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湿疹

( yingershizheng )

别名: 奶癣 , 胎敛疮

西医

简介:
本病多见于肥胖渗出性体质婴儿,尤多见于人工哺育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多形性皮疹,渗出倾向,对称分布,易于复发和慢性化,自觉剧烈瘙痒
病因:
病因比较复杂,其发病与多种内外因素有关。一般认为多因过度营养,消化不良,对食物过敏或某些外界刺激(肥皂、羽毛、毛衣等)所致。与遗传亦有一定关系。
人群:
多见于肥胖渗出性体质婴儿,尤多见于人工哺育婴儿
诊断依据:
1.皮损多形性,有红斑、丘疹、小水疱、糜烂及渗出、痂皮等损害。
2.好发于颜面,多自两颊开始,渐浸额部、眉间、头皮,久之可侵延颈部、肩胛或胸背等处,甚至侵犯更大范围。
3.剧痒,遇暖尤甚,患儿哭闹不安。影响睡眠和健康。
发病:
早期发病常于满月前后,亦有迟至3个月或1~2岁小儿。
体征: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一)症状
1.初起为群集性或散在性小红斑及小丘疹,头皮及眉部常有黄白色鳞屑及痂,厚薄不一,若受到搔抓或摩擦刺激,则皮肤潮红加重,可有渗出及糜烂结痂。皮损加重后即向颈、四肢及躯干等处发展,自觉剧痒。
2.糜烂渗出较多者可因感染而发生浅淋巴结肿大。
3.由于瘙痒使患儿烦躁不安,影响睡眠,食欲不佳及消瘦。
(二)临床分型
1.脂溢型:多发生于生后1~2月,额部、颊部、眉间皮肤潮红,有黄色油腻性鳞屑,头顶部可有油腻性附着较紧的厚层脂痂。以后颈部、腋部及腹股沟等处皮肤可有擦烂、潮红及渗出。停乳或改善喂养后即渐痊愈。
2.渗出型:常见于3~6月婴儿,患儿多肥胖。头顶、额部、双颊、颌下、躯干及四肢等处有红斑,丘疹、小水疱、糜烂及渗出等改变。损害大小不一,境界不清,可散在或融合,表面可有结痂,剧痒,常有继发感染。
3.干燥型:多发生于1岁以上消瘦婴儿,皮肤干燥,皮损呈淡红斑或有扁平小丘疹,表面覆有灰色糠秕样鳞屑,或呈片状浸润,境界不清。好发于面部及四肢,痒感剧烈,冬春较重。
鉴别诊断:
1.尿布皮炎:多发于臀部、会阴及股内侧与尿布接触部位,呈境界清楚的弥漫红斑及丘疱疹
2.念珠菌感染:肛门附近念珠菌感染,多呈淡红色斑片或扁平小丘疹,边缘略隆起,境界清楚,外围有散在小斑片,边缘少量细碎鳞屑,可查到真菌,往往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
治疗:
一、内治可服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糖浆。消化不良时予以乳酶生、多种维生素等。有感染时给予抗生素药物。有脂溢性损害可内服复合维生素b,3次/日;维生素c,0.1g,2次/日,口服。二、外治与成人湿疹的治疗原则相同。如用硼酸水湿敷时,湿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吸收中毒。无渗出损害可用40%氧化锌油、氧化锌糊膏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如肤轻松霜、培氯舒松霜、去炎松霜、地塞米松霜外涂患处,2次/日等等。有轻度感染时可外用含1%氯霉素的氧化锌油。

