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湿热

( pangguangshire )

别名: 淋证 , 肾盂肾炎 , 膀胱炎 , 泌尿系结石 , 乳糜尿 , 尿潴留 , 癃闭

中医

简介:
本证常因恣食肥甘辛热之品,或嗜酒,酿成湿热内生,或湿热秽浊之邪外侵,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无以分清别浊,开合失司以及灼伤络脉而致。
病机:
本证常因恣食肥甘辛热之品,或嗜酒,酿成湿热内生,或湿热秽浊之邪外侵,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无以分清别浊,开合失司以及灼伤络脉而致。病位在膀胱,属实热证
治疗:
治疗法则:  清热利湿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八正散加减:木通10克、车前子12克、萹蓄12克、瞿麦12克、
桅子10克、黄柏10克、忍冬藤20克、滑石30克、甘草10克、大黄10克。本方能清热利湿通淋
(2)萆薢分清饮加减:萆薢12克、石菖蒲6克、黄柏10克、车前子12克、白术10
克;茯苓12克;乌药12克、丹参12克、甘草10克、牛膝10克。本方能清热利湿,分清泌蚀。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微温服
2.加减变化:若便秘腹胀者,方(1)中重用生大黄,并加枳实通腑泄热;若
寒热口苦腰痛者,加连翘10克、蒲公英15克以清热解毒;若尿中夹有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突然中断,腰腹绞痛者加金钱草30克,海金砂l2克;若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者,加小蓟15克、白茅根30克、藕节12克以凉血止血。若小便混浊如米泔水,尿热灼不畅者,用方(2)加乌药12克、青皮10克,以利气通淋。
(二)外敷药物
1.大蒜120克、芒硝60克同捣烂成糊状,外敷助脊角、肾区。
2.芫花30克,水煎取汁,温热敷肾区。以上方药,主要用于小便不通小便点滴而下者。
(三)饮食疗法
(1)青小豆粥:通草5克水煎取汁去渣,加入青小豆50克,小麦50克,煮成粥,作早餐食用。能通淋利尿。
(2)赤小豆粥赤小豆30克加水煮熟后,再入白米15克作粥,作早餐食用。能除湿热,利小便
(3)冬瓜50克,煮汤三碗,分服。能清利湿热
施治要点:
(一)本证为湿热实证,由膀胱湿热气化不利而引起。在临床上,清热利水通
淋为常见治法,如八正散之类。而近代复加解毒之品,如忍冬藤蒲公英野菊花半枝莲紫花地丁等,这样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清解药物,不但可轻快地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望提高治愈率。本证发作多为急性,但治疗不当或不彻底,亦可转为慢性,湿热未尽,又可伤阴化燥,因此,在治疗时,不可一味清利,应在祛除余邪的基础上酌加甘寒滋养之品,如山药沙参石斛麦冬等,标本兼顾。
(二)由本证而形成的淋证,初起皆与湿热有关,日久及肾,由实转虚,虚实夹杂,出现石、血、气、膏、劳淋等不同证候,因此,在临床治疗之时,除选用清热解毒之外,或佐以排石通淋;或辅以活血止血;或兼以利气疏导;或参以分清泌浊;或配以健脾益肾;因此,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分别。有瘀血积石塞住溺管者,宜先通。无瘀积而虚滑者,宜峻补
(三)本证膀胱湿热而成淋者,古有忌补、忌汗之法。《金匮要略》有“淋家不可发汗”之说,淋证畏寒发热,与小便涩痛并见,不可与一般外感表证同论、大剂辛散发汗,但可清热解毒,兼以疏风解表,表里同治。至于淋证日久,脾肾两虚,下元不固,又当补益脾肾,自不必拘泥忌补之说。
针灸:
1.针刺足三里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穴,反复捻转提插,强刺激,可治疗小便不通或尿点滴而下。
2.穴位注射:取肾俞膀胱俞三阴交阿是穴(沿输尿管寻找压痛点),取50%
葡萄糖溶液进行穴位注射。能利水排石,用于石淋
3.指压利尿穴:用双手大拇指按压利尿穴(神阙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压
力逐渐加大,持续5~15分钟。治疗小便不通

“膀胱湿热” 相关论述

湿热蕴于下焦膀胱的病变。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尿少而痛、尿黄赤或尿血舌红苔黄、脉数等。多见于急性膀胱炎

病证名。指湿热蕴结于膀胱的病证。症见尿频、尿急、尿涩少而痛、尿黄赤混浊或尿血,常伴有发热腰痛舌红苔黄,脉数等。治宜清热利湿,方如八正散

主证」 妊娠期间,小便突然频数而急,艰涩难行,灼热刺痛,尿色黄赤,面色垢黄,渴不欲饮,胸闷不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 湿热下注,蕴结膀胱
「治法」 清热利湿,通淋安胎。
「方药」 五淋散(《和剂局方》)加味。
赤茯苓 当归 生甘草 赤芍 山栀 黄芩 生地 泽泻 车前草 淡竹叶 白茅根
本方为五淋散黄芩、生地、泽泻车前草淡竹叶
淡竹叶利湿通淋当归赤芍、生养血安胎;生甘草清热解毒,配赤芍缓急止痛;白茅根凉血止血。诸药合用,具有清热利湿,通淋安胎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