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头狮子草
( Jiǔ Tóu Shī Zi Cǎo )
别名: 绿豆青王灵仁 , 四季青三面青 , 川白牛膝 , 六角英 , 绿豆青 , 竹叶青 , 接骨草 , 土细辛 , 万年青 , 铁焊椒 , 绿豆肯 , 王灵仁 , 辣叶青药 , 尖惊药 , 天青菜 , 金钗草 , 项开口 , 蛇舌草 , 化痰青 , 四季青 , 三面青 , 菜豆青 , 铁脚万年青 , 九节篱 , 咳风尘 , 晕病药 , 红丝线草 , 野青仔 , 肺痨草
九头狮子草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祛风清热;凉肝定惊;散瘀解毒。主感冒发热;肺热咳喘;肝热目赤;小儿惊风;咽喉肿痛;痛肿疔毒;乳痈;聤耳;瘰疬;痔疮;蛇虫咬伤;跌打损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或绞汁饮。外用:适量,捣敷;研煎液熏洗。 |
性味: |
味辛;微苦;甘;性凉 |
各家论述: |
1.《植物名实图考》:发表。2.《分类草药性》:清火。治咳嗽、气喘,吐血。3.《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小儿惊风。4.《贵阳民间药草》:祛风,清热,定惊。5.《闽南民间草药》:消肿,解毒,散热。疗疔疮,乳痈,蛇咬伤,蜈蚣咬伤。6.《四川中药志》:清肺热,化痰。治风热咳嗽痰多。 |
药理作用: |
抗菌作用 本品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伤寒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1]。 |
化学成分: |
地上部分含3,5-吡啶二酢酰胺(3,5-pyridinedi-carboxamide),羽扇豆醇(lupe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yl glucoside),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yl glucoside)和尿囊素(allantoin)[1]。 |
附方: |
1.治肺热咳嗽:鲜九头狮子草一两,加冰糖适量。水煎服。(《福建中草药》)2.治肺炎:鲜九头狮子草二至三两,捣烂绞汁,调少许食盐服。(《福建中草药》)3.治虚弱咳嗽:辣叶青药嫩尖七个,蒸五分麦芽糖服。(《贵州草药》)4.治小儿惊风:一·尖惊药二钱,白风藤二钱,金钩藤二钱,防风一钱,朱砂二分,麝香五厘。将朱砂与麝香置于杯中,另将前四味药熬水,药水混合朱砂、麝香,三次服完。(《贵阳民间药草》)二·辣叶青药五钱,捣绒对淘米水服。(《贵州草药》)5.治小儿吐奶并泄青:尖惊药五钱(根叶并用),煎水服。(《贵阳民间草药》)6.治男子尿结:尖惊药、黑竹根、大种鹅儿肠、木通、淮知母各五钱。加酒十二两蒸,早晚各服二两,第二次用半斤酒蒸,第三次用六两酒蒸。(《贵阳民间药草》)7.治咽喉肿痛:鲜九头狮子草二两,水煎,或捣烂绞汁一至二两,调蜜服。(《福建中草药》)8.治痔疮:尖惊药二两,槐树根二两,折耳根二两。炖猪大肠头,吃五次。(《贵阳民间药草》)9.治蛇咬伤:鲜九头狮子草、半支莲、紫花地丁,三种药草加盐卤捣烂,涂敷于咬伤部位。(《浙江民间草药》)10.治黑泡疔:九头狮子草茎叶,捣烂,涂敷。(《浙江民间草药》)11.治白带,经漏:九头狮子草四两,炖猪肉吃。(《常用中草药配方》) |
性状: |
性状鉴别 全草长20-50cm,茎方形,深绿色,节膨大。叶卵状距圆形,长3-7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可见花序或果序。气微,味苦。 |
栽培: |
生物学特性 喜生于温暖湿润的林下或溪沟边,低山及平坝地区都可栽培。土壤以较阴湿、肥沃、疏松者为好。 栽培技术 一般用分株繁殖,南川地区在3-4月间,将母株边根挖起,分成苦干小蔸,每蔸有苗或芽4-5根。在整好的土地上,开1.3m宽的高畦,按行株距约30cm,开穴,深10-14cm,每穴栽1蔸,用土压紧,盖上细土,浇水定根。 田间管理 苗成活后,施清淡人畜粪水。6-7月中耕和追肥1次。栽种后可收获多年,故每年收获后,要及时中耕除草和追肥等理,以保证来年还能丰收。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下、路旁、溪边等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工江流域以南各地。 |
原形态: |
九头狮子草 多年生草本,高20-50cm。根细长,须根黄白色。茎直立,本棱形,深绿色,节显着膨大。叶对生;有柄;叶片纸质;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7cm,宽8-15mm,先端渐尖,基部渐窄,全缘。聚伞花序短,集生于枝梢的叶腋;每一花下有大小两片叶状苞片,苞片椭圆形至卵状长圆形,长1.5-2.5cm;萼5裂,钻形,长约3mm;花冠粉红色至微紫色,长2.5-3cm,外面疏被短毛,下部细长筒形,冠檐2唇形,上唇全缘,下唇微3裂;雄蕊2,着生于花冠筒内,2花室一上一下;雌蕊1,子房2室,胚珠多数花柱白色,柱头2裂。蒴果窄倒卵形,略被柔毛,长约1.1cm,成熟时纵裂,将种子弹出。种子坚硬,褐色,扁圆,有小瘤状突起。花期5-9月。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九头狮子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istrophe japonica (thunb.) bremek. [dianthera japonica thunb.; dicalipbera japonica (thunb.) makino;diclipbera crinita (thunb.) nees]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
