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

参考:小儿痰热闭肺

“小儿肺炎” 相关论述

【概述】小儿肺炎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好发于冬春季节,多并发于感冒麻疹百日咳等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的过程中。临床上以支气管肺炎最为常见。病原以细菌(肺炎球菌)和病毒感染引起。中医认为,肺炎温热病范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治疗上按卫、气、营、血辩证施治。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方法1:
选穴:合谷、肺穴、阴池
操作:常规消毒后,合谷穴直刺1~1.5寸。提插捻转,用泻法。肺穴、阴池直刺0.5寸。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方法2:
选穴:鱼腹孔最三间
操作:常规消毒后,以上穴位分别直刺0.3~0.8寸。轻捣1分钟,用泻法。
(二)点压疗法
选穴:合谷少商、靠山。
操作:医者用拇指指尖,对准穴位,轻轻点压,每穴点压3~5次。痰多加太渊,孔最咳喘甚点压肺穴,咳嗽呕吐涎沫加阳溪。
(三)推拿疗法
选穴:肺经三关二扇门心经小天心
操作:常用推拿是:清肺经200次,推上三关100次。偏于寒者揉二扇门50次,以宣肺解表;偏于热者,清天河水50次,以辛凉解表宣肺化痰热毒甚者掐十王清心经、补脾经、揉小天心,以清热解毒

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张口抬肩为特征。由外感时邪所致。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冬春寒冷季节。病原体主要有细菌(如肺炎双球菌)、病毒(如腺病毒)、支原体、霉菌等。严重者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应及时送医院治疗,以免延误。
风寒犯肺 发热无汗,呛咳气急,痰白清稀。治以辛温开肺,化痰止咳。
处方:麻黄9克,杏仁15克,桑白皮30克,苏子30克,赤茯苓30克,陈皮4.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热闭 发热,有汗或少汗,咳嗽痰黄,气急鼻煽,鼻孔烟霉,喉中痰鸣,面赤咽红,口渴烦躁。治宜辛凉宣肺,清肺化痰
(一)
处方:大黄1克,川贝10克。
用法:上药研末,蜂蜜调和,开水冲服。每次0.6~1克,每日2次。
本方适用于新生儿肺炎喘嗽
(二)
处方:金银花90克,冰糖24克。
用法:将金银花置锅中加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滤去渣滓,入冰糖调化,取出候凉,置冰箱冷冻后用。每日1剂,随意服食,连服5天。
(三)
处方:粳米50克,生石膏30克,麻黄3克,甘草5克。
用法:将石膏打碎,与麻黄甘草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煮沸20分钟,用布滤去渣滓,与粳米煮成稀粥,凉后可用。每日1剂,分1~2次饮完,连服3~5天。
(四)
处方:生香蕉头心10克,生莲藕3克,羚羊角0.3克,生桑白皮3克。
用法:将生香蕉头与生莲藕一起捣烂,绞取其汁与羚羊角、生桑白皮煎汤,2碗水煎取1碗,泡六一散3克、正冬蜜10克送服。每天饭前食用,每日2次。
(五)
处方:井底土1碗,妇人用香粉10克。
用法:将井底土与妇人用香粉捣过,用白手巾包好,置病人胸部敷之,大热必退。
(六)
处方:黄芩黄连、黄柏各10克。
用法:将三味中药共研细末,热酒调匀,敷贴剑突部,需约2小时。重症者换药再敷。
(七)
处方:羚羊角1.5克;鲜芦根45克;通草10克。(10岁以内者加生石膏45克,气质虚弱者酌加入参)
用法:将上述各味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后即可饮服,每日3次。
本方适用于儿童病毒性肺炎
(八)
处方:炙麻黄1克,生石膏30克,炒杏仁3克,金银花10克,鱼腥草10克,胆南星3克,天竺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6、7次服。(上方药量为5岁小儿用量)
热闭 发热较高,咳嗽而喘,呼吸困难,喉间痰鸣,气急鼻煽,胸闷胀满,口唇青紫,泛吐痰涎,心烦不安。治宜清热宣肺涤痰定喘
(一)
处方:癞蛤蟆2只。
用法:将上药洗净置桶内,用冷水浸8分钟,先取1只抹干,将癞蛤蟆肚皮覆盖于患儿剑突下(心窝部),使其头朝上,用手扶住或纱布固定约15分钟后,癞蛤蟆周身灼热时取下放桶内,另换1只如前法敷于小儿剑突下。如此每隔15分钟轮换1次,连续1~2小时,重症可连敷3小时以上。
(二)
处方:全蝎僵蚕各0.9克,朱砂天麻冰片黄连各12克,牛黄0.18克,胆南星0.6克,甘草0.6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分成小包,每包1克,存瓶备用。5个月以下小儿每服0.15~0.2克;5个月以上至1周岁者每服0.2~0.5克;1周岁以上至2周岁者每服0.5~0.6克。薄荷灯心煎汤送下。也可用白开水送服。
(三)
处方:白芥子(炒)、面粉各30克。
用法:白芥子研为细末,与面粉和匀,加水调和,以纱布包好,敷贴背部第3~4胸椎处,每日1次,每次15分钟,连敷3次。如见贴药处皮肤发红,立即去药。适用于小儿肺炎后期,痰多,两肺湿性啰音经久不消者。
(四)
处方:鲜地龙15克,青黛4克。
用法:将鲜地龙捣烂,纳青黛,加白糖少许,开水冲服
(五)
处方:生石膏12克,明矾3克,枳实6克,瓜蒌霜6克,蚕砂6克,头发灰3克。
用法:将上述各味混合共研细末,用酒调敷胸部。每日1换。
(六)
处方:荸荠粉30克,淡竹叶30克,生石膏24克,冰糖30克。
用法:将石膏、淡竹叶置锅内加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滤去渣滓,冲入荸荠粉及冰糖调成稀糊,取出凉后可用。每日1剂,作1~2次服完,至愈为度。
(七)
处方:莱菔子15克,白果18克,紫苏子7克,冰糖24克。
用法:将白果打碎去壳取仁,与莱菔子苏子共捣成泥酱状,冲入沸开水150毫升,盖焗片刻,用纱布滤去渣滓,加入冰糖调化,凉后可用。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3~5剂。1岁以下小儿酌减。
(八)
处方:百合24克,莲米30克,萝卜汁100毫升。
用法:将百合莲米用温开水泡软,捣烂成浆,倒入萝卜汁混和,置锅内隔水蒸熟,凉后可服。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7~10天。

