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

( shiwangmotuoli )

别名: 暴盲

西医

简介: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之间的分离,多发于近视眼。按习惯分为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与继发性视网膜脱离,事实上均继发于眼部和某些全身疾病,严格说都是继发的。根据引起分离的不同机制,临床上分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牵引性视网膜脱离,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较为多见。
病因:
发病的诱因有视网膜周边的格子样变性和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萎缩和收缩引起后脱离,这些诱因又与年龄、遗传、变性、近视、无晶体等因素有关。原发性网脱是视网膜变性与玻璃体变性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群:
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约3:2,多数为30岁以上的成年人.
发病机理:
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分别由视杯的内层和外层发育而成。两层之间除在视乳头和锯齿缘处有紧密连接外,其余部分则疏松地附着在一起,当某些液体进入两层之间或神经上皮受来自玻璃体方面的牵引时,使两者分开,称视网膜脱离
诊断标准:
视网膜脱离诊断标准:
1.眼前似云雾遮挡,闪光和火花,视力突然下降,视物变形,部分视野缺损
2.玻璃体混浊,呈灰尘状、条索状或片状,随眼球活动而飘动。
3.视网膜脱离区呈灰白色、波浪状隆起,血管爬行其上呈红色,随视网膜皱褶而弯曲,仔细检查可见v形、圆形、马蹄形以及不规则裂孔或在锯齿缘可找到离断病变。完全脱离者呈漏斗形或伞形。裂孔数目不一,赤道部到锯齿缘,颞上象限多见。
4.眼压低,前房深,可伴有晶状体混浊。
5.视野缺损,尤其蓝色视野缩小。
体征:
早期病人眼前突然出现黑影飘动,并有闪光幻觉,视物变形,当脱离区累及黄斑区时则视力明显减退。视力减退的程度取决于脱离的部位、范围、时限、玻璃体混浊的程度以及近视变性的存在与否。
体检:
1.眼前节一般正常,时久则因色素膜炎而发生虹膜后粘连,如合并有脉络膜脱离的患眼,后粘连明显而发展迅速。眼压随脱离的范围的扩大而下降,早期正常或略偏低。
2.眼底表现:脱离的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脱离可以局限于某一区域,也可广泛或全部脱离,脱离程度可深可浅,浅者仅可见血管暗影,高者呈一个或几个半球状隆起。合并有pvr的病例,则可见增殖的条索和星状皱褶,重者呈漏斗状,甚至闭合看不见视乳头。对于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中90%以上可查到视网膜裂孔,裂孔呈红色,形状多样,大小不等,数目不等,常见马蹄形、圆形。
3.视野改变:周边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可以感到病变对侧相应部位有阴影或视野缺损,但在颞侧网脱时,其鼻侧视野缺损恰好在双眼的视野范围内,有时不为患者所觉察。
影响诊断:
1.超声检查:a超:在玻璃体平段内出现一个垂直于基线的单高波。b超:视网膜脱离处有一条强光带,凹面向前,一端与视神经相连,另一端止于周边部。
2.erg检查:b波下降,下降的程度与脱离的范围和脱离的时间有关。
3.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如查不到裂孔,形态又不象孔源性脱离,此时作此项检查以鉴别脉络膜渗漏,泡状脱离等疾病
实验室诊断:
若为继发性视网膜脱离,还应作与原发病有关的检查。
鉴别诊断:
1.视网膜劈裂症: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之中任何两层之间的分离并有积液的存在,往往位于下方周边眼底,呈半球形隆起,由囊样变性融合发展而来,内壁薄透明,外壁缘附近可有色素沉着,此病多见于学龄儿童,有家族史,视网膜血管常伴有白鞘,病变多位于颞下方,双眼对称。
2.中浆病:视网膜脱离波及黄斑部出现的变视症与小视症与中浆病症状相同,应扩瞳仔细检查周边部。眼底荧光造影可鉴别。
3.葡萄膜渗漏(脉络膜渗漏):葡萄膜渗漏是葡萄膜渗出液积聚到色素上皮层与脉络膜之间形成的。与视网膜脱离层次不同,眼底可见半球形隆起,视网膜下积液能随体位改变而迅速移动,无裂孔。
4.实体性视网膜脱离:实体性网脱是由肿瘤,占位性病变引起的网脱,b超、ct、核磁共振可以加以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脱离的视网膜复位,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粘着,裂孔封闭。
2.无效:裂孔未封闭,视网膜脱离未复位。
治疗:
