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

( gongsun )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主治:腹胀腹痛胃痛腹泻;腹鸣;疟疾;食欲不振;口苦;脸部肿胀;极度不安;心痛黄疸;月经带血块;月经不调心悸;踝部内侧疼痛;胸部疼痛;紧张;大量出汗;消化不良胆怯
功效:滋补脾胃;调和胃部逆气理中;祛除腹部及胆之湿气;调理月经;调理冲脉;调和任脉;调血;强健肝脏气血;止血
针灸方法:针法直刺0.5 - 0.8寸.
灸法艾炷灸 3 - 5 壮或艾条灸 5 - 15 分钟。
释义:〖名解〗公孙,公之辈与孙之辈也,言穴内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系也。脾经物质五行属土,其父为火,其公为木,其子为金,其孙为水。公孙名意指本穴物质为脾经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化成了天部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太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二是由地部孔隙传来的冲脉高温经水冲脉的高温地部经水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与天部的气态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湿风气,故名公孙
备注: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公孙” 相关论述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配伍] 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刺灸法] 直刺0.6~1.2寸。
[附注] 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参考资料:
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线胃肠检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
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及跗内侧动脉。主治胃痛呕吐肠鸣腹痛泄泻痢疾腹胀,食不化,脚气等。直刺0.5-1寸。艾炷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部位 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足太阴络.别走阳明
证治寒疟不嗜食.卒面肿烦心狂言.腹虚胀如鼓.
针灸 针入四分.可灸三壮.
按∶丰隆公孙别络.乃足阳明.足太阴脉度往还之要道.丰隆穴位.在外踝中心直上八寸.考骨度篇.膝下外踝.长一尺六寸.膝下三寸. 骨外为三里.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此穴在下廉 骨外.以骨度推计之.丰隆穴较高于下廉一寸.然穴与上廉非直线.别于阳明之正经之外.其肉丰满而隆起.与巨虚上下廉.迥然不同.故名丰隆.以骨度推之.内络太阴.当在漏谷地机之间.公孙别络.在足大指本节骨后一寸.吾国古史.以火德旺者曰炎帝.以土德旺者曰黄帝黄帝公孙.名轩辕.公孙穴.乃脾土别络.人体五脏.脾居中央.中央黄色.入通于脾.以土德旺.此别络穴.别于太阴土位.络于阳明燥金之位.土以生金.亦犹以土德旺之后裔.故名公孙.由流溯原.赐其姓也.

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注】●九种心疼者: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注、曰去来补。
结胸者,胸满硬痛也。
翻胃者,朝食暮吐,食难停留也。
伤酒伤食滞,肠胃雷鸣,水食,气疾,膈间脐腹疼痛,两胁作胀,胸膈满闷,疟疾肠风大便下血,以及妇人胞衣不下瘀血上攻迷心,皆宜刺此公孙穴,则立应也(图十四)。

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注〗九种心疼者∶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注、曰去来痛。
结胸者,胸满硬痛也。翻胃者,朝食暮吐,食难停留也。伤酒伤食滞,肠胃雷鸣,水食,气疾,膈间脐腹疼痛,两胁作胀,胸膈满闷,疟疾肠风大便下血,以及妇人胞衣不下瘀血上攻迷心,皆宜刺此公孙穴,则立应也。
冲脉公孙穴图(图缺)

大趾本节后一寸,内踝前。足太阴络脉,别走阳明胃经。《铜人》针四分,灸三壮。
寒疟不嗜食,痫气,好太息,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头面肿起,烦心狂言,多饮,胆虚,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