“婴儿湿疹” 相关论述

婴儿湿疹,俗称“奶癣”,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疾患。是由于素体脾虚湿重,内蕴胎毒外感风热而成;或因消化不良,衣物摩擦,肥皂或热水洗拭等刺激而诱发。好发于两颊、前额、颈项、胸腋,波及全身。皮疹为多形性,有斑疹、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分布对称。患部瘙痒剧烈,愈后容易复发成慢性。多见于生后2个月左右的婴幼儿,约在1~2岁断奶后,绝大多数能自愈,不留疤痕。冬季较重,夏季较轻。
湿热蕴蒸(相当于急性湿疹 红斑水疱,糜烂渗液,味腥而粘,渐次结痂,瘙痒难忍,或痒痛兼作,口苦胸闷,小便短赤。治以清热利湿
(一)
处方:土茯苓15克,大枣10个。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二)
处方:绿豆30克,鱼腥草15克,白糖适量。
用法:将鱼腥草洗净,同绿豆煮熟。喝汤,吃绿豆,每日1剂。连服5~7剂。
(三)
处方:银花9克,连翘9克,地肤子12克,白鲜皮12克,青黛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3次服。
(四)
处方:青黛3克,紫草10克,荷叶15克,败酱草12克,地肤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五)
处方:白芷4克,青黛3克,生地、地肤子马齿苋败酱草紫草荷叶白鲜皮各9克。
用法:上药加水浸泡,浓煎1次,去渣,滤取清汁备用。每日服用2~3次。
本方适用于小儿顽固性湿疹
(六)
处方:黄连15克,黄芩20克,黄柏30克,滑石15克,炉甘石3克。
用法:共研细末,纱布包裹,外扑患处,每日数次。
(七)
处方:生石灰(块状)15克,香油15克。
用法:石灰浸于水中30分钟后,取上部清水液,加入香油制为糊状。先用浓茶汁清洗患部,后涂药糊,每日1次。
(八)
处方:苦参地肤子蛇床子苍耳子朴硝各20克。
用法:煎水温热浴。
(九)
处方:黄芩黄柏大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使用时取药5克,加蒸馏水100毫升、明矾5克,混匀,棉签沾水搽患处。
(十)
处方:黑豆半碗。
用法:将豆放在尺许长的白铁筒内,一头用黄泥封固,另一头用细铁丝绕成团塞住。另用铁丝吊起,架在炭火上干烧,塞铁丝的一头向下方,待干馏黑豆油滴出时,以碗接住,即黑豆油。以此油涂于患部。
(十一)
处方:大枫子肉、黄柏各15克,蛇床子9克,枯矾雄黄各3克,轻粉3.6克。
用法:共研成细末,调腊猪油搽患处。
脾虚湿胜 皮损暗红不鲜,表面水疱渗液,口淡食少,大便溏。治宜健脾利湿
(一)
处方:冬瓜皮15克,薏米15克,车前子9克。
用法:水煎,喝汤,吃薏米,每日1剂,连服7~10剂。
(二)
处方:扁豆10克,陈皮3克,苡仁10克,苦参6克,白鲜皮6克,蝉衣3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三)
处方,蛇床子地肤子苍耳子大枫子黄药子各15克。
用法:以上药煎水洗患处。
血虚风燥 相当于慢性湿疹,病情较长,阵发性瘙痒,皮损浸润肥厚、粗糙,干燥脱屑,色素沉着或呈苔藓样改变。治宜养血祛风渗湿
(一)
处方:当归6克,玉竹10克。
用法:煎汤,每日1剂,连服10~15剂。
(二)
处方:桑椹15克,百合15克,大枣5枚。
用法:煎汤,每日1剂。
(三)
处方:当归6克,生地12克,黑芝麻9克,贯众9克,云苓皮9克,赤白芍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四)
处方:当归6克,赤白芍各6克,生地6克,白蒺藜6克,白鲜皮6克,蝉退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五)
处方:海桐皮五加皮白鲜皮地骨皮川槿皮各15克。
用法:上药煎水外洗。
(六)
处方:杏仁核桃仁各30克,雄黄硫黄各20克,藤黄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香油调匀成糊状,搽患处,每日2~3次。


病证名。婴儿皮肤发痒、皮疹多对称地发生于面部,呈弥漫性发红,糜烂,渗液并结痂,且反复发作,亦可泛发于全身。为风湿热三种邪气侵袭皮肤所致。治宜祛风清热,渗湿止痒。用湿疹汤(白藓皮儿茶乌梅五倍子苦楝皮紫草茸黄柏苦参枯矾)煎汤内服、外洗。并用黄连20克,寒水石20克,冰片20克,蓖麻油20克,凡士林40克调配成膏,外搽。一般2-3岁可以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