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三甲
( Cì Sān Jiǎ )
别名: 五加皮 , 白竻根 , 白茨根 , 山五甲 , 苦竻蔃 , 刺三加 , 苦刺头 , 三甲皮 , 土三加皮 , 三加皮
刺三甲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舒筋活血。治感冒高热,咳痰带血,风湿性关节炎,黄疸,白带,尿路结石,跌打损伤,疖肿疮疡。 ①《滇南本草》:"治腰膝酸疼,疝气,筋骨拘挛,小儿脚软。" ②《生草药性备要》:"根同蟛蜞菊捣烂敷疮。洗烂脚。" ③《本草求原》:"止热咳。" ④《草木便方》:"除风湿,治筋骨拘挛,腰膝劳伤。散跌损瘀血。" ⑤《分类草药性》:"治白带,风湿麻木。" ⑥《天宝本草》:"治偏正头风。" ⑦《四川中药志》:"涂刀伤,生肌。" ⑧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感冒高热骨痛,咳嗽,胸痛,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尿路结石。" ⑨《贵州草药》:"舒筋活血,驱风除湿,理气,平喘,止咳。" ⑩《广西中草药》:"散瘀止痛。治跌打,骨折,刀伤,疖肿疮疡。"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外用:煎水洗、研末调敷或捣敷。 |
性味: |
苦辛,凉。 ①《滇南本草》:"性温,味苦辛。" ②《生草药性备要》:"味苦辛,性微寒。" ③《草木便方》:"甘辛,微寒。" |
归经: |
①《滇南本草》:"入肺、肾。" ②《闽东本草》:"入肝、肾、胃三经。" |
用药禁忌: |
《闽东本草》:"孕妇忌用。" |
化学成分: |
叶含蒲公英赛醇及其乙酸酯、β-谷甾醇、卅一烷、卅醇及卅二醇等。 |
附方: |
①治男女手足麻木,腰膝痿软,筋骨疼痛,四肢无力,痰火湿气:炒黑豆(童便浸露九次,蒸透用更佳)、秦归、陈皮、五加皮各等分。谷子烧酒泡服。(《滇南本草》) ②治劳伤风湿:刺三加根皮五至八钱。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③治关节湿热肿痛:干三加皮根一至三两,或加墨鱼干二只,酒水炖服。手关节痛加长叶紫珠鲜根二两;足关节痛加土牛膝鲜根一两;腰痛加南蛇藤鲜根一两。(《福建中草药》) ④治风湿跌打:三叶五加根一至二两。水煎或浸酒服。(《广西中草药》) ⑤治跌打损伤:三加根皮、甜酒各适量,捣敷。(江西《草药手册》) ⑥治骨折:刺三加根皮,捣碎,酒调匀,微炒热,包伤处。(《贵州民间药物》) ⑦治阳黄:鲜三加皮根四两,鲜白萝卜块根二两,冰糖五钱。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⑧治劳伤吐血及心气痛:刺三加根、牛膝、朱砂莲、小血藤各三钱。泡酒半斤。每日服二次,每次五钱至一两。(《贵州草药》) ⑨治腰痛:白竻根三两,乌贼干两只。酒、水各半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⑩治咳嗽及哮喘:刺三加根五钱,倒生根五钱,葵花杆心五钱。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⑾治咳嗽痰中带血:刺三加根、九重根、果上叶、阉鸡尾、白芨各三钱。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⑿治疗疮:白竻根一至二两,水煎服;另取叶一握调冬蜜捣烂外敷。(《福建民间草药》) ⒀治背花疮:三加、紫花地丁、金樱子叶,匍匐堇,共捣烂,敷患处。(江西《草药手册》) ⒁治乳吹、乳痈:白竻根一至二两,酌加红薯烧酒烤服。(《福建民间草药》) ⒂治白带、月经困难:三加三钱,红牛膝二钱。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
生境分布: |
生于溪边,山脚、路旁及丘陵地的灌木丛中。分布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江西、湖南等地。 |
原形态: |
白竻(《生草药性备要》),又名:风党竻、苦竻葱(《岭南采药录》),鹅掌竻、白竻花、苦刺、倒钩刺、三叶刺、臭刺、三爪风、三叶五加、白刺藤、刺藤乌、山花莲、五虎刺、三股风、红芦刺、三花眉。 多年生攀援状灌木,高1~7米。树皮灰白色,枝条具皮孔,有刺。复叶互生;叶柄长2~6厘米,常有刺;小叶通常3片,少有5片,纸质,有短柄;小叶片长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急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楔形。伞形花序顶生,常3~10个聚合成总状花序或复伞形花序,单生者少;花萼具5小齿,无毛,长约1.5毫米;花瓣5片,白色带淡黄色,三角形,长约2毫米;雄蕊5;雌蕊单一,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中部以下合生。果球形,稍倾向压扁,长3~4毫米,黑色。花期7~8月。果期11~12月。 |
来源: |
为五加科植物白竻的根或根皮。 9~10月间挖取,鲜用,或鲜时剥取根皮晒干。 |
出处: |
《天宝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