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热
( koure )
西医
简介: |
寇热是立克次体中的伯纳特柯克司体 (coxiellaburneti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急起发热、头痛、肌痛,常伴有间质性肺炎。 |
病因: |
病原体呈杆菌,有时呈双杆菌或球形,大小不一,但比立克次体属小;有两种抗原相,第Ⅰ相毒力强,含有完整的抗原组分,第Ⅱ相毒力弱,已失去Ⅰ相中的抗原。Ⅰ相经人工传代培养可变为Ⅱ相,而Ⅱ相经过动物接种可回复至Ⅰ相。寇热病原体对一般物理及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大,能较长时间存活于外界环境中。在空气中可产生微生物气溶胶,故具有高度传染性。 |
地区: |
本病分布于澳洲、美洲、欧洲、中西非洲和亚洲,中国北京、内蒙古、青海、云南、新疆、海南、福建等地均有病例报告。 |
发病机理: |
呼吸道是主要传播途径,病原体自动物体内排出后成为气溶胶,自呼吸道吸入使人感染。饮用受染动物的生奶,直接或间接接触污染的皮毛、衣物和通过输血也可受染。病后有一定程度免疫力,以细胞免疫为主。寇热病原体从各种途径侵入人体后,先在局部的单核-吞噬细胞中繁殖生长,继进入血循环形成立克次体血症,主要波及小血管及心、肝、肺、肾等脏器。 |
病理: |
死于寇热者的肺脏可有弥漫性肺炎病变,有时呈大叶性。心脏可发生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内膜炎。肝有轻度广泛肉芽肿样浸润,症可有肝坏死。脾及睾丸的巨噬细胞、脑的神经胶质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可见病原体聚集在细胞内或游离于细胞外。 |
病史: |
潜伏期约20d |
体征: |
急起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尤以腰肌、腓肠肌为著。偶有眼球后痛及关节痛,无皮疹。病期第3-4d即可出现干咳、胸痛,x线检查约半数的肺下部有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锥形实变阴影,偶有胸腔积液,体检常阴性。患者可有心肌炎,偶有预后严重、不易根治的心内膜炎;心内膜炎呈慢性过程,有长期发热、贫血、血沉增快、杵状指、脾肿大等,发生肝损害者并不少见,各地报告的比例则有较大差异,可有胃肠道症状、肝肿大压痛、转氨酶升高,甚至出现黄疸。重症可有谵妄或脑膜脑炎。寇热病程一般为10-14d,偶可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目前慢性q热病例日益增多,值得重视。 |
实验室诊断: |
血清学试验常用者为补结试验、微量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间接elisa法等,可用以测定病人血清中的相应特异抗体。寇热病原体的抗原性有相的变异,急性期病人仅产生对Ⅱ相抗原的抗体,发病数周后才出现低效价的Ⅰ相抗体。伴心内膜炎时可出现高效价的Ⅰ相和Ⅱ相补结抗体。补结抗体的低效价水平可维持数年不退,也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微量凝集试验阳性出现较补结试验为早,效价也较高,但在病后维持时间不如补结抗体长久。elisa法具间接免疫荧光及放射免疫的优点,而不需特殊设备,国内用间接elisa法检测寇热患者血清中的Ⅱ相抗原,发现其灵敏度较间接兔疫荧光法为高。放射免疫法在国内少用。 取发热期病人血液2- 3ml接种于豚鼠腹腔内,动物发热后处死,作脾脏压印涂片检查,可见存在于胞质内的病原体。也可用鸡胚卵黄囊或组织培养分离病原体。 |
鉴别诊断: |
寇热易误诊为流感、伤寒、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肝炎等,血清学试验、血培养等有助于鉴别,恢复期的特异抗体效价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对确诊寇热有重要意义。此外,寇热患者的外斐试验阴性,可用以与其他立克次体病区别。 |
预后: |
除并发心内膜炎及肝严重坏死外,寇热的预后良好,应用抗生素后更很少有死亡者。 |
治疗: |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同流行性斑疹伤寒,四环素和氯霉素对本病也具相当疗效;剂量成人每日为2g,4次分服,热退后剂量可酌减或减半,连用4-5d对慢性寇热或伴发心内膜炎者可合用四环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复方smz-tmp),前者的每日成人量为1-2g后者为每次2片,每日2次,疗程数月,但疗效一般不甚理想。心瓣膜损害伴血液动力学障碍,或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则可考虑人工瓣膜置换术,术后再给予四环素一、二疗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