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
( jinshi )
别名: 能近怯远 , 近觑 , 觑觑眼
中医
简介: |
由先天生成之近视,古称“近觑”,对高度近视,经常眯眼视物者,俗称“觑觑眼”。 |
病机: |
本病形成的病因多与学习工作环境光线昏暗,书写阅读体位不正,目标距眼不适中,持续近距离使用目力时间过长,竭视劳瞻和先天遗传有关。其病机多系心阳衰微、阳虚阴盛,目中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处,或肝肾两亏,目失濡养,以致神光衰微而成近视。 |
诊断: |
本病外眼无翳障可见,唯视近清楚,视远模糊,证重者,易并发其他内障眼病,使视力受到严重伤害。临床辨证多属虚证。 1.心阳不足 证候:视近清楚,视远模糊,全身无明显不适,或见面色(白光)白,心悸神倦,舌淡脉弱。 辨析:①辨证:以能近怯远,舌淡、脉弱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火在目为神光,气损神伤,心阳衰微,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故能近怯远;心阳不足,鼓动无力,血脉不充,气血不得上荣,则心悸、面(白光)自、舌淡、脉弱。 2.肝肾两虚 证候:视近怯远,眼前黑花渐生,眼底退变,头晕耳鸣,目眩,夜眠多梦,腰膝酸软,脉细无力。 辨析:①辨证:以能近怯远,兼肝肾不足证候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肝肾两虚,精血耗伤,两目失养,神光化源不足,光华不能远达,故能近怯远,眼底退变;肝肾两虚,精血不能上荣,清窍失养,故头晕目眩耳鸣;腰为肾府,肾虚则腰府失养,故腰膝酸软;精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无力。 |
治疗: |
本病多属虚证,非易愈之疾,故宜长期耐心治疗,一般服汤药一段时间见效后,可改为丸剂缓图之。先天性近视治疗效果较差,后天形成的近视,经服药、针刺等综合治疗,可获一定疗效。 (一)辨证选方 1.心阳不足 治法:补益心气,安神定志。 方药:定志丸(《审视瑶函》)加减。蜜远志6g,菖蒲9g,党参12g,茯神10g,熟地12g,白芍9g,当归12g,川芎9g,白术9g,五味子6g,陈皮6g,甘草3g。食欲欠佳者加麦芽、山楂。 2.肝肾两虚 治法:补益肝肾,益精养血。 方药:减驻景丸(《银海精微》)加减。熟地15g,丹参15g,五味子10g,枸杞15g,菟丝子15g,当归12g,菊花10g,生地10g,磁石12g(包煎)。 (二)点眼疗法: ①丹参眼药水:选用质地鲜红的丹参,制成2:1的滴眼液,(或用丹参注射液装入眼药瓶内点眼),每天上午、下午各点眼4次,每次间隔15分钟,连用3~5天一疗程。 ②夏天无眼药水:(每毫升相当生药夏天无2g),每天上午、下午各点4次,每次间隔15分钟,一个月一疗程。 (三)近视眼食疗: ①鸡蛋一只,牛奶一杯,蜂蜜一匙,鸡蛋充分打碎,冲入加热的牛奶内,用小火煮沸,鸡蛋熟后待温,再加蜂蜜当早点吃。 ②枸杞子10g,陈皮3g,桂圆肉10g,蜂蜜一匙。将枸杞与陈皮放入用两层纱布做的袋内,然后与桂圆肉一起,放人锅中,加水适量,用火煮沸半小时后,取桂圆肉及汤,并加蜂蜜,每天下午吃。 |
中药: |
杞菊地黄丸:一次服1~2丸,一日2次。本方滋补肝肾,益精养血,适用于肝肾两虚型近视。 |
针灸: |
1.针刺疗法:①针刺新明穴治疗近视:取穴与刺法:取新明穴1(位于耳垂后方皮肤皱纹中点)将耳垂向前上方牵拉至45度,针体与皮肤呈60度角快速进针约1寸,达下颌骨前侧位处为第一刺激点。针体向前方与皮肤呈45度角刺入约1寸为第2刺激点;沿第2刺激点向下颌骨前再刺0.5寸为第3刺激点,新明穴2(位于眉稍上1寸凹陷处)针尖向前,针体与皮肤呈60度快速斜刺0.8~1寸。施补法,紧插慢提,幅度约、2mm,频率100~200次/分,运针40秒~1分钟不留针,每日1次,两侧穴位交替使用,10日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②取穴:第一组:承位、攒竹、风池、合谷;第二组;睛明、翳明、光明;随证取穴,脾胃虚弱加三阴交,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治疗方法:上述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针刺睛明、承位两穴时,以手指固定眼球,针尖沿眼眶缘慢慢刺人,不做捻转和提插,出针后以干棉球稍压穴位片刻,以防出血。