1984年豫儿年方十二岁,9月中旬忽然壮热(体温39.7℃),旋即咳嗽频作,声若从瓮中出。腹中隐痛,二便自调;有汗热不解,脉浮数,右手脉按之不衰,苔薄白。予桑菊饮无进退,改投银翘散,每服药后,体温辄从39.7℃降至37.4℃。数小时后,复升如初,两日皆然。西医胸透示:肺纹理增深,右肺小片状阴影,诊断为“肺炎”。给予抗生素注射。每次注射后二小时内体温可略降,二小时后又复回升,如此将近一周,病不能解。余寻思再三,一筹莫展。至9月24日叩求于张寿杰老师,师即详询前因后果及服药机变,沉思片时,继而谓曰:“吾得之矣。咳声‘空空’然若出瓮中,是肺气之壅而不清,法当开肺为先,清肺为辅。银翘、桑菊偏清偏透,与症虽近而未合;腹中隐痛,发热蒸蒸,是积热在肠,熏蒸肺脏。病发于里而见象于外,根本在下而标显于上也。治当泄热清肠。综观全体应以开肺达邪清肠泄热为法。”
余聆听师训,顿有所悟。师尊清肠泄热之说,诚为高论,然余性钝识浅,谛思良久仍不得其药,因复赧然请益。师诲余曰:“余积数十年之经验,知母枳实同用最为得体。夫知母一物,人皆知其清肺,不知最清肠热,与枳实相须为用,投剂得当,立竿见影。”语竟,师援笔直书一方:
南沙参9g、枳实6g、大力子9g、知母6g、蝉蜕6g、银花9g、桔梗4g、藿香9g、橘红9g、黄芩6g、药煎就,时已中午,测得体温39.4℃,随即进药,过二小时许,复测体温38.2℃,四小时后体温降至37.4℃。再进二煎,晚间热即退清。为廓清余邪计,翌日又进一帖,从此恢复正常。
孰料愈后第四日晚间,豫儿又觉腹痛,移时便下糜粪半痰盂,色褐如酱,酸臭难闻。三十分钟后复便多许,色略淡。再半小时后又如厕,虽仍糜状,然色已纯黄,次晨登圊,却一切如常。始知隔宿所泄糜粪,为先前久稽之物,是肠中积热之根。药后肺开气降,肠疏动,渐渐元气来复,则滞自去也。
按:沪上名医张寿杰先生,早岁就学于丁甘仁先生创办之“中国医学院”,虽无等身著述,而经验宏富,观其治豫儿肺炎案,即可知之也。此案病因复杂,与常见肺炎截然不同,而张师治病如与可作画,胸有成竹,挥洒自如,余分析其关键有二:
一曰辨证精确,二曰用药精当。本症之辨证,其标在肺,其本在肠。师以咳声“空空”然若出瓮中辨为肺中浊气壅塞清道,与外邪袭肺、化热作咳者迥异,足气壅而非热郁。两者于治法上亦自不同:气壅开,热郁宜清。可见原用宣肺泄热,是隔靴搔痒,其不效也宜矣。师以藿香橘红桔梗辛香引气之品重开肺气,佐蝉蜕牛蒡银花轻清宣泄以解气热。此为肺中标病之治。
此病之根在于肠中化热,师以证见腹中隐痛绵绵,而即慧眼识真情,投知母枳实以泄热清肠。师曾告余曰:知母枳实同用最清肠热是乃师丁甘仁先生所授之法,用之得当,病去如扫。
张师于整个诊治过程中,未见病人,仅听余转述病情,不切脉,不观舌,竟如此识病真,用药准,除先生精研医理,学验丰富外,可见精于问诊,善于把握主症、主因及证情演变规律,亦是医家之基本功大。余昔年读书,见近代名医恽铁樵先生治病,不用脉诊,必待于问,深为不解,今见张师治此症,始自解悟。

