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

( jixingchangyan )

别名: 呕吐 , 腹痛 , 泄泻 , 霍乱 , 绞肠痧 , 脱证

西医

简介:
急性肠炎是由于细菌及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致,其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
病因:
1.细菌和毒素的感染以沙门菌属和嗜盐菌(副溶血弧菌)感染最常见,毒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素常见;病毒亦可见到。常有集体发病或家庭多发的情况。如吃了被污染家禽、家畜的肉、鱼;或吃了嗜盐菌生长的蟹、螺等海产品及吃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了的剩菜、剩饭等而诱发本病。
2.物理化学因素进食生冷食物或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磺胺、某些抗生素等;或误服强酸、强碱及农药等均可引起本病。
季节:
夏秋季节多见。
发病机理:
沙门菌具有侵袭性,引起粘膜炎症反应,伴粘膜下层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可深至固有层。炎症细胞产生和释放前列腺素,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高。沙门菌分泌肠毒素,直接刺激腺苷酸环化酶系统,使肠液分泌能力大大增加。超过肠道重吸收能力,引起起腹泻
病理:
胃肠粘膜充血、水肿,表面有片状灰黄色渗出物和粘液覆盖,病变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粘膜皱襞上有糜烂、出血点。如表层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固有膜血管受到损害则引起出血和血浆外渗,往往有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量嗜酸性细胞浸润,严重者粘膜下层亦有充血、水肿。沙门菌性胃肠炎时小肠是主要的病变部位,但也可累及结肠,引起痢疾样症状。
诊断标准:
1.常有进食不洁食物病史。2.多在食后短期内突然发病,多有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减退、恶心腹泻。3.查体腹部可有轻压痛、肠鸣音亢进。4.大便常规可有白细胞、血白细胞增高。
诊断依据: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急性起病、最近有饮食不当或摄入对胃有不良刺激药物等病史,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临床表现。
发病:
多在食后短期内突然发病。
病史:
有进食不洁食物病史。
症状:
1.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是本病的主要症候。呕吐起病急骤,先有恶心,继之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呕吐或血性物。腹痛以中上腹为多见,严重者可呈阵发性绞痛。腹泻表现为大便呈水样便,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伴有恶臭,多为深黄色或带绿色便,很少带有脓血,无里急后重感。
2.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轻微,严重病人有发热、失水、酸中毒休克等症状,偶可表现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体征:
早期或轻病例可无任何体征。查体可有上腹部或脐周有轻压痛,肠鸣音常明显亢进。一般患者的病程短,数天内可好转自愈。
体检:
查体可有上腹部或脐周有轻压痛,肠鸣音常明显亢进。
粪便:
多为正常,也可见少量白细胞和红细胞。如系细菌感染可发现致病菌。
鉴别诊断:
当有上消化道出血时,应与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引起的出血相鉴别。少数病例出现腹部剧痛,应与消化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和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相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标准:1.症状体征消失。2.因呕吐剧烈或有失水、酸中毒经对症处理后纠正。大便常规、血常规正常。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由于沙门菌属感染的急性肠炎、胃肠道反应剧烈,肠道内的致病菌被迅速排出体外;因此,毒血症症状一般较轻,病人多于短期内自行恢复。部分病人由于机体抵抗力差,或患有一些慢性病或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致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则病菌可自肠壁侵入血液引起菌血症,造成较长的感染过程。对急聚暴泻者要及时补液,并注意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否则会有不良后果,对老人与婴幼儿尤应注意。
并发症:
病情严重者可并发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症。
治疗:
卧床休息,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或药物,多饮水,酌情短期禁食。
      1.解痉止痛腹痛可用解痉剂,如口服阿托品0.3~0.6mg或普鲁苯辛15mg,或肌肉注射山莨菪碱5~10mg或安腹痛一支。
      2.抗菌消炎如细菌感染,应适当选用抗生素药物如黄连素0.3g,每日三次。复方新诺明,每次1~2片,每日2次。氟派酸0.1~0.2,每日3次。若剧烈呕吐或明显失水时,给予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酸中毒,适当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溶液。上消化道出血时应补液,必要时输血,冰水洗胃,口服制酸剂。
中西医结合:
急性肠炎属实邪致病,来势凶猛,发病急骤,病因常因脾伤积湿。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胃主受纳,喜润恶燥。脾升胃降,上下相因,燥湿相济,这样才能正常消化,一旦燥湿平衡遭到破坏,则会出现。‘湿胜则儒泄’其根本病机在于脾胃的运化失职,脾升不及,则下溜而泄。急性肠炎实邪为主,故法邪为关键,邪去则正安。无论外感、食滞均导致湿邪内停,祛邪主要是祛除湿邪。祛湿之法不外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苦药燥湿风药胜湿、辛通泄湿等,应分别根据寒、热、表、里随机选药,再加用健脾助胃等药,随证施治。急性肠炎虽然是实邪致病,但亦因人而异,视患者男、女、老、幼体质不同,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有平时脾弱易泄泻或泻甚体弱伤及气者,尤应注意扶正,不能拘定实邪所伤,即单以法邪为法)而要发挥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因症施治。其治之要在于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有食积消导,有湿热则清利,陷下必升提,滑脱需固涩,对本病常用的方法有法消食法、导滞攻下法、清热利湿法、行气消胀法等,但体弱或泻甚者,温中健脾、涩肠止泻养阴清热、扶阳固脱等法也常用。临床上寒热、虚实证候,往往不是单纯存在着,故治法也不能截然分开,根据病情,因机灵变。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清热苦寒药,中病即止不宜久服,易伤脾胃。②淡渗利湿之剂,不可用之过量,渗利过度则津枯竭。③固涩之剂,不可用之过早,固涩过早,则滞未消,余邪残留。④攻下之剂不可多用,攻伐太过则伤元气,对体弱者更应慎用。腹泻停止后,应注意保护胃气,可给予参苓白术之类健脾益气。若气阴两虚,表现口干、舌燥、少气懒言者,可用生脉散精神疲惫,加淮山药西洋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