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
( Línɡ )
别名: 菱实 , 水菱角 , 风菱 , 蕨攗 , 水栗 , 芰 , 芰实 , 菱角 , 水菱 , 沙角
菱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健脾益胃;除烦目渴;解毒。主脾虚泄泻;暑热烦渴;饮酒过度;痢疾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可用至60g;或生食。清暑热、除烦渴,宜生用;补脾益胃,宜熟用。 |
性味: |
昧甘;性凉 |
归经: |
归脾;胃经 |
各家论述: |
1.《别录》:主安中补脏。 2.《滇南本草》: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周身四肢不仁,风湿入窍之症。 3.《滇南本草图说》:醒脾,解酒,缓中。 4.《纲目》:解暑(及)伤寒积热,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 |
用药禁忌: |
《本经逢原》:患疟、痢入勿食。 |
药理作用: |
在以艾氏腹水癌作体内抗癌的筛选试验中,发现种子的醇浸水液有抗癌作用。 |
化学成分: |
菱的果肉中含4,6,8(14),22-麦角甾四甾四烯-3-酮(22-dihydrostigmast-4-en-3,6-,β-sitoste-rol)[1]。 |
性状: |
性状鉴别 菱果实为稍扁的倒三角形,顶端中央稍突起,两侧有刺,两刺间距离约4-5cm,刺角长约1cm,表面绿白或紫红色,果壳坚硬,木化。除去果壳,果肉青灰色或类白色,富粉性。气微,味甜而涩。菱果实两角较弯曲,宽约7-8cm。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各地均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南。 |
原形态: |
一年生水生草本。根二型,除吸收根外,尚有同化根;同化根含叶绿素,生自茎节,羽状细裂。茎细长,因水之深浅不同而长短不等。叶集生茎顶,成莲座状,菱状三角形,长2.5-4cm,宽2-4.5cm,边缘上半部有粗锯齿,近基部全缘,绿色,上面无毛,下面幼时有细毛,后渐落,沿脉有毛;叶柄长2.5-5cm,有毛或无毛,近顶处有胖大海绵状的气室。花两性,单生叶腋;萼管短,有毛,裂片4;花瓣4;雄蕊4;子房半下位,2室,每室胚珠1,花柱钻状,柱头头状,花盘鸡冠状。果实为梢扁的倒三角形,两端有刺,两刺间距离3-4cm,腹背的萼裂片脱落。种子一颗。花期6-7月。果期9-10月。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菱科植物家种的菱、乌菱、无冠菱及格菱等的果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rapa bispinosa roxb.2.trapa bicornis osbeck3.trapa korshinskyi v.vassil. [t.japonica fler.]4.trapa natans l.var. komarouii v.vassil. [t. pseudonicisa nakai] 采收和储藏:8-9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
出处: |
出自《名医别录》。 1.《酉阳杂俎》:茎,今人但言菱芰,诸解草木书亦不分别。唯王安贫《武陵记》言四角、三角曰芰,两角曰菱。 2. 孟诜:菱实多食令人腹胀满者,可暖酒和姜饮一两盏即消。 3.《本草衍义》:芰,煮熟取仁食之,代粮,不益脾。和合治疗,未闻其用。有入食生芰多则痢及难化,是亦性冷。 4.《纲目》:芰、菱,有湖泺处则有之。菱落泥中,最易生发,有野菱、家菱。其实有数种,或 |
菱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菱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生食: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熟食:益气,健脾。 ①《别录》:"主安中补脏。" ②《滇南本草》:"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周身四肢不仁,风湿入窍之症。" ③《滇南本草图说》:"醒脾,解酒,缓中。" ④《纲目》:"解暑(及)伤寒积热,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生食或煮熟。 |
性味: |
甘,凉。 ①《别录》:"味甘,平,无毒。" ②孟诜:"生食性冷。" ③《滇南本草图说》:"甘淡,性平,微苦涩。" ④《随息居饮食谱》:"鲜者甘凉,熟者甘平。" |
归经: |
《本草求真》:"入肠、胃。" |
用药禁忌: |
《本经逢原》:"患疟、痢人勿食。" |
药理作用: |
在以艾氏腹水癌作体内抗癌的筛选试验中,发现种子的醇浸水液有抗癌作用。 |
化学成分: |
果肉略有抗腹水肝癌ah-13的作用。另含丰富的淀粉葡萄糖、蛋白质。 |
生境分布: |
生池塘河沼中。各地多有种植。 |
原形态: |
一年生水生草本。根二型,除吸收根外,尚有同化根;同化根含叶绿素,生自茎节,羽状细裂。茎细长,因水之深浅不同而长短不等。叶集生茎顶,成莲座状,菱状三角形,长2.5~4厘米,宽2~4.5厘米,边缘上半部有粗锯齿,近基部全缘,绿色,上面无毛,下面幼时有细毛,后渐脱落,沿脉有毛;叶柄长2.5~5厘米,有毛或无毛,近顶处有胖大海绵状的气室。花两性,单生叶腋;萼管短,有毛,裂片引花瓣4;雄蕊4;子房半下位,2室,每室胚珠1,花柱钻状,柱头头状,花盘鸡冠状。果实为稍扁的倒三角形,两端有刺,两刺间距离3~4厘米,腹背的萼裂片脱落。种子一颗。花期6~7月,果期9~10月。 |
来源: |
为菱科植物菱的果肉。8~9月采收。 |
出处: |
《别录》 |
备注: |
尚有一种乌菱(《纲目》),果实具两角,平展,先端向下弯曲,两角间直径4~6厘米。长江以南各地均有栽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