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

( senlinnaoyan )

别名: 苏联春夏脑炎

西医

简介:
森林脑炎是森林地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蜱传脑炎病毒所引起。临床以高热、昏迷瘫痪为主要特征,病死率高。
病因:
本病病原体是虫媒病毒b组蜱传脑炎病毒复合群的一个型,是较小的嗜神经病毒,直径为30-40nm,核心为单股rna,分子量约400万。
蜱传脑炎病毒在节肢动物及野生脊椎动物间进行繁殖循环。许多野生动物如鸟、啮齿类及某些家畜如绵羊、山羊、马等均可成为贮存宿主及传染源。蜱对动物及人的发病起传播媒介作用。病毒能在蜱体内越冬,并经卵传给下一代,故蜱也是传染源。全沟硬蜱、嗜群血蜱和森林革蜱中均含病毒。蜱叮咬是感染的主要途径,也有经饮用生羊奶而感染者,实验室工作者尚可经口吸入或经粘膜污染而感染。
发病机理:
病毒经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后,在局部淋巴结、脾脏、肝脏及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复制。经3-7d, 病毒再一次进入血流,并随血流进入脑毛细血管,继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而发病。
病理生理:
本病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变化广泛,以脊髓颈段、脑桥、中脑及基底节等较为严重。脑及脊髓病变主要表现为充血、淤点状出血、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等。脊髓病变,颈段比胸、腰段重,灰质比白质重,前角比后角重。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外,尚可有心内膜炎和心外膜出血、支气管肺炎、肝静脉窦扩张充血等变化。
诊断标准:
1.多发生于春夏季(5~7月),以青壮年为主,1月内有野外作业史,未接受过预防注射。
2.突然起病,有中毒症状、剧烈头痛、全身酸痛、感觉过敏、焦虑、嗜睡、意识障碍,极期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及抽搐,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瘫痪
3.发热一般5~10天,瘫痪于2~3周后逐渐恢复,少数患者3个月不能恢复则留有后遗症。
4.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可达90%。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0.05~0.5×1o 9/l(50~500/mm3),以淋巴细胞为主,糖、氯化物及蛋白无改变。
5.补体结合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双份血清效价4倍以上增高者,或单份血清效价1:320以上均可确诊。
6.病初取脑脊液与血液分离病毒,死亡者取脑组织分离病毒。
诊断依据:
诊断主要依据本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特征,确诊依靠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一般双份血清标本,若恢复期较发病初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则有诊断意义。近年来应用特异性igm 测定以作早期诊断。森林脑炎病后取血液作病毒分离的阳性率不高。
体征:
潜伏期一般9-14d,某些暴发病例可短至4d,最长不超过1月。约20%病人有前驱症状,如低热、头昏、乏力、全身不适等。但大多数病例为急性发病。急性期的常见症状有发热,在2-3d内达39-40℃,持续5-10d后下降,少数病例体温下降后2-3d又复上升。偶有第三次上升者。全身中毒症状有全身疼痛、乏力、食欲不佳等。少数病例有心音低钝、心率增快等心肌炎表现。约半数以上有嗜睡谵妄昏迷等意识障碍,昏迷是重症的标志。体征同乙脑。病程第2-5d可出现颈、肩及上肢弛缓性瘫痪,表现为头下垂及手臂呈摇摇无依状,少数出现下肢瘫痪。2一3周后多数能逐渐恢复。少数病例尚可出现吞咽和发音困难、呼吸及循环衰竭等延髓麻痹症状,常导致死亡。
本病可分为三型:①脑膜脑炎型: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伴有惊厥及脑膜刺激征、锥体征或锥体外系体征。②脑脊髓类型:有脑膜脑炎型特征,并出现颈、肩胛肌及肢体弛缓性瘫痪,有时出现延髓麻痹,此型病死率很高。③脊髓炎型:主要出现肢体肌肉弛缓性瘫痪等。
急性期病程约2-3周,多数病人能恢复,但有少数病人转入慢性期,表现为精神异常、失语肌肉瘫痪、萎缩及肌痉挛性癫痫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急性多发性神经炎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正常;无后遗症。
预后:
病死率约20%-80%,突然高热、迅速昏迷发生惊厥、出现延髓麻痹呼吸衰竭者预后不良。
治疗:
目前无特效的病原治疗。主要为支持疗法,方法同乙脑。发病早期可试用核酸酶及高价免疫球蛋白。核酸酶成人每次30mg,肌注,每4-5h一次,4-6d为一疗程,注射前先作皮肤过敏试验。高价免疫球蛋白每次6-8ml,每日3次,连续应用7-8d。