1.迄今为止,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手术原则为封闭裂孔及解除或缓解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在与裂孔相应巩膜面作电凝、冷凝或激光光激,以引起局部脉络膜反应性炎症,使脉络膜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发生粘连而封闭裂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还需设法缓解或消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牵拉,玻璃体切割,排出视网膜下液,球壁外加压或玻璃体腔内注入某种液体(如过氟化碳类化合物、硅油等)以加强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接触等。
2.改善脉络膜,视网膜循环的药物
3.维生素类药物。
中西医结合:
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的感觉上皮层和色素上皮细胞层相互分离的一种病理状态。视网膜脱离可分为裂孔性、非裂孔性及牵引性三大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宜及早手术治疗,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则必须重视原发病的治疗。本病中医称为暴盲,根据患者全身症状而分别施治以清热利湿化痰消热、温阳利水、益气健脾、滋补肝肾等法。现代临床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联合术后辨证服用中药;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中医辨证论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视网膜脱离” 相关论述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两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分离后间隙内所潴留的液体称为视网膜下液。按病因可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发生在眼内的严重炎症、眼部或全身循环障碍、脉络膜或眶部肿瘤等,视网膜多无裂孔,病因控制后,脱离的视网膜多可复位,现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介绍如下。
(一)病因
本病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多数有近视,双眼可先后发病。发病的诱因有视网膜周边部的格子状和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和视网膜粘连,这些诱因又和年龄、遗传、外伤等因素有关,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在发病机理上更显得重要。
(二)临床表现、
当视网膜发生部分脱离时,病人在脱离对侧的视野中出现云雾状阴影。如果发生黄斑区脱离时,中心视力大为下降。脱离之前往往有先兆症状,在眼球运动时出现闪光。由于玻璃体混浊,视野内常有黑影飘动。视力减退的程度取决于脱离的部位、范围、玻璃体混浊程度和变性等因素。如果视网膜全脱离,视力减至光感或完全丧失。在视力减退前也常有视物变形,眼球运动时有物象震颤的感觉。由于眼内液更多地通过色素上皮进入脉络膜致使眼压偏低。脱离范围广和时间愈久,眼压愈低。偶也有眼压偏高的病例。脱离较久的视网膜后面可见白色沉着小点。当视网膜复位,视网膜下液吸收,眼压可恢复。
在充分散瞳下,以间接检眼镜结合巩膜压陷或用裂隙灯和接触镜可检查出现网膜周边的情况。眼底检查可见脱离区的视网膜失去了正常的红色反光而呈灰色或青灰色,轻微震颤,表面有暗红色的血管爬行。隆起的视网膜宛如山岗起伏,隆起度而范围广者可遮蔽视盘,并有皱襞(图12-10)。扁平的脱离,如果不详细检查常易漏诊。黄斑区脱离时,黄斑中心凹呈一红点,与附近灰白色脱离的视网膜形成鲜明对比。
[imgz]yankexue144.jpg[alt]视网膜脱离[/alt][/img]
图12-10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中常可发现裂孔。寻找裂孔和手术封闭裂孔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裂孔呈红色,周围视网膜呈灰白色,多见于颞上,其次是颞下,鼻侧最少见。锯齿缘部的裂孔,多在颞下或下方,裂孔也可发生于黄斑区或尚未脱离的视网膜,裂孔的大小及数目不等。可为圆形或马蹄形裂孔,也有条纹状、锯齿缘离断和形状不规则的。脱离的视网膜有时隆起度很高可将裂孔遮蔽,检查时可令病人改变头部卧位。也可包扎双眼,卧床1~2日,待隆起度减低时再检查。
(三)病程及预后
病程进展快慢不一。卧床休息,可减轻脱离。但经数周或数月,如果不治疗,将引起视网膜全脱离,玻璃体混浊也日益加重,并导致瞳孔闭销、并发性白内障、续发性青光眼或眼球萎缩。周边部脱离经治疗后预后较好,黄斑区受累在1~2个月以上者,即使手术治疗复位,视功能也难恢复。老年人及高度近视病人,由于视网膜的退行性变,治疗效果也差。
(四)治疗
本病应采用手术封闭裂孔,术前卧床,戴小孔镜或双眼包扎,避免眼球运动,使脱离区处于最低位置。手术方法较多,可采用电凝固合并放出视网膜下液法,光凝或冷凝疗法,巩膜外加压术及环扎术等方法。复杂病例需同时进行玻璃体手术。

