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萨奇病毒感染
( kesaqibingduganran )
西医
简介: |
柯萨奇病毒感染是由 a和b两组柯萨奇病毒所引起的感染,临床表现为多种征群,大多数属隐性或轻型感染,重者也可危及生命。 |
发病机理: |
病毒经口侵入咽部上皮细胞后在淋巴组织中繁殖,引起口腔、咽部以及呼吸道表浅炎症,并可通过胃到小肠而引起肠炎。多数病毒感染局限化,临床症状轻微或缺如。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病毒入侵血路而致病毒血症可引起出疹性发热、流行性胸痛、急性心肌炎和神经系统炎症。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溶解是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理基础。免疫反应造成组织损伤可使疾病迁延。 |
病理: |
表现为猝死(多发生于夜间)者,尸检证实为心肌炎,心肌缺血、梗死或有广泛性坏死。 |
诊断依据: |
根据前述特征性征群,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提示柯萨奇病毒感染的可能,但与埃可病毒难以区别,也不能排除其他病毒引起的感染。故确诊须靠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①病毒分离:从患者体液(如脑脊液、心包液等)或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有助于确诊。如仅从分泌物或粪便中分离出病毒,尚需排除病毒携带的可能性。 ②血清学检查: 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中和试验有诊断价值。补体结合试验有异型交叉反应,故其诊断价值较少。在疾病早期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m效价≥1:32具诊断价值。疾病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效价早期有4倍以上增高者亦具诊断价值。 |
体征: |
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同一型病毒可引起不同的征群,同一征群可由多型病毒所致,常见征群如下。 神经系统感染表现为: ①无菌性脑膜炎:多呈散发,偶可呈暴发流行,后者多见于夏秋季。发病年龄以5-15岁居多。起病急骤,除有发热、头痛外尚可有咽痛、肌痛、皮肤斑丘疹等,起病1-2d后出现脑膜刺激征。热程4-6d有时热退后又再发热而呈双相热。病程一般5-10d,但体力恢复较慢。多数不出现肢体瘫痪,但有时可有暂时性肌力减退。 ②脑炎:可为局灶性或弥漫性。初起发热,继以意识障碍,可出现瘫痪、谵妄,甚至惊厥与昏迷。新生儿或婴儿可发生弥漫性脑炎,常伴心肌炎和肝炎,病情危重,惊厥频繁,易致呼吸衰竭。 ③脊髓灰质炎:因并非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故又称假性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者很相似,但一般瘫痪程度很轻,且易恢复。 心血管系统感染:主要由柯萨奇病毒b组引起。 除新生儿外,本病多见于大龄儿童及青壮年,国外报告平均发病年龄为28岁。临床上表现为心肌炎,偶为心包炎,症状轻重不一。一般先有短暂的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之出现心脏的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心脏扩大、奔马律、心音低钝与心尖区收缩期杂音,电图显示心肌炎改变。重者可出现肺水肿、肝肿大等急性心力衰竭的表现。心律不齐是心肌炎中最为常见的表现,过早搏动尤为常见,可迁延数月或数年。少数患者尚有传导系统的障碍。呈慢性心肌病者多无急性期。呈心包炎表现者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之有心前区疼痛和心包摩擦音,约半数伴有肌痛与关节痛。x线检查示心包积液,且常伴有左侧胸腔积液。 流行性胸痛:又称流行性肌痛。绝大多数由柯萨奇病毒b组引起的,呈流行性散发。潜伏期2-5d患者有发热、阵发性腹部或胸部肌痛,尤以隔肌最易受累。肌痛轻重不一,活动时痛加剧,可有局部肌强直及压痛。肌痛多于3-4d内消失,少数可反覆发作,甚至迁延数周。少数病例可伴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心包炎或睾丸炎。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患者多为小儿,夏秋为多,常呈暴发,也可散发。潜伏期平均6d急起发热、咽痛,咽部及扁桃体等处充血,咽部有散在的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其四周有红晕,疱疹溃破后形成溃疡,一般3-5个,4-6d后可自愈。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患者以小儿多见。潜伏期2一5d起病时有发热、流涕、厌食、口痛、呕吐、腹泻等症状,继之口腔粘膜出现小疱疹,多数分布于口腔前部,溃破后形成溃疡。同时出现皮肤斑丘疹,以手足为多,皮疹很快发展为小疱疹,2-3d后疱疹消退,不留痂痕。 柯萨奇病毒尚可引起流行性出血性眼结膜炎、急性胃肠炎、急性淋巴结节性咽炎、肝炎、胰腺炎等。柯萨奇病毒b组还可引起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
脑脊液: |
脑脊液白细胞数一般在(100-200)×(10)6/l左右,偶可达1000×(l0)6/l以上,初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单核细胞为主,糖与氯化物正常,蛋白质略有增多。 |
治疗: |
目前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只能针对各征群进行对症治疗。心肌炎早期、足够的休息极为重要,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干扰素合成,促使病毒复制,故疾病早期不宜应用。如有急性心力衰竭、休克、严重心律紊乱者必要时短期使用氢可的松,每日200-300mg或泼尼松(强的松)20-40mg,1-2周后减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