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
( xinshengerbaixuezheng )
别名: 邪毒内陷 , 新生儿败血病 , 疮毒走黄
西医
简介: |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各种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使新生儿出现严重感染中毒症状的全身感染性疾病。 |
发病机理: |
本病发病机理系由于新生儿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缺陷,易于发生感染且不易局限。感染途径可为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及产后感染。病原菌的种类随着抗生素的发展及应用不断变化,国内近年来仍以葡萄球菌为常见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次之。随着特殊监护技术的开展及高危儿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条件致病菌的感染大大增加,如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李司忒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及不动菌属等,厌氧菌和真菌及复合菌感染也有增加,b组链球菌感染亦见许多报道。 |
诊断标准: |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 (一)病史要点 1.有无产前、产时与感染有关的病史,如孕妇发热、消毒不严接生史、胎膜早破、羊水混浊、发臭、产程延长等。有无气管插管、脐血管或周围静脉插管史。 2.出生后有无“挑马牙”等粘膜损伤史。 3.有无皮肤、脐部、粘膜等感染史。 (二)临床表现 1.有无一般感染中毒表现,如吃奶不好、面色欠佳、哭声异常、嗜睡、体温异常等。反应好的足月儿常有发热、早产儿常有体温不升。 2.有无淤点、病理性黄疸、肝脾肿大、皮肤粘膜化脓性病灶或深部脓肿及浆液腔积脓。 (三)实验室检查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取血培养(戴消毒口罩;严格洗手;取血部位的毛发应该剃去;培养瓶口应有两层覆盖物,取去外层后将所取血液通过内层注入瓶内),在用抗生素前取不同部位的双份标本,取血有困难时也可一次取血,更换针头分别注入两个培养瓶,每份需血0.5~1ml(5%~10%培养基量)。 2.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杆状核细胞≥20%中性粒细胞总数;白细胞总数20×109/l。 3.其他化验:①微量血沉>15mm/h。②c-反应蛋白+~+++。③白细胞层涂片找细菌。④有条件的单位可开展对流免疫电泳、乳胶颗粒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l型细菌及质粒分析等检查。 (四)诊断指标 1.临床具有感染中毒表现。 2.血培养2次或2~3个标本均有同一细菌,且与药物敏感试验一致。 3.血培养1次阳性。 4.从脑脊液、浆膜腔液、尿液或深部组织(包括尸检标本)分离出同一细菌。 5.白细胞杆状核细胞≥20%中性粒细胞总数,白细胞总数之5×109/l或出生3天后>20×109/l。 6.产程延长、胎膜早破、消毒不严接生史。 7.粘膜皮肤损伤史。 8.粘膜皮肤、脐部或深部组织有化脓性感染。 (五)确诊为败血症 1. 凡具备第(四)项之第1、2条者可以确诊。 2.具备第(四)项之1、3、4条者也可以确诊。, 3.具备第(四)项之第1、3条,但病原菌为非条件致病菌也可确诊。 (六)临床诊断为败血症: 血培养一次阳性,病原菌为条件致病菌,具有第(四)项之第1条加上5、6(产后1周内)或7条中任何1条,只能临床诊断为败血症。 |
诊断依据: |
血培养对明确诊断很重要,凡母亲有感染病史、产程延长、羊膜早破;或为早产儿、经历复苏术、曾作气管插管或脐血管油管者;有脐部、皮肤及粘膜感染灶者当出现精神委靡、厌食、体温不升及体重不增,黄疸加深时,均须考虑败血症。 |
病史: |
注意母亲有无产前或临产感染、胎膜早破、羊水混浊、滞产、不洁断脐史,患儿有无皮肤粘膜破损、脐部感染及插管史。 |
体征: |
新生儿败血症主要以精神萎靡或烦躁,胃纳欠佳,吸吮无力,皮肤黄染,发热或体温不升,甚至惊厥、昏迷为主要特征。病原菌在病儿血液中不断繁殖,循环全身,可停留于某一脏器而形成局部化脓灶,常见者有肺炎、脑膜炎及脓尿症等。此外亦可并发深部组织脓肿、骨髓炎及肝脓肿等。严重者可并发硬肿症,dic及感染性休克。 |
体检: |
检查时发现皮肤有脓疮、疖肿、脐部有脓性渗液、甲沟炎、睑缘炎等局部化脓病灶,同时有肝脾肿大等体征。 |
实验室诊断: |
病灶分泌物及血培养可确诊。 疑有宫内感染时可于生后6小时内取胃液涂片查白细胞,超过4个/高倍视野,或取脐血查igm值>200~300mg/l,有临床意义。 |
免疫学: |
c反应蛋白阳性。 对流免疫电泳查细菌抗原,可快速诊断。 |
鉴别诊断: |