视网膜脱离并非视网膜与脉络膜的脱开,而是视网膜本身的色素上皮与神经视网膜之间的分离。胚胎发育时,眼杯的外层和内层套叠在一起,外层分化为色素上皮层,内层则分化为其他各层,均属于神经视网膜,简称为视网膜。正常时,色素上皮细胞的突起裹住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外节,并有粘多糖物质将两层紧密地贴合。一旦两者之间进入液体而彼此分开,即发生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分为孔源性、渗出性与牵拉性三种,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为最常见。后两者又合称为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本病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男性患者较多,常为双眼先后发病,多数患有近视屈光不正
(一)自觉症状 多数视网膜脱离于几小时内发生,患者忽然觉得视野中出现黑幕状暗影,随着视网膜脱离发展而扩大。当黄斑受到累及时,中心视力立即下降。发病前,通常先有闪光亮点与黑影飘浮等症状。亦有的患者直到黄斑受累时才自觉。
(二)眼底表现 脱离区的视网膜呈灰色或青灰色隆起,表现呈波浪起伏,当眼球运动时微现震颤。若不及时就医,脱离范围扩大,可延及全视网膜,可遮盖视血,或呈漏斗状外观。仔细检查眼底可发现视网膜裂孔,孔缘一般易于辨识,因孔内外颜色呈鲜明对比,孔内色红,孔缘外视网膜色灰。裂孔多见于颞上象限,次为颞下。鼻侧虽少见,但亦可发生裂孔。锯齿缘部的裂孔多位于颞下或正下方。裂孔亦可发生在黄斑区或尚未脱离的视网膜上。最常见者为圆形和马蹄形裂孔,亦可为不规则裂缝状和半圆形的锯齿缘离断。裂孔大小与数目亦因人而有不同。
(三)发病机理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取决于三个因素,即视网膜裂孔,玻璃体液化及有一足够的拉力使视网膜与色素上皮分开,其中视网膜裂孔是关键。发生视网膜裂孔之间,常有视网膜玻璃体退行性变,视网膜周边部格子样变性和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萎缩和收缩引起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与玻璃体的退行性变与年龄、遗传、近视外伤有关。
(四)病程与预后 视网膜脱离发生后,感光细胞层的营养受到损害,如不及时复位,视网膜将发生萎缩及变性,视力障碍不可恢复。即使经过手术成功地使视网膜解剖复位,功能仍难以好转。而且,长期视网膜脱离,眼压低及玻璃体混浊,视网膜上下与玻璃体内纤维组织增殖,表现为白色小点,白线条纹甚至膜样形成。久不复位的视网脱离,可并发虹膜睫状体炎、瞳孔闭锁、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甚至眼球萎缩。这时的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约有90%的病例,能在一次手术后成功地复位。黄斑区脱离2~3月以上的病例,在视网膜解剖复位后,视力恢复往往不能正常。因此视网膜脱离应作为急诊病种。早日诊断早期手术才能使预后转佳。延误时机即使成功的手术,亦不能挽救视力。多数患者发病急,有明显的主诉与眼底表现。急诊医师应想到争取早日使其脱离的视网膜复位。
(五)治疗 寻找与封闭全部裂孔,放出视网膜下积液,巩膜缩短、层间或巩膜外填充加压,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脱离广泛者还有时需作环扎条带。封闭裂孔的方法有电凝、冷凝以及光凝。视网膜裂孔在视网膜脱离尚未发生时,或手术失败但裂孔位于手术嵴上,可以试以激光凝固,将视网膜裂孔封闭,达到防治视网膜脱离的目的。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成功率很高,但必需裂孔处没有视网膜下积液,否则光凝达不到应有的效应。