针风池、翳明两穴,针感须扩散至颞及前额或眼区,远端穴,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20分钟,其间行针一次,每日或间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2.耳压疗法:取耳穴:眼、心、肝、肾、目1、目2、鼻眼净。治疗方法:耳廓皮肤用75%酒精消毒,将中药王不留行籽用7mmx7mm的胶布,固定在所选耳穴上,嘱患者将拇指放在耳廓被面、食指和中指放在耳廓前面,每天按压所贴耳穴3~4次,每次每穴100下左右,使之产生酸胀痛热等感觉,此为得气,隔2天治疗一次,两耳交替使用,疗程问隔5~7天。 |
推拿: |
脊背疗法配合穴位按摩治疗近视:治疗方法:指压攒竹、睛明、太阳等穴,至患者有胀痛流泪等症状后,从上睑往下按摩眼球角膜数十次,屈光度在6d以上者应减少次数,眼球按摩完毕后,双手按压颈1~2区域,关节有“咔嗒”之响声,或患者有眼球微热及胀感为限,之后轻柔颈部两侧肌肉,按摩完毕,嘱患者远眺10分钟,8日一疗程。 |
西医
简介: |
眼球在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在视网膜之前形成焦点,因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像,故导致远视力下降,近视力正常,这种屈光异常状态称为近视。 |
病因: |
其发病与遗传、发育、环境、病理等因素有关,目前青少年发病率较高。近视眼可按眼轴长度分轴性近视、屈光性近视。后者又分曲率性近视、屈光指数性近视、晶体位置前移三种情况。临床上把3d以下的近视眼称为轻度近视;3~6d的近视称为中度近视;6d以上者称为高度近视。按有无病理改变叉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 |
发病机理: |
出生时人眼轴较短呈远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逐渐加长,至青春期发育正常。如此期间眼轴发育过度则形成轴性近视。由于眼轴伸长,巩膜壁变薄,脉络膜血管伸长等而引起一系列近视的临床表现。屈光性近视主要是由于角膜或晶体的屈光力增加而致。如角膜膨隆、圆锥角膜、睫状肌痉挛、晶体悬韧带断裂、球形晶体、老年性白内障初期以及糖尿病血糖高时或青光眼术后等均可引起近视。 |
诊断标准: |
1·轻度近视者,近视力正常,远视力下降,但高度近视,远近视力均下降。 2.高度近视眼球突出,前房深,瞳孔大,乳头颞侧弧形斑,豹纹状改变,后极部脉络膜萎缩,黄斑部变性、出血,玻璃体混浊或液化,视网膜脱离,找到网膜裂孔。 3.辐辏欠佳或有轻度外斜视。 4.检影验光可确诊屈光度数。 5.凹透镜片矫正。 具备第1、2、3项即可诊断,兼有第4、5项即可确诊。 |
诊断依据: |
诊断依据主要是远视力减退。 |
体征: |
1.视力:远视力下降、近视力正常。但高度近视常因屈光间质混浊和视网膜、脉络膜变性引起其近、远视力都不好,有时还伴眼前黑影浮动。 2.眼疲劳:近距离工作时,由于不用调节或少用调节,而过度使用集合,使调节与集合不协调,而出现眼胀、眼痛,复视、恶心等症。 3.眼位:中度以上近视患者看近时长期不需或少需调节,所以使集合减弱,发生外隐斜或外斜,斜视眼多为近视度高的一眼。另外斜视也可见两眼屈光参差过大者。 4.眼底:低度近视者一般无变化;中、高度者有近视性改变。眼轴伸长,视神经乳头周围的脉络膜在巩膜伸张力的牵引下,从乳头颞侧脱开,其后西的巩膜暴露,形成白色的弧形斑。如眼球后极部继续扩展延伸,则脉络膜的脱开伸展乳头四周,形成环状斑。斑内可见不规则的色素和硬化的脉络膜血管。视网膜色素上皮的营养由于脉络膜毛细血管的伸长而受影响,使浅层色素消失,脉络膜血管外露,形成豹纹状眼底。黄斑区发生出血、色素增生、形成fuohs斑。中心视力被破坏。视网膜周边部可出现囊样变、格子样变,导致视网膜裂孔,引起视网膜脱离。巩膜长期扩展受薄则出现后巩膜葡萄肿。 5.眼球:高度近视由于眼轴增长,眼球变大,外观上呈现眼球向外突出,同时伴前房较深瞳孔较大,且对光反射略迟饨。 6.检影戴镜:近视影像为逆动、凹透镜片可矫正视力。 |
影响诊断: |
b超:可测量眼轴长度、中、重度近视眼轴长、玻璃体混浊、巩膜后葡萄肿。 |
鉴别诊断: |
假性近视:本病又称为青少年近视是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从事近距离过度作业,时间过长,导致调节过强或调节痉挛而使远视力不清。其特点是:视力降低有波动性,经休息或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如1%阿托品或2%托品酰胺等眼药水、用-段时间即可改善或恢复。检影表现为顺动或不动。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经屈光矫正后视力≥1.0,视力疲劳症状消失。 2.好转:矫正视力达不到1.0,但能提高视力两排及两排以上。 |