“森林脑炎” 相关论述

森林脑炎病毒(简称森脑病毒)由蜱传播,在春夏季节流行于俄罗斯及我国东北森林地带,故称苏联春夏脑炎病毒(russian spring-summer encephalitisvirus)。本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以发热,神经症状为特征,有时出现瘫痪后遗症。
森脑病毒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及抵抗力似乙脑病毒,但嗜神经性较强,接种成年小白鼠腹腔、地鼠或豚鼠脑内,易发生脑炎致死。接种猴脑内,可致四肢麻痹。也能凝集鹅和雏鸡的红细胞。
本病毒储存宿主蝙蝠,及哺乳动物(刺猬、松鼠、野兔等),这些野生动物受染后为轻症感染或隐性感染,但病毒血症期限有长有短,如刺猬约23天。蜱是森脑病毒传播媒介,又是长期宿主,其中森林硬蜱的带病毒率最高,成为主要的媒介。当蜱叮咬感染的野生动物,吸血后病毒侵入蜱体内增殖,在其生活周期的各阶段,包括幼虫、稚虫、成虫及卵都能携带本病毒,并可经卵传代。牛、马、狗、羊等家畜在自然疫源地受蜱叮咬而传染,并可把蜱带到居民点,成为人的传染源。
本病毒的致病性与乙脑病毒相同,非疫区易感人被带有病毒的蜱叮咬后,易感染发病,另外因喝生羊奶(羊感染时奶中有病毒或被蜱类污染)而被传染,约经8~14天潜伏期后发生脑炎,出现肌肉麻痹、萎缩、昏迷致死,少数痊愈者也常遗留肌肉麻痹。居住在森林疫区的发生脑炎,出现肌肉麻痹、萎缩、昏迷致死,少数痊愈者也常遗留肌肉麻痹。居住在森林疫区的人,因受少量病毒的隐性感染,血中有中和抗体,对病毒有免疫力。病愈后皆产生持久的牢固免疫力。
分离病毒及血清学检验方法与乙脑相同。在疫区内调查森脑病毒时,可将小白鼠、小鸡、地鼠或猴关在笼内,置于森林中地上,引诱蜱来叮咬而传染,动物感染后虽可能不发病,但可根据测定血中有无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加以验证。
预防此病,可给去森林疫区的人接种灭活疫苗,效果良好。在感染早期注射大量丙种球蛋白或免疫血清可能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此外,应穿着防护衣袜,皮肤涂擦邻苯二甲酸酯(orthophenyldimethylphthalate),以防被蜱叮咬。

森林脑炎(forest encephalitis)又称苏联春夏脑炎(russian spring-summer encephalitis)或称远东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经硬蜱媒介所致自然疫源性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特征是突然高热、意识障碍,头痛、颈强、上肢与颈部及肩胛瘫痪,后遗症多见。
森林脑炎病毒属于虫媒病毒乙群,为rna病毒,可在多种细胞中增殖,耐低温,而对高温及消毒剂敏感,野生啮齿动物及鸟类是主要传染源,林区的幼畜及幼兽也可成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由于硬蜱叮咬。人群普遍易感,但多数为隐性感染,仅约1%出现症状,病后免疫力持久。本病分布中、苏、捷克、保加利亚、波兰、奥地利等国。我国主要见于东北及西北原始森林地区。流行于5~6月份,8月后下降。多散发,林区采伐工人患病比较多。潜伏期7~21日,多数10~12天。