出处: |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
九头狮子草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
发汁解表,清热解毒,镇痉。用于感冒,咽喉肿痛,白喉,小儿消化不良,小儿高热,痈疖肿毒,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
用量15~30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
性味: |
辛、微苦,凉。 |
栽培: |
喜温暖半荫环境。宜砂质壤土栽培。用种子及分株繁殖。种子繁殖,春季播种,条播,行距1尺,覆土4~5分。分株繁殖,春季发新苗时,挖取全株,分开栽种,行株距为1×0.5尺。 |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坡、林下、路旁、溪边等阴湿处。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 |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根细长,须根黄白色。茎直立,或披散,四棱形,深绿色,节显著膨大。叶对生,纸质,具短柄,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7厘米,宽0.8~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全缘。夏秋之间开花,聚伞花序短,集生于树梢的叶腋;每一花下有大小两片叶状苞相托,较花萼大;萼5裂,等大;花冠长2.5厘米许,淡红紫色,下部细长筒状,上部分裂为二唇,超出苞外,容易脱落;雄蕊2,着生于花筒内;雌蕊1,子房2室,花柱白色,柱头2裂。蒴果窄倒卵形,略被柔毛,成熟时纵裂,胎座不弹起,每室具2种子,生于明显种钩上。 |
来源: |
为爵床科九头狮子草属植物九头狮子草peristrophe japonica(thunb.)makino [dicliptera japonica (thunb.) makino;d. crinita (thunb.) nees]的全草。野生品四季可采。栽培品可夏、秋采收。拔取全草,除去杂质,晒干。 |
九头狮子草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祛风,清热,化痰,解毒。治风热咳嗽,小儿惊风,喉痛,疗毒,乳痈。 ①《植物名实图考》:"发表。" ②《分类草药性》:"清火。治咳嗽、气喘,吐血。" ③《贵卅民间方药集》:"治小儿惊风。" ④《贵阳民间药草》:"祛风,清热,定惊。" ⑤《闽南民间草药》:"消肿,解毒,散热。疗疔疮,乳痈,蛇咬伤,蜈蚣咬伤。" ⑥《四川中药志》:"清肺热,化痰。治风热咳嗽痰多。"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钱。外用:捣敷。 |
性味: |
辛,凉。 ①《贵阳民间药草》:"辛,凉,无毒。" ②《闽南民间草药》:"甘,寒。" ③《浙江民间草药》:"性温,味淡。" |
附方: |
①治肺热咳嗽:鲜九头狮子草一两,加冰糖适量。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肺炎:鲜九头狮子草二至三两,捣烂绞汁,调少许食盐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虚弱咳嗽:辣叶青药嫩尖七个,蒸五分麦芽糖服。(《贵州草药》) ④治小儿惊风:㈠尖惊药二钱,白风藤二钱,金钩藤二钱,防风一钱,朱砂二分,麝香五厘。将朱砂与麝香置于杯中,另将前四味药熬水,药水混合朱砂、麝香,三次服完。(《贵阳民间药草》)㈡辣叶青药五钱,捣绒对淘米水服。(《贵州草药》) ⑤治小儿吐奶并泄青:尖惊药五钱(根叶并用),煎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⑥治男子尿结:尖惊药、黑竹根、大种鹅儿肠、木通、淮知母各五钱。加酒十二两蒸,早晚各服二两,第二次用半斤酒蒸,第三次用六两酒蒸。(《贵阳民间药草》) ⑦治咽喉肿痛:鲜九头狮子草二两,水煎,或捣烂绞汁一至二两,调蜜服。(《福建中草药》) ⑧治痔疮:尖惊药二两,槐树根二两,折耳根二两。炖猪大肠头,吃五次。(《贵阳民间药草》) ⑨治蛇咬伤:鲜九头狮子草、半支莲、紫花地丁,三种药草加盐卤捣烂,涂敷于咬伤部位。(《浙江民间草药》) ⑩治黑泡疗:九头狮子草茎叶,捣烂,涂敷。(《浙江民间草药》) ⑾治白带,经漏:九头狮子草四两,炖猪肉吃。(《常用中草药配方》) |
生境分布: |
生林下或浅沟边,亦有栽培者。分布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 |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根细长须状。茎深绿色,高约30厘米,四棱形,有膨起的节。叶对生,披针形,全缘,有柄,先端尖。花开于枝梢的叶腋,两性,多数聚集成聚伞花序;每一花下有大小2片叶状苞相托,较花萼大;萼5裂,等大;花冠长2.5厘米许,呈淡红紫色,下部细长筒状,上部分裂为2唇,超出苞外;雄蕊2,花药2室,花丝被有扁毛,藏于花冠之内;雌蕊1,子房上位,2室,胚珠多数,花柱白色,柱头2裂。蒴果,成熟时室裂2瓣片,将种子弹出。种子坚硬,褐色,扁圆。花期夏秋间。 |
来源: |
为爵床科植物九头狮子草的全草。夏、秋采收。 |
出处: |
《植物名实图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