治疗: |
1.局部药物治疗:轻度近视者,局部给予睫状肌麻痹剂点眼。可选用0.25%双星明眼水、0.1%奕达眼水、夏天无眼水或珍珠明目液等。每日滴眼3~4次。 2·验光配镜:以凹透镜片按近视程度予以适当矫正。配镜原则为无眼位偏斜者,视力矫正到1·o的最低度的凹镜片。有共同性外斜视者,给予矫正到最好视力的最高度的凹镜片,以治疗外斜视。高度近视者可配戴角膜接触镜或试戴望远镜或眼镜。 3.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为透明晶体摘除伴或不伴人工晶体植人术,用于治疗高度近视;另一类是角膜屈光手术,是当今屈光手术中最为流行的类型,有放射状角膜切开术、表层角膜镜片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除术、nd:ylf激光角膜基质内切除术;还有一类手术为后巩膜支撑术,其目的为阻止屈光不正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 |
对于近视眼的治疗,可采用中西结合的综合佐治疗措施。局部治疗:西药选用解除调节痉挛药物、细胞赋活药物和兴奋神经调节药物,如:1%阿托品、1%新福林、双星明滴眼液、维生素k3眼药水、1%三磷酸腺苷(取三磷酸腺苷20mg/支,加蒸馏水2m1,即成1%atp眼药水)点眼。中药可选用活血化瘀,改善眼睫状肌功能的药物。如:夏天无眼药水川芎嗪眼药水,丹参眼药水。同时根据中医辨证,配合全身用药,如伴心悸、面白少华等症状,选用定志丸。如伴头晕腰瘘等症状,选用杞菊地黄丸,还可采用针刺、气功、推拿疗法,以提高疗效。 |
“近视” 相关论述
近视是指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的眼病。古称能近怯远症,至《目经大成》始称近视。其中,由先天生成,近视程度较高者。又有近觑之称,俗名觑觑眼。古代医籍对本病多有论述。相当于西医学之近视眼。
[病因病机]
本病常由青少年学习、工作时不善使用目力,劳瞻竭视,或禀赋不足,先天遗传所致。
病机多系心阳衰弱,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或为肝肾两虚,精血不足,以致神光衰微,光华不能远及。
[临床表现]
一般近视力良好,视远处目标则模糊不清。高度近视者,眼珠较为突出,远视力显着减退,为了视物清晰,不得不移近所视目标,且常眯目视物;容易并发云雾移睛,甚至引起视衣脱离,以致严重损害视力。
[诊断依据]
一、视远模糊,视近一般清晰;或有视疲劳症状。
二、高度近视者眼前常有黑影飘动,眼球突出。
三、呈近视眼眼底改变:视乳头颞侧弧形斑、豹纹状眼底等。
四、验光检影为近视。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一)心阳不足
[主证]视近清楚,视远模糊。全身无明显不适,或面色咣白,心悸神疲,舌淡脉弱。
[证候分析]火在目而为神光,心阳不足,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故视近尚清,视远模糊。面色咣白,心悸神疲,舌淡,脉弱等皆为心阳虚弱、气血不足的表现。
[治法]补心益气,安神定志。
[方药]定志丸加减。方中远志、石菖蒲性温,宁心安神定志,为主药;人参、白茯苓益气宁心安神;朱砂安心神。诸药组方,共呈补心益气、安神定志之功。阳气虚甚者,还可酌情选加黄芪、炙甘草、肉桂、当归等益气养血温阳。
(二)肝肾两虚
[主证]视近怯远,眼前黑花渐生。全身可有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酸软,脉细。
[证候分析]肝肾两虚,精血不足,神光衰微,以致光华不能远及,故视近而不能视远。
目窍失养,则黑花渐生。全身症见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酸软,脉细皆由肝肾精血亏虚所致。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方药]杞菊地黄丸或加减驻景丸加减。证偏肝肾阴虚者,宜用前方滋养肝肾,益精明目。证属精血亏甚者,则宜后方补益肝肾,填精补血。若兼气不足者,可加党参。脾不健运者,酌加麦芽、陈皮。
二、针刺疗法
(一)体针