1.新生儿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败血症如有呼吸暂停、惊厥及前囟凸出等表现时,尤其是生后1周内发病的患儿,应与颅内出血和缺氧缺血性脑病鉴别。后两者常发病早,多在生后1~2天起病,有产伤或窒息史,无感染征象。头颅b超、ct可确诊。 2.呼吸道疾病:败血症早期可有呼吸困难、气促、紫绀等,应与肺炎、未成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鉴别,必要时拍胸部x线片助诊。 3.血液病:败血症时可有黄疸、贫血、血小板减少等,需与新生儿溶血症、红细胞酶缺陷、新生儿出血症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鉴别。后一类病均无感染表现,有关实验室检查可助诊断。 4.消化道疾病:败血症时可有腹胀、呕吐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需仔细分析各症状的发展和因果关系,判断其是肠道本身疾病,还是败血症的胃肠道表现。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 (1)一般情况好,体温稳定在正常范围,体重增加。 (2)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病灶痊愈。 (3)血象正常,血培养阴性。 2.好转 (1)一般情况好转,体温正常或不稳定,体重不增。 (2)临床症状好转,体征减轻。 (3)血wbc计数及分类偏高。血培养阴性。 |
治疗: |
本病治疗以合理应用抗生素,支持及对症疗法为主。 一、抗生素治疗一般选用杀菌药,在病原菌未明前选用兼顾革兰氏阳性球菌及阴性杆菌的广谱抗生素,明确病原菌后根据其药敏试验调整用药。一般静脉给药,疗程2~3周,脓毒败血症时则需4~6周。常用抗生素的选择及剂量如下: 1.病因不明、病情不重者:选用氨苄青霉素加丁胺卡那,或加新青霉素Ⅱ。 2.病因不明、病情危重者:选用头孢氨噻肟或头孢噻甲羧肟加邻氯青霉素。 3.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一般选用氨苄青霉素加丁胺卡那霉素,无效者改用头孢氨噻肟或头孢噻甲羧肟,或头孢三嗪噻肟。如为绿脓杆菌,常选羧苄青霉素或氧哌嗪青霉素加庆大霉素。 4.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选用新青霉素Ⅱ、邻氯青霉素或第一代头孢霉素如先锋霉素Ⅴ。还可选用头胞呋肟、万古霉素等。链球菌感染者首选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 5.厌氧菌感染:首选甲硝唑,或用洁霉素。 二、对症及支持治疗注意保暖,及时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感染性休克者扩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黄疸重者给予光疗,有中毒性肠麻痹者及时胃肠减压及药物治疗,有dic者给予肝素抗凝治疗,纠正缺氧。重症患儿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或血浆。 三、免疫治疗适用于血白细胞减少患儿。 1.输中性粒细胞:每次1×10(9)粒细胞/kg,需经过3000rad照射灭活有免疫力的淋巴细胞。 2.免疫球蛋白:每次0.5~1g/kg,静脉点滴。 |
“新生儿败血症” 相关论述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严重的全身性细菌感染。
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低于1%,但占新生儿7天内死亡的30%以上。出生体重低于2500g的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是正常体重足月儿的5倍,男性发生率较女性高2倍。分娩时的并发症如羊膜早破、母亲出血或感染,使新生儿易发生败血症。
【症状】
50%以上的患儿在生后6小时内出现症状,大多数患儿在72小时内出现症状。生后4天或以上出现的败血症可能是在医院新生儿室获得的感染(医源性感染)。
败血症患儿常常有乏力、吸吮无力、心率慢、体温波动(时高时低)、呼吸困难、抽搐、黄疸、呕吐、腹泻和腹胀等。
感染的原发灶和扩散程度不同,出现的症状也不同,例如,脐带残端感染(脐带炎)可引起脐根部流脓、出血;脑膜炎或脑脓肿引起昏迷、惊厥、角弓反张、囟门(颅骨间两个软的部位)膨隆;骨感染(骨髓炎)导致感染的肢体活动受限;关节感染可出现关节红、肿、热、痛;腹腔感染(腹膜炎)引起腹胀和血便。
【诊断】
通过采血或体内明显的感染灶作培养明确感染的病原体,抗体试验可辅助诊断。尿标本可作镜检或细菌培养。如果怀疑脑膜炎应进行脊椎穿刺(腰穿)。耳分泌物或胃液也可作镜检。
【预后和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采用抗生素静脉治疗,抗生素应在实验报告之前使用,再根据实验结果选择不同的抗生素。少数患儿可给予纯化的抗体或白细胞。
尽管有新的特效抗生素和高危护理,仍有25%或以上的败血症患儿死亡。低体重儿、早产儿败血症的病死率为正常体重儿、足月儿的2倍。
败血症是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繁殖,不断产生毒素的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新生儿皮肤、粘膜的屏障机能差,一旦有轻微的损伤,细菌容易侵入体内;另外,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差,抗体浓度低,以致感染无法局限,并发展为败血症。新生儿得了败血症,其症状与较大年龄的儿童相比有很多不典型,因此容易疏忽,不能及时去医院诊治。例如体温不升(仅极少数病例有发热),不想吃奶,吸吮无力,精神萎靡,常有肢体的抽动,出现黄疸或者在原先黄疸的基础上加深或延迟消退。新生儿患败血症时,相当一部分病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但是脑膜炎的症状不明显,易造成漏诊。
为了早期发现病例,当孕妇临产时有感染、羊膜早破、产程延长和羊水污染分娩出的新生儿;或者产时新生儿经抢救复苏或皮肤、脐部有感染的情况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者,就应想到有败血症的可能,并及时送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