视网膜与其色素上皮层之间因渗出性液体、炎症反应或占位性病变使两者分离,称谓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一)自觉症状 患者主诉视力下降、视物变性。当视网膜脱离未影响黄斑时,病人多无自觉。通常发病不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那样突然。
(二)眼底表现 视网膜隆起外表面平滑,无波纹状,视网膜下积液可随眼位而改变位置。无视网膜裂孔。可能合并视网膜或脉络膜疾病。包括炎症、肿瘤以及周身疾病,如严重高血压、妊高征、慢性肾炎。在合并视网膜玻璃体出血的眼底病,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糖尿病等,发生增殖性与视网膜粘连的玻璃体条带。由于纤维条带的收缩与牵拉,可以将视网膜与其色素上皮层分离,此时并无裂孔形成,称谓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三)治疗 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首要为找导发病原因及针对性处置。牵拉所致的视网膜脱离可用玻璃体切割或yag激光切断牵拉的条带,可使视网膜平复。必需时可联合视网膜下积液引流手术。

视网膜脱离指视网膜感光层与其下层之间发生分离。
在正常情况下,由神经纤维组成的视网膜感光层与其下方的支持组织紧密贴附在一起,当这二层组织分离时,即形成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后功能即丧失,如果视网膜不能重新贴附,将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
视网膜脱离初期可局限于某一小范围,但如未得到及时治疗,脱离有可能发展到全视网膜。有些视网膜脱离伴有裂孔,这种情况以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或眼外伤后较多见;而有些视网膜脱离无裂孔,仅仅是视网膜与其下层分离。眼内液体移动可牵引视网膜,液体聚积在视网膜下也可推挤视网膜,这两种情况都可引起视网膜脱离
【症状】
视网膜脱离不会引起疼痛,但看东西时,物像呈不规则波动状,或出现闪光感和视力模糊。视网膜脱离初期可表现为部分视野缺失,若视网膜脱离发展,视野缺失随之扩大。如果视网膜脱离累及了黄斑部,视力可迅速减退,所有物体都变得模糊不清。
【治疗和预后】
任何人只要发现视力突然下降都应立即去看眼科医生。医生在分析视网膜脱离的类型和原因后,可决定是否采用激光、冷冻或手术治疗。
如果黄斑部尚未脱离,预后良好。视网膜脱离如在48小时以内重新得以贴附,预后也较好。然而,如果视网膜脱离时间太长,或伴有出血,或有瘢痕形成者,预后不佳。

眼睛视物主要由视网膜来完成这一功能,一旦视网膜(眼球的内层)与巩膜(眼球壁)发生脱离,就会导致视物模糊,严重者视力光感欠缺或完全丧失。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多数患有近视眼。有双眼同时发病的。发病的诱因有视网膜周边部的格子状和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萎缩和收缩后脱离,这些诱因又同年龄、遗传、变性、近视外伤和无晶体等因素有关。
当视网膜突然部分脱离,在脱离对侧的视野中自觉出现云雾状阴影,且日益扩大而影响周边视力(视野)。若脱离发生在黄斑区时,则中心视力大为下降。网膜脱离前往往有先兆症状,眼球运动时出现闪光。由于玻璃体混浊,常感觉到眼前有黑影飘动。视力(视野)减退的程度取决于脱离的部位、范围和时间长短。如果网膜全脱离,会导致视力无光感或失明。网膜脱离也常有视物变形,眼球运动时有物象震颤的感觉。
视网膜脱离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实际上都是继发于眼部或全身疾病。原发性者常有裂孔,故称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的病程随病人的活动情况进展快慢不一。卧床休息,脱离可减轻或暂时平复。但不治疗,终将引起网膜全脱离,并可引发其他疾病,对以后的手术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往往使手术失败,造成终身遗憾。若黄斑区受累在2~3个以上者,即使手术治疗复位、视功能也难以恢复。老年人及高度近视病人,由于视网膜的退行性变,术后效果也差。总之,对视网膜脱离者,必须采用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