常用下列四组穴位:承泣、翳明;四白、肩中俞;头维、球后;睛明、光明。每天针刺1组,轮换取穴,10次为1疗程。
(二)耳穴
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于耳部心、肝、肾、眼、内分泌等穴处,每日按压2—5次,1周为1疗程。
(三)梅花针
1.用梅花针叩打后颈部及眼区(眼眶周围),于颈椎两侧各打3行,于眼眶上缘及下缘密叩3—4圈,同时在睛明、攒竹、鱼腰、四白、太阳、风池等穴各叩几下。也可叩打背部俞穴。
2.主穴:正光穴(攒竹穴与鱼腰穴连线中点,眶上缘下方)。配穴:风池、大椎、内关。于穴位0.8—1.2厘米直径范围内叩打20—50下。一般只用主穴,如效果不佳再酌情加用配穴。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以中等度刺激为宜。
三、配镜矫正视力
上述疗法无效的患者,应散瞳检影验光,配戴合适的眼镜。
[预防调摄]
近视虽有上述疗法,但是效果不理想,故医治后天形成的近视,还应注意消除造成近视的因素,纠正不良卫生习惯。至于先天性近视,治之尤难。对青少年要做好眼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一、学习和工作环境照明要适度,光线不可太暗。
二、阅读和书写时保持端正的姿势,眼与书本应保持30厘米左右的距离。切勿在卧床、走路或乘车时看书。
三、加强身体锻炼,坚持做眼保健操。
四、对青少年定期检查视力。发现视力下降者,及早查明原因,尽可能给予治疗。
[文献摘要]
一、《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东垣云,能近视不能远视者,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乃气虚而血盛也。血盛者,阴火有余也;气虚者,元气虚弱也……。秘要云,此证非谓禀受生成近觑之病,乃平昔无病,素能远视,而忽然不能者也。盖阳不足,阴有余,病于火者,故光华不能发越于外而偎敛近视耳。治之在胆肾,胆肾足则神膏厚,神膏厚则经络润泽,经络润泽则神气和畅而阳光盛矣”。
二、《眼科百问》:“其有生成即近视者,又非医药所能及也”。
【病因】近视一般多发于青少年,与看书时光线不好,姿势不正,连续看书时间过久有关。
【症状】看远模糊,看近清楚。
【治疗】
(一)发功:
1.按揉睛明、球后、印堂、太阳、合谷。
2.以一指禅式或剑指式,用推拉引手法向睛明、风池发气;然后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向肝俞、肾俞发气11息或22息。
3.以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向眼部发气,并顺足少阳胆经向悬钟导气,使气感上下平衡。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睛明、球后、太阳、悬钟、合谷穴。然后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引手法向针体发气,使各穴气感平衡。
(三)辅助练功:疏肝明目功:
1.预备:松静站立,两脚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头如顶物,含胸拔背,腰膝放松,两目平视,呼吸自然。
2.调视力:先两目平视,由近看至无限远,凝视一点,再将视力收回近处。反复4次。
3.转颈运目:两眼远视,转颈,目光随之旋转。向左转时吸气,从左转向右;再呼气从右转向前旋转为1周。然后以同法向反方向转,左、右各4次。
4.阔胸松背:两手屈肘至胸前,掌心向胸,两肘后拉,伸展阔胸,同时吸气;然后放松,同时呼气,共8次。
5.按睛明运气:两拇指按睛明穴,意念集中在两眼,吸气时拇指向两眼眶及其后方按压;呼气时轻挤眼球,口念“嘘”字。
6.调气:两眼轻闭,屈肘胸前,掌心向上,慢慢上提,对准两眼拉气。吸气时意存两目,两手上抬至离眼一拳之处;再呼气,意存两掌,下降至腹,共8次。然后将两手放于体侧,还原至预备势收功。
【病例】代××,女,15岁,1981年11月17日就诊。
主诉:近视3年。双眼视远物不清,逐渐加重。家长无近视病史。
体检:视力:左眼0.2,右眼0.4。第3、4颈椎棘突部压痛。
诊断:近视。
治疗:取穴:睛明、球后、丝竹空、瞳子髎、风池、压痛点。发功:以一指禅式,用推拉旋引手法发气。
治疗经过:经治疗2次,视力右眼为0.5,左眼为0.4。治疗15次,其视力右眼为1.5,左眼为1.2。1983年2月追访未再加重。
