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
参考:膀胱湿热 , 阳明水热互结
“膀胱炎” 相关论述
膀胱类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尤以女性多见。本病在大多数病例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出现,而是泌尿系统感染的一部分或是泌尿系统其它疾病的继发感染。正常膀胱对细菌有很强的抵抗力,细菌很难能通过尿路上皮侵入膀胱壁,尿道远段内的细菌一般也不能进入膀胱,即使进入膀胱,在正常情况下,也随着尿液的排泄而驱出体外,致使细菌在膀胱内不能停留、繁殖而引起感染。但在上尿路感染、下尿路梗阻、膀胱本身病变抵抗力降低时,正常的膀胱粘膜抗感染屏障容易遭到破坏,则膀胱又极易引起感染。膀胱的炎症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两者又可互相转化,急性膀胱炎得不到彻底治疗可迁延成慢性,慢性膀胱炎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局部病变因素加重时,又可转化成急性发作。
一、病因及感染途径
(一)致病菌:膀胱的非特异性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约占70%以上,这些细菌包括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副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其次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常见的为葡萄球菌、链球菌,霉菌感染较少见。临床上所见病例不少是由一种细菌以上所致的混合感染。
(二)诱发因素:所有可破坏膀胱粘膜正常抗菌能力、改变膀胱壁正常组织结构及适合于细菌滞留、生长和繁殖的一切因素均可诱发膀胱炎的发生。如尿潴留所致过度膨胀的膀胱损伤了膀胱正常粘膜的屏障作用,下尿路梗阻引起的残余尿不能有效地将进入膀胱的细菌排出体外,结石、异物损伤破坏了膀胱粘膜的正常组织结构,肿瘤、坏死组织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腔内泌尿系检查及治疗如导尿、尿道扩张、膀胱镜检查、逆行肾盂造影等若检查者操作粗暴、无菌观念又差等,也为细菌入侵提供了机会。另外,膀胱炎尚可继发于本系统或邻近器官的感染,如肾脏、前列腺、阴道、宫颈等部位的炎症。
(三)感染途径
1.上行性感染:细菌经尿道进入膀胱,这一感染途径最为常见。女性的尿道短而直,尤其是婴儿期、新婚期及妊娠期更易发生膀胱炎。泌尿系检查经尿道腔内操作时细菌带入膀胱,留置尿管后亦可诱发膀胱炎。
2.下行性感染:继发于肾脏的感染,细菌随尿液经输尿管进入膀胱。
3.局部直接感染:膀胱造瘘后与外界皮肤直接相通,膀胱阴道瘘、膀胱直肠瘘时,细菌经瘘管直接侵入膀胱引起感染。
二、临床表现
(一)急性膀胱炎
急性膀胱炎发病急骤,常在过于劳累、受凉、长时间蹩尿、性生活后发病,病程一般持续1~2周自行消退或治疗后消退。其特点是发病“急”、炎症反应“重”、病变部位“浅”。常见的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脓尿和终末血尿,甚至全程肉眼血尿。严重者膀胱由于炎症刺激发生痉挛使膀胱不能贮存尿液,频频排尿无法计数,出现类似尿失禁的现象。因急性炎症病变部位“浅”,膀胱粘膜吸收能力很弱,尿频使脓尿得以及时排出,所以单纯急性膀胱炎全身症状轻微,多不发热。若有畏寒、发热,则应考虑同时合并有其它泌尿生殖系器官急性感染的存在。
(二)慢性膀胱炎
慢性膀胱炎症状与急性膀胱炎相似,但程度较轻,其特点是发病“慢”、炎症反应“轻”、病变部位“深”。慢性膀胱炎往往继发于其它原发病灶,只有在很少情况下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因此,对慢性膀胱炎特别是屡发或长期不愈患者均须作系统的检查,找出病因以便进行有效的治疗。
三、诊断
急性膀胱炎由于症状多较典型,一般诊断并不困难。根据尿频、尿急和尿痛的病史,尿液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脓细胞,尿细菌培养每毫升尿细菌计数超过10万即可明确诊断。
慢性膀胱炎多继发于泌尿生殖系统的其它疾病,如下尿路梗阻、膀胱内原发病灶、生殖器官或上尿路感染等。因此,诊断方面除全身一般检查外,最重要的是查明致病菌的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寻找引起感染持续或复发的原因。对病程长、治疗效果不理想或反复发作的病人,尚须进行泌尿系统全面检查,包括尿道扩张、膀胱镜检查、排泄性尿路造影及膀胱造影,必要时可作膀胱组织活检及对邻近器官的检查,以找出引起膀胱炎的诱因。
慢性非特异性膀胱炎须与特异性膀胱炎相鉴别,如结核性膀胱炎(表6-1),间质性膀胱炎,以及滴虫性、霉菌性膀胱炎等。
表6-1 非特异性膀胱炎与结核性膀胱炎的鉴别
项目 | 非特异性膀胱炎 | 结核性膀胱炎 |
症状 | 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 逐渐加重、症状顽固 |
普通尿培养 | 阳性 | 阴性 |
尿内结核杆菌 | 阴性 | 可为阳性 |
膀胱镜检查 | 广泛充血、水肿 | 可见结核结节 或溃疡 |
肾盂造影 | 正常 | 多有破坏性病变 |
四、治疗
对于非特异性膀胱炎的治疗,单纯依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对膀胱炎的病人不仅明确感染的存在,同时能找出引起感染的原因并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理,以及提高病人的机体抵抗力,方可更有效地控制感染,防止反复发作。
