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竹梅
( Diào Zhú Méi )
别名: 假石蚕 , 花叶竹节草 , 百书草 , 花蝴蝶 , 风眼草 , 银白风眼草 , 红莲 , 金发草 , 紫背鸭跖草 , 红竹壳菜 , 水竹草 , 金瓢羹 , 白带草 , 吊竹菜 , 紫背金牛 , 血见愁 , 鸡舌黄 , 红舌草 , 红竹仔草 , 花叶竹夹菜 , 二打不死 , 百毒散 , 鸭舌红 , 红鸭跖草
吊竹梅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不肿;小便不利;淋证;痢疾;带下;咯血;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烧烫伤;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9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
性味: |
甘;寒;淡 |
归经: |
膀胱;肺;大肠经 |
各家论述: |
1.《福建民间草药》:解热,益阴,止血,疗带。 2.《南宁市药物志》:外敷消毒痈。 3.《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治咳血,白带,慢性痢疾。 |
用药禁忌: |
孕妇禁服。 |
药理作用: |
1.兴奋平滑肌作用:叶和茎的煎剂及水提取物(加酒精除去沉淀者)对离体豚鼠回肠有兴奋作用,对离体大鼠子宫、离体兔心和十二指肠均无明显作用,麻醉狗静脉注射0.1g(生药)/kg也不影响血压。 2. 舒张血管作用:水提取物在大鼠后肢灌流试验中有。 3. 毒性:小鼠腹腔注射煎剂1g(生药)/只,24小时内2只全部死亡,水提取物则无明显。 |
化学成分: |
全草分离到β-谷甾醇(β-sitosterol),3β,5α,6β-三羟基豆甾烷(3β,5α,6β-trihydroxyl stigmastane),琥珀酸(succinic acid),叶含4种乙酰花色甙,吊竹梅素(zebrinin)和单去咖啡酰基吊竹梅素(monodecaffeylzebrinin)等。 |
栽培: |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荫,不耐寒。宜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 用分株繁殖法。春季,挖出分株,按行株距18cm×10cm开穴栽植,淋水保苗。 田间管理 栽后经常浇水保温,定期除草松土,每年追肥2-3次。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山边、村边和沟旁以及路边较阴湿的划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原产墨西哥。 |
原形态: |
吊竹梅,多年生草本。长约1m。茎稍柔弱,半肉质,分枝,披散或悬垂。叶互生,无柄;叶片椭圆形、椭圆状卵形至长圆形,长3-7cm,宽1.5-3cm,先端急尖至渐尖或稍钝,基部鞘状抱茎,鞘口或有时全部叶鞘均被疏长毛,上面紫绿色而杂以银白色,中部和边缘有紫色条纹,下面紫色,通常无毛,全缘。花聚生于1对不等大的顶生叶状苞内;花萼连合成1管,长约6mm,3裂,苍白色;花瓣连合成1管,白色,长约1cm,裂片3,玫瑰紫色,长约3mm;雄蕊6,着生于花冠管的喉部,花丝被紫蓝色长细胞毛;子房3室,花柱丝状,柱头头状,3圆裂。果为蒴果。花期6-8月。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鸭跖草科植物吊竹梅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ebrina pendula schnizl.[cyanotis zebrina nees;c.vittata lin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
出处: |
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
吊竹梅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吊竹梅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治咳嗽吐血,淋病,白带,痢疾,痈毒。 ①《福建民间草药》:"解热,益阴,止血,疗带。" ②《南宁市药物志》:"外敷消毒痈。" ③《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治咳血,白带,慢性痢疾。"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2~3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
性味: |
《福建民间草药》:"甘,寒,有毒。" |
用药禁忌: |
《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服。" |
药理作用: |
叶和茎的煎剂及水提取物(加酒精除去沉淀者)对离体豚鼠回肠有兴奋作用,对离体大鼠子宫、离体兔心和十二指肠均无明显作用,麻醉狗静脉注射0.1克(生药)/公斤也不影响血压。水提取物在大鼠后肢灌流试验中有舒张血管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煎剂1克(生药)/只,24小时内2只全部死亡,水提取物则无明显毒性。 |
化学成分: |
茎和叶含草酸钙及树胶。 |
附方: |
①治咳血:鲜吊竹梅二至三两,猪肺四两。酌加水煎成一碗,饭后服,日两次。 ②治淋病:鲜吊竹梅二至四两。酌加水煎成一碗,饭前服,日两次。 ③治白带:鲜吊竹梅二至四两,冰糖一两,淡菜一两。酌加水煎成半碗,饭前服,日两次。(①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慢性痢疾:花叶竹夹菜五两,白米一两。同炒至半成炭为度,水煎,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⑤治急性结膜炎:花叶竹夹菜二两,野芥兰一两。共捣烂,外敷患眼。(《广西中草药》) |
生境分布: |
常栽培园地或盆内;野生于山边、村边和沟边较由湿的草地上。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 |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茎稍柔弱,半肉质,分枝,披散或悬垂,长约1米,秃净或被疏毛。叶无柄;椭圆状卵形至矩圆形,长3~7厘米,宽1.5~3厘米,先端短尖,上面紫绿色而杂以银白色,中部边缘有紫色条纹,下面紫红色,鞘的顶部和基部或全部均被疏长毛。花团聚于一大一小的顶生的苞片状的叶内;萼片3,合生成一圆柱状的管,长约6毫米;花冠管白色,纤弱,长约1厘米,裂片3,玫瑰色,长约3毫米;雄蕊6;子房3室。果为蒴果。花期不定。 |
来源: |
为鸭跖草科植物吊竹梅的全草。 |
出处: |
《福建民间草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