森林脑炎疫苗系用森林脑炎病毒“森林”株接种于地鼠肾单层细胞,培育后收获病毒液,加入甲醛溶液将病毒灭活后制成。用于预防森林脑炎
1 毒种
1.1 毒种来源
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保存之冻干毒种“森林”株。每3~5年会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应用新分离的流行株病毒攻击,检测“森林”株的保护力,以了解该毒株的有效性。
1.2 毒种检定
1.2.1 无菌试验
毒种启封及每次传代后,均需做无菌试验,合格者方可使用。
1.2.2 病毒滴定
每正代必须用小白鼠进行脑内滴定。滴度≥9.0logld50/1.0ml方可用于生产。
1.2.3 纯毒试验
生产前用小白鼠脑内法做中和试验鉴定毒种的特异性,中和指数必须在500以上。生产中如对毒种有怀疑,应及时进行鉴定。
1.3 毒种传代
分正亚代传递。传递代数正代不得超过15代,传代时选用体重10~12g健康小白鼠或乳鼠。每次毒种传代不得少于3个鼠脑。脑内接种病毒,72小时后选择眼结膜正常,有典型战栗、痉挛、肢体麻痹的小白鼠,处死后无菌取脑,并进行无菌试验。如发现污染者,应及时废弃。
1.4 毒种保存
鼠脑毒种收剖经无菌试验后立即保存于-60℃以下,无菌试验通过后方可使用。亦可将鼠脑毒种研磨乳化制成10%脑悬液,分装小瓶,冻存于-60℃以下,无菌试验合格后备用。
冻干毒种保存在2~8℃。
森林脑炎病毒“森林”株属二类毒种,必须设专人按有关规定负责管理,使用前、后记录清楚。
2 疫苗制造
2.1 细胞制备
2.1.1 地鼠
选用2周龄左右的健康地鼠。如发现肾脏异常或有乳糜状腹水,应废弃。
2.1.2 细胞消化及培养
处死地鼠,无菌取肾,加入适量胰蛋白酶液消化。用营养液分散细胞,制备细胞悬液,分装培养瓶,于37℃进行培养。营养液中牛血清含量不得超过8%。
2.1.3 外源因子检查
每生产批细胞留5%(或不少于500ml)悬液作为对照细胞检查外源病毒。该细胞除不接种病毒外,细胞尝试和处理均与生产过程平行进行。至原液收获之日,用显微镜观察,应无病变发生。并用0.2%~0.5%豚鼠红细胞(4℃保存不超过7天)进行血吸附试验,置4~8℃30分钟判定结果;再置20~25℃30分钟再次判定结果,均应为阴性。如有可凝病变或血吸附可疑阳性,在同种细胞上继续盲传,如传出病毒,该批细胞制备的疫苗应予废弃。
2.2 病毒接种和培育
2.2.1 生产毒种配制
将鼠脑毒种解冻乳化,制成10%~20%脑悬液,离心,取上清液作为毒种。亦可用冰冻鼠脑毒种悬液感染细胞。
2.2.2 病毒接种和培育
选择生长良好的细胞瓶,充分喷洗细胞后,加入适量含有病毒的营养液(病毒量不得大于7.0logld50/1.0ml),在适当温度下培育适当时间,弃去病毒培养液,换以新维持液,继续培育一定时间。
2.2.3 疫苗生产过程中不得加青霉素或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3 原液
2.3.1 病毒灭活
选择有典型细胞病变的培养瓶,经肉眼检查无菌者进行澄清过滤,按瓶取无菌试验及病毒滴定样品,取样后立即加甲醛溶液和硫柳汞,使甲醛的最终浓度为0.05%,硫柳汞为0.005%,置适当温度下灭活。
无菌试验为接种琼脂斜面培养基,3天判定,长菌者废弃。
2.3.2 过滤合并及取样
单瓶无菌试验未长菌、灭活到期、病毒滴定合格的疫苗进行过滤合并,摇匀后做无菌试验,取安全试验和效力试验样品。
安全试验每批合并检定疫苗量不得超过15万ml,效力试验每批合并检定疫苗量不得超过100万ml。检定批号和成品批号应一致。
2.3.3 原液检定
2.3.3.1 无菌试验
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2.3.3.2 病毒滴定
将滴定样品做10倍系列稀释,取至少3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病毒液脑内接种体重7~9g小白鼠4只,每只0.03ml,逐日观察,14天判定结果(3天内非特异性死亡者不计,)滴度≥7.0logld[xb]50[/xb]/1.0ml判为合格。不合格者可重试一次。
每个滴定批代表疫苗量不得超过15万ml。
2.4 半成品检定
2.4.1 灭活试验
(1)动物法:将样品脑内接种体重12~14g小白鼠8只,每只0.03ml,同时腹腔接种0.5ml,为第一代;7天后将第一代小白鼠处死3只,取脑做成10%悬液,脑内接种6只小白鼠,为第二代;7天后将第二代小白鼠处死3只,同法接种6只小白鼠,为第三代。每代小白鼠从接种之日起逐日观察14天,在观察过程中全部健存为合格,接种后3日内非特异性死亡者不计。
若传代3日后有个别小白鼠死亡,应立即取死鼠脑乳化成悬液再接种3只小白鼠,观察14天,该3只小白鼠健存仍判为合格。如仍有小白鼠死亡,该批疫苗应重试,重试合格后仍可使用。若传出活病毒应重试,查明原因。必要时继续灭活并进行灭活试验,若仍传出活病毒,该批半成品应予废弃。
(2)细胞培养-动物法:将样品50ml装入透析袋内,放入6000~8000ml维持液中于4℃透析24小时,接种地鼠肾细胞或bhk21细胞,每ml样品接种不少于3cm[sb]2[/sb]的细胞片,置培养病毒的温度下培育14天,全部健存判为合格。若有死亡者应查明原因或重试,重试合格者仍可使用,不合格者应废弃。
以上两种灭活试验方法可任选一种。
2.4.2 残余牛血清蛋白含量测定
用检定所认可的试剂和方法测定,残余牛血清蛋白含量应≤50ng/ml。
2.4.3 效力试验
每批疫苗腹腔免疫体重10~12g小白鼠35只,于第1、3、5日共免疫3次,每次每只小白鼠0.3ml。另取同批小白鼠35只作为空白对照。于第10日以“森林”毒种0.3ml进行腹腔攻击,每天观察1次,观察21天判定结果。对照组logld[xb]50[/xb]/0.3ml在7.5以上,免疫保护指数达100000以上为合格。不合格者可重试1次。
3 成品检定
3.1物理检查
疫苗应为橘红色透明液体,无异物。
3.2 化学检查
按《生物制品化学检定规程》进行。ph值为7.2~8.0。游离甲醛不高于0.05%,硫柳汞不高于0.01%。
3.3 无菌试验
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3.4 安全试验
每批疫苗腹腔注射体重18~20g小白鼠4只,每只0.5ml,逐日观察,3日内全部健存判为合格。如有小白鼠死亡,除检查原因外,应立即进行重试。
3.5亚硫酸氢钠检定
分装后亚硫酸氢钠要进行含量测定和无毒性试验。含量不得低于原配浓度的60%。无毒性试验系将样品稀释成1∶100,腹腔注射体重18~20g小白鼠2只,每只0.5ml,观察5日,应全部健存。
4 保存与效期
保存于2~8℃暗处。自效力检定合格之日起效期为2年。