(一)一般治疗
急性膀胱炎患者需适当休息,多饮水以增加尿量,注意营养,忌食刺激性食物,热水坐浴可减轻症状。膀胱刺激症状明显的病人给予解痉药物缓解症状。
(二)抗感染药物治疗
根据尿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在未得到细菌培养结果之前,在急性感染时又要求迅速治疗,因此可先取尿涂片革兰氏染色检查,根据所见是杆菌抑或是球菌拟定初步治疗方案先进行治疗,或可应用广谱抗菌素或尿内排泄浓度高、副作用小的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呋喃类、待有了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后再调整治疗方案。治疗用药剂量要足、时间要长,一般要应用至症状消退、尿常规正常后再继续使用1至2周。治疗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尿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随时调整对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以期早日达到彻底治愈,以防复发。
(三)病因治疗
对有明显诱因的慢性膀胱炎,必须解除病因,否则,膀胱炎难以控制。如解除尿路梗阻、去除膀胱内异物、结石等;对女性屡发性膀胱炎应进行妇科检查,以排除和治疗女性生殖道炎症;对上尿路来源、男性生殖器官炎症如前列腺炎等,均应同时积极处理。慢性膀胱炎还可进行膀胱内药物灌注、冲洗膀胱,如0.5~1%新霉素液、1/5000~1/10000硝酸银液、5%~10%的蛋白银液以及0.5%灭滴灵液等。
膀胱炎是膀胱的感染。
膀胱炎在女性常见,特别在生育年龄,某些妇女反复发生膀胱感染。
阴道的细菌可以侵入尿道并进入膀胱。由于性交时尿道被挫伤,妇女性交后常发生膀胱感染。罕见情况下,膀胱和阴道间的异常通道(膀胱阴道瘘),可引起妇女复发性膀胱感染,这种感染可无其他不适。
男性膀胱感染较少见,一般开始发生累及前列腺的尿道感染,然后再波及膀胱。此外,手术时的导尿或器械使用也可引起膀胱感染。男性复发性膀胱感染最常见的原因为前列腺顽固的细菌感染(见第229节)。虽然抗生素能迅速消灭膀胱尿的细菌,但大多数抗生素进入前列腺太少,不足以根治前列腺的感染,因此停用抗生素后,前列腺中的致病菌又可重新感染膀胱。
罕见的情况下,膀胱和肠道间有异常通道(肠道膀胱瘘),这时产气的细菌可能侵入并在膀胱内生长。这类感染尿中可产生气泡(气尿)。
【症状】
膀胱感染通常引起尿频、尿急、排尿时烧灼感和尿痛。常常病人感耻骨上及下背部疼痛。另一个症状是夜间尿频。尿液常混浊,约30%的病人有肉眼可见血尿。不经治疗症状可自然消失,有时膀胱感染无症状,仅当其他原因进行尿检查(尿分析)时才被发现。老年无症状的膀胱感染特别常见,病人可发生尿失禁(见第130节)。
膀胱的神经支配功能失常(神经源性膀胱)或有持续性留置导尿管的病人,膀胱感染可以无症状,直至肾脏感染或发生难以解释的发热时才被发现。
【诊断】
根据典型的症状,医生可作出膀胱感染的诊断。留取未被阴道或阴茎头部细菌污染的中段尿标本(见第122节),即病人排弃首段尿,停止排尿,然后将尿排入无菌容器,尿标本在显微镜下检查是否含有红细胞、白细胞或其他物质;计数细菌;尿标本培养以鉴定细菌种类,若病人有感染,某种类型的细菌常常大量存在。
在男性,一次中段尿标本常足以作出诊断;但是女性尿标本有时受到阴道细菌的污染,为确保尿标本不受污染,常常需导尿直接获取膀胱尿标本。
找出频繁复发性尿路感染的原因是重要的。医生可进行x线检查,这种检查是先静脉注射一种不透x线的造影剂,当造影剂由肾脏排入尿中时进行摄片(见第122节)。这种x线片可提供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的影像。排泄性膀胱造影是检查膀胱尿返流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儿童,也可证实尿道狭窄的程度。造影时先将造影剂注入膀胱,排尿时进行摄片。逆行尿道造影系将器具直接插入尿道,注入不透x线的造影剂,然后再进行摄片。对发现两性的尿道狭窄、外凸或异常交通(瘘管)均有用。膀胱感染治疗无效时,用一种光学纤维镜(膀胱镜)直接窥视膀胱,可能有助于诊断病因。
【治疗】
老年人无症状的感染一般不需治疗。
首先,大量饮水可治愈轻度的膀胱感染,尿的冲洗作用可将很多细菌冲刷出体外,机体的天然防卫机制可消灭残存的细菌。
应用抗生素前,医生应确定病人是否有加重膀胱感染的诱因,如解剖或神经支配的异常、糖尿病或免疫系统缺陷,这些因素均降低人体抵抗感染的能力。这些诱因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因这种病人一旦停用抗生素,感染就可能复发。
若感染未导致任何并发症,口服抗生素3天或甚至口服单剂抗生素通常有效。对较顽固的感染,常常口服抗生素7~10天。
一年中膀胱感染超过两次的病人,可持续口服低剂量的抗生素预防感染,每年的医疗费仅相当于1年治疗三四次感染的费用的1/4。典型的方法为口服抗生素,每日一次,每周服3次,或性交后立即服一次。
有多种药物可用于缓解症状,尤其是尿频、尿急和尿痛。有些药物,如阿托品,可解除肌肉痉挛。其他药物,如啡那吡啶,可通过缓解组织的炎症而减轻疼痛。经常碱化尿液可减轻症状,方法为将碳酸氢钠溶于水中饮用。
解除尿流的物理阻塞(梗阻性尿路疾病)或纠正易于发生感染的解剖学异常,如子宫和膀胱脱垂需采用手术治疗。用导管引流阻塞区域的尿有助于控制感染。通常术前给予一剂抗生素以降低感染向全身扩散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