1984年豫儿年方十二岁,9月中旬忽然壮热(体温39.7℃),旋即咳嗽频作,声若从瓮中出。腹中隐痛,二便自调;有汗热不解,脉浮数,右手脉按之不衰,苔薄白。予桑菊饮无进退,改投银翘散,每服药后,体温辄从39.7℃降至37.4℃。数小时后,复升如初,两日皆然。西医胸透示:肺纹理增深,右肺小片状阴影,诊断为“肺炎”。给予抗生素注射。每次注射后二小时内体温可略降,二小时后又复回升,如此将近一周,病不能解。余寻思再三,一筹莫展。至9月24日叩求于张寿杰老师,师即详询前因后果及服药机变,沉思片时,继而谓曰:“吾得之矣。咳声‘空空’然若出瓮中,是肺气之壅而不清,法当开肺为先,清肺为辅。银翘、桑菊偏清偏透,与症虽近而未合;腹中隐痛,发热蒸蒸,是积热在肠,熏蒸肺脏。病发于里而见象于外,根本在下而标显于上也。治当泄热清肠。综观全体应以开肺达邪清肠泄热为法。”
余聆听师训,顿有所悟。师尊清肠泄热之说,诚为高论,然余性钝识浅,谛思良久仍不得其药,因复赧然请益。师诲余曰:“余积数十年之经验,知母枳实同用最为得体。夫知母一物,人皆知其清肺,不知最清肠热,与枳实相须为用,投剂得当,立竿见影。”语竟,师援笔直书一方:
南沙参9g 枳实6g 大力子9g 知母6g 蝉蜕6g 银花9g 桔梗4g 藿香9g 橘红9g 黄芩6g 
药煎就,时已中午,测得体温39.4℃,随即进药,过二小时许,复测体温38.2℃,四小时后体温降至37.4℃。再进二煎,晚间热即退清。为廓清余邪计,翌日又进一帖,从此恢复正常。
孰料愈后第四日晚间,豫儿又觉腹痛,移时便下糜粪半痰盂,色褐如酱,酸臭难闻。三十分钟后复便多许,色略淡。再半小时后又如厕,虽仍糜状,然色已纯黄,次晨登圊,却一切如常。始知隔宿所泄糜粪,为先前久稽之物,是肠中积热之根。药后肺开气降,肠疏动,渐渐元气来复,则滞自去也。
按:沪上名医张寿杰先生,早岁就学于丁甘仁先生创办之“中国医学院”,虽无等身著述,而经验宏富,观其治豫儿肺炎案,即可知之也。此案病因复杂,与常见肺炎截然不同,而张师治病如与可作画,胸有成竹,挥洒自如,余分析其关键有二:
一曰辨证精确,二曰用药精当。本症之辨证,其标在肺,其本在肠。师以咳声“空空”然若出瓮中辨为肺中浊气壅塞清道,与外邪袭肺、化热作咳者迥异,足气壅而非热郁。两者于治法上亦自不同:气壅开,热郁宜清。可见原用宣肺泄热,是隔靴搔痒,其不效也宜矣。师以藿香橘红桔梗辛香引气之品重开肺气,佐蝉蜕牛蒡银花轻清宣泄以解气热。此为肺中标病之治。
此病之根在于肠中化热,师以证见腹中隐痛绵绵,而即慧眼识真情,投知母枳实以泄热清肠。师曾告余曰:知母枳实同用最清肠热是乃师丁甘仁先生所授之法,用之得当,病去如扫。
张师于整个诊治过程中,未见病人,仅听余转述病情,不切脉,不观舌,竟如此识病真,用药准,除先生精研医理,学验丰富外,可见精于问诊,善于把握主症、主因及证情演变规律,亦是医家之基本功大。余昔年读书,见近代名医恽铁樵先生治病,不用脉诊,必待于问,深为不解,今见张师治此症,始自解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