒茴香50克,炒盐30克,为末拌匀,以每日空腹食一小杯(10克左右),每日2次,温水送下。
(2)良姜粥高良姜15克,为末,粳米100克,水2000毫升,煎良姜至1500毫升,去渣下米煮粥食之。
(3)吴萸粥:吴萸肉3克,葱白10厘米、粳米50克,煮米成粥,熟入吴萸葱食之。(4)炒小米粥:炒小米面250克,熬粥,加红糖15克食用。以上食疗方适用于脾胃虚寒,纳差、下利者。
(5)山药扁豆粥山药300克、扁豆100克、黄实米250克、白米100克,如常法煮粥食之。
(6)四米粥:高梁米、稻米黍米(即黄米)各三小盅,先煮高梁米,三沸后去滓,以汁煮稻米三沸,去滓,用汁煮黍米三沸,绞去滓,每次服半盅,早晚各一次。(7)杏陈苡米粥:陈皮6克,煮水去滓,加杏仁15克,苡米半茶怀,煮粥食用。以上食疗方适用于脾虚寒湿腹泄者。
施治要点:
(一)本证脾胃虚弱寒湿不化,病以正虚为主。治疗常规,自宜温中祛寒健脾燥湿、扶正兼以祛邪,人参干姜甘草、白术乃主要用药,如理中丸(汤)、外敷、灌肠、食疗方等,而因脾、肾二脏,先、后天之根本,且为火土相生关系,若其病尚轻,中宫不运者,理中汤自当必用,所谓“理中者,理中焦”是也。若病重者,不惟土虚,且火不生土,脾损及肾,则宜四逆汤加减化裁,甘草干姜附子又当选用,以为补火生土
(二)本证重在脾虚寒湿,而以扶正为第一要义。临床上,除常规选用扶正之品如人参干姜白术等外,还可酌情加入山药茯苓薏米良姜吴萸之类的温中健脾化湿药物,而不可滥用汗、吐、和解、清下、攻逐之法,以免戕伐正气,损伤脾胃,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三)本证治疗方法甚多,既有内治外治,也有饮食调理、心理调护等。临床取舍时,应综合多种措施、多种方法,将药物内服、针灸、按摩、灌肠、饮食及其他调护措施等结合起来,辨证使用,以切实提高临床疗效。
针灸:
1.针刺:取穴脾俞胃俞关元中脘足三里等,针用补法,每日1~2次。2.艾灸:主灸脾俞胃俞关元中脘足三里,可配合天枢章门阴陵泉。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
推拿:
中脘开始,缓慢向下移至气海关元、然后至腹,轻软柔和地按摩,每日2~3次,每次20~2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