森林脑炎疫苗系用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接种于地鼠肾单层细胞,培育后收获病毒液,加入甲醛溶液将病毒灭活后制成。为橘红色透明液体,含硫柳汞防腐剂。用于预防森林脑炎
接种对象
森林脑炎发生地区的居民及进入该地区的人员。
用法
1.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消毒后皮下注射。
2.剂量:

针次2~6岁7~10岁11~15岁16岁以上
第一年第一针0.5ml1.0ml1.5ml2.0ml
第一年第二针0.5ml1.0ml1.5ml3.0ml
以后每年注射一次0.5ml1.0ml1.5ml3.0ml

注:第1针与第2针间隔7~10日。为减轻注射疼痛,注射前每5ml疫苗加入亚硫酸氢钠液0.2ml,疫苗由红色变为黄色即可注射。
禁忌
发热急性疾病及严重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及既往对抗生素、生物制品有过敏史者,妇女哺乳期、妊娠期均不可注射。
反应
注射后一般无反应,个别有发热头晕。有皮疹者应注意观察,必要时给予适当治疗。
注意事项
1.安瓿有裂纹,疫苗混浊、变色、曾经冻结、有异物及摇不散的絮状物者均不可使用。
2.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以备偶尔发生休克时急救用。接受注射者在注射后应在现场休息片刻。
保存
应保存于2~8℃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