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型肝炎

( jixingzhongxingganyan )

别名: 暴发性肝炎 , 急黄候 , 暴发性肝功衰竭

西医

简介:
急性重型肝炎(急重肝)相当于国外报道的暴发性肝炎暴发性肝功衰竭。急重肝系指因肝细胞功能损害在起病10天以内出现肝性脑病,严重凝血机制障碍,具有起病急、预后差、病死率高等特点。
病因:
引起急重肝有很多病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药物诱导、代谢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在急重肝病因中以肝炎病毒为主,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但以hbv为最常见。与hbv有关的急重肝中,可以是单独hbsag阳性,也可以是hbsag与抗-hb-cigm同时阳性;可以是急性感染hbv,也可以是hbv慢性携带者发展而成。血清学检查证实,在急重肝发展过程中,同时hdv阳性率可达33.8%,而在非急重肝人群中仅4.4%,提示hbv、hdv重叠感染易引起急重肝。hbv基因突变与急重肝发生有明显联系,常为hbv-dna前c区突变,产生终止密码,停止产生hbeag。hbeag的缺失可提高宿主对受感染肝细胞的免疫应答,引起急重肝,这种变异株可通过性传递导致急重肝。
hcv也是引起急重肝的重要病原。 hcv也可发生变异。其变异基因与病情加重有关。
hev也可引起急重肝,特别是妊娠期妇女。感染hev更易发展为急重肝。
hev极少引起急重肝,但与hbv重叠感染时易发生急重肝。
在使用细胞毒性药物、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时,疱疹病毒、腺病毒感染可引起急重肝。
发病机理:
hav进入人体后,形成短暂的病毒血症,然后汇集于肝脏,繁殖致病.
病理:
急重肝的肝细胞病变随病因不同而异,但最后形成肝细胞大块坏死。病毒引起的急重肝很可能与免疫功能有关。免疫过强的机理虽尚不清楚,在某种情况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interlekin-i,lk-i)、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内毒素及病毒显露抗原反应均可引起肝细胞坏死。
在急重肝病人中,因凝血机制太差,不经常进行肝活检。死后尸检光镜下有2种组织模式,一是由病毒或药物引起的大块肝细胞坏死,(坏死面积≥肝实质的2/3)或亚大块坏死,或大灶性的肝细胞坏死伴肝细胞的重度水肿,几乎无残留肝细胞。残留的肝细胞形态也异常,网状支架塌陷,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及淤胆;另一种是酒精性肝炎。reye’s 综合征等诱导的急重肝以肝细胞空泡状脂肪变性为特征。两种组织学类型均可能有播及全小叶的炎性细胞浸润。
诊断标准:
1. 可疑饮食史或与病人、禽、畜密切接触史。
2.急性发热,右下腹痛或脐周腹痛,可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大便每日4~8次,稀水样,有粘液无脓血,镜检少许脓细胞、红细胞。
3.偶可发生感染后结节性红斑,反应性关节炎。
4.细菌可侵入肠系膜淋巴结,发生炎症、坏死和化脓性病变;病菌入血则致败血症和各组织器官的迁徙性脓肿
5.大便、血或脓液培养有肠炎或假结核耶森菌即可确诊。直接凝集试验效价≥1:160。,被动血凝效价≥1:512,或双份血清上升4倍者均有诊断意义。
体征:
本病起病急,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体温一般为39-40℃,继之微热,可持续数周至一月以上。腹痛多在右下腹部,也可全腹痛或限于脐周围,伴肌紧张、反跳痛和压痛,常易误诊为阑尾炎。腹泻多为胆汁绿色水泻,伴粘液,日3-10次,持续1-2周,少数间歇腹泻可绵延数月之久。此外尚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乏力。有些病人在病程中出现结节性红斑和多发性无菌性关节炎,后者往往持续较久。临床症状常因年龄不同而异,婴幼儿多见发热腹泻呕吐;较大儿童和成人则多以类似典型的阑尾炎征群起病。
影响诊断:
b型超声波。
实验室诊断:
肝炎病毒指标检查。
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病史与特殊检查,需与代谢性(肝豆状核变性妊娠脂肪肝、reye综合征、镰状细胞病、半乳糖血症)、药物性(扑热息痛、异烟肼、苯妥英钠、三氟溴氯乙烷、甲基多巴、四环素、烟酸及其它)、自身免疫性肝病(amanita  phal1oides、budd-chaiari综合征、静脉闭塞病、高热等)及肿瘤所引起的急重肝相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及各项生化指标正常;好转——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生化指标明显好转(t.bil<85.5μmo1/l、pa>40%)并存活3个月以上;无效——经治疗后病情恶化或死亡。