近视眼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所以近视眼不能看清远方的目标。若将目标逐渐向眼移近、发出的光线对眼呈一定程度的散开,形成焦点就向后移,当目标物移近至眼前的某一点。此点离眼的位置愈近,近视眼的程度愈深。
原因:近视发生的原因大多为眼球前后轴过长(称为轴性近视),其次为眼的屈光力较强(称为屈率性近视)。近视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遗传因素有一定影响,但其发生和发展,与灯光照明不足,阅读姿势不当,近距离工作较久等有密切关系。
类别:大部分近视眼发生在青少年,在发育生长阶段度数逐年加深,到发育成熟以后即不发展或发展缓慢。其近视度数很少超过6d,眼底不发生退行性变化,视力可以配镜矫正,称为单纯性近视。另一种近视发生较早(在5~10岁之间即可发生),且进展很快,25岁以后继续发展,近视度数可达15d以上,常伴有眼底改变,视力不易矫正,称为变性近视。此外,习惯上常将3d以下近视称为轻度近视,3~6d者称为中度近视,6d以上者称为高度近视。
[imgz]yankexue174.jpg[alt]近视眼的屈光状态及矫正原理[/alt][/img]
a近视眼 b近视眼的远点c近视眼用凹镜片矫正
图16-6 近视眼的屈光状态及矫正原理
临床表现:轻度或中度近视,除视远物模糊外,并无其它症状,在近距离工作时,不需调节或少用调节即可看清细小目标,反而感到方便。但在高度近视眼,工作时目标距离很近,两眼过于向内集合,这就会造成内直肌使用过多而出现视力疲劳症状。
高度近视的前房较深,瞳孔较大,眼球因前后轴长而显得稍有突出。眼底检查常因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色素减少,脉络膜萎缩,其小血管网消失,大血管可以透见,使眼底显现出红褐色相间的粗大条纹状,称豹纹状眼底。在视盘颞侧可见一白色或灰白色新月形斑,称为近视半月斑,这是由于巩膜向后伸长,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与视盘颞侧边缘脱开,露出巩膜或部分脉络膜与巩膜之故。后极部巩膜不断向后扩张在黄斑部可出现膝裂样条纹和视网膜下新生血管,附近视网膜、脉络膜出现斑块状萎缩变性,导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部常有色素增生,甚至出血,形成萎缩斑(forster-fuchs spot)从而严重损害视力,高度近视的黄斑病变已成为主要导致盲眼病之一。此种患者还常伴有玻璃体液化、混浊、少数还可发生视网膜脱离及并发性白内障。轻度及中度近视,眼部无特殊改变,但偶亦有近视半月斑及豹纹状眼底改变。近视眼日久可以导致集合功能不全,发生外斜视。
治疗:轻度和中度近视,可配以适度凹透镜片矫正视力。高度近视戴镜后常感觉物象过小、头昏及看近物困难应酌情减低其度数,或戴角膜接触镜(contact lens),但后者如处理不当可引起一系列角膜并发症。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在角膜周边部(瞳孔区以外)作8~16条放射状切口,可使角膜中央变平坦,以降低眼的屈光度,达到矫治近视的目的。一般对2~8d近视眼的矫正效果好,其矫正效果与切口深度,放射状角膜切开的条数以及保留中央透明区的大小有关。但此种手术对角膜造成一定损伤,处理不当可出现角膜穿孔、内皮失代偿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而且远期效果尚未完全确定,故目前对此手术应采取慎重态度。
预防
1.要做到二要二不要:
二要是:(1)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距离保持一市尺左右。(2)连续看书或看电视1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向远处眺望。
二不要是:(1)不要在光线暗弱及阳光直射下看书写字,桌面上的照明,最好不低于75呎烛光。(2)不要躺在床上及走路或乘车时阅读。
2.眼保健操能解除眼的疲劳,对预防近视眼有一定的作用,应提倡常做,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分别在睛明、四白、太阳、风池等穴位按揉数分钟。
(2)用食指自内向外轮刮双眼上、下眶缘数分钟。
(3)远眺数分钟。
3.注意平时身体锻炼,多作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
4.定期进行视力及眼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