预后:
本病预后与某些症状有关。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并发症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并发症:
急重肝主要死于肝功衰竭及肝肾综合征、脑水肿、脑疝、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静脉输入葡萄糖、支链氨基酸、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特殊治疗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前列腺素e、胰高血糖素-胰岛素(g-i)、n-乙酰半胱氨酸、肝细胞生长刺激物(hepatic  stimu1etory  substance,  hss)、人工肝、肝移植(0lt)等。    
并发症治疗:                                                    
①脑水肿的治疗:  icp升高时可用20%甘露醇0.5~1.0g/kg快速静滴。应当早用,当icp>8kpa则难以奏效。  肾功能正常者可重复使用。甘露醇的作用机理在于提高血浆渗透压,在血-脑及血-脑脊液之间形成渗透梯度,将脑实质、间质及脑脊液中部分水摄入血液,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icp。但当血浆渗透压增高达320m osm/l,甘露醇则失去作用。有肾功衰竭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但当icp降低时不宜采用。因为持续透析可能发生icp反跳性增高。对顽固性icp增高,可以用巴比妥类药物诱导昏迷。开始用戊巴比妥5mg/kg静注,之后以每小时1~3mg/kg静脉输入,其间应严密监测icp和动脉压。因为动脉压是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的关键因素。虽然保持icp在3.0kpa之下是重要的,但维持cpp在7kpa左右更为重要。因此应将icp维持在2.7kpa以下,cpp即平均动脉压与icp之差,维持在6.7kpa以上。此外应尽量减少促进icp增高的因素,如呼吸道吸引、呼气未正压呼吸、咳嗽呕吐、打喷嚏、颈静脉受压、动脉压升高、血管扩张剂、频繁变动体位、躁动、发热、严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②出血的防治:严重凝血机制障碍,应给予维生素k1  10mg/日静推,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及血小板。为避免导致脑水肿,可采用血浆交换疗法。应用凝血酶Ⅲ有助于拮抗h2受体,预防消化道出血。避免使用凝血因子浓缩物而促进dic发生
    ③感染的治疗:约80%急重肝血、痰、尿培养有细菌生长,1/3有白色念珠菌或其它真菌。因此对急重肝患者应预防肺部感染,至少72小时更换一次血管内导管,有可疑感染时,可选用广谱抗生素防治。
    ④肾衰的治疗:尿量减少时,可用小剂量多巴胺;当有高血钾症、尿素氮、肌酐明显升高、液体过多和酸碱失衡时应进行血透或血液超滤。
    ⑤呼吸系统并发症:保持呼吸道清洁非常重要。理疗、插管、支气管抽吸及移动病人均可使icp升高,宜给氧。新的机械性通气可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肺顺应性下降的氧合作用得到改善,还可用高频喷射通气法、神经肌肉阻滞剂;心律失常应补充晶体、胶
体制剂。但应避免用过多的血管收缩剂,以免力,重组织缺氧。用小、剂量多巴胺可选择性扩张微血管,防止发生低血压。对心律失常可用常规药物治疗。
    总之,对急重肝宜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治疗。
中西医结合:
①对重型肝炎一律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及有针对性的西药治疗。如用hgf、凝血酶原复合物、肝素、激素等。
②对有合并症者,宜针对不同情况应用中医药,如发生腹膜炎宜用抗生素,加服中药(以黄芪双花穿心莲等为主)以达到菌毒并治;有电解质紊舌,宜用静脉;腕与纠正电解质。
③对重型肝炎恢复阶段,宜用中西药调理,达到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