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药
( Shēnɡ Yào )
别名: 红升 , 黄升 , 红粉 , 灵药 , 三白丹 , 三仙散 , 小升丹 , 三仙丹 , 升丹
升药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升药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搜脓,拔毒,去腐,生肌。治痈疽,疔疮,梅毒,下疳,一切疮疡肉暗紫黑,疮口坚硬,久不收口。 ①《张氏医通》:"治霉疮结毒。" ②《吴氏医方汇编》:"治一切阳症腐烂太甚者。" ③《沈氏经验方》:"治痈疽烂肉未清,脓水未净。" ④《痴医大全》:"提脓长肉。" ⑤《集成良方三百种》:"治痈疽疔毒溃后。" |
用法用量: |
外用:合他药研末,干撒、调敷或作药拈。 |
毒性: |
有毒。 |
用药禁忌: |
本品有毒,腐蚀性较强,外用亦宜微量。 |
附方: |
①治一切痈疽并发背,烂脚恶疮:煨石膏四两,漂净冬丹五钱,上好黄升丹二钱。共为细末,和匀掺患处,即生肌长肉,且不藏毒。(《疡科遗编》九一丹) ②治下疳腐烂:升丹三分,橄榄炭三分,梅片一分。研极细末,麻油调敷,或干掺。(《药奁启秘》) |
炮制: |
研细粉入药。 |
性状: |
①红升(《外科传薪集》) 又名:三仙红升丹(《集成良方三百种》),红粉。为橙红色或橙黄色块状物或粉末。块状者,厚约2毫米,一面光滑,略有光泽,一面较为粗糙,呈蜂窝状。质重而脆。气无,露于日光下颜色变深。以红色、片状、有光泽者为佳。 ②黄升(《疡科遗编》) 又名:黄升丹(《疡科遗编》)。为黄色或橙黄色的块状物或粉末,余同红升。以黄色、片状,有光泽者为佳。 上述药材,各地均有制造,以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 |
来源: |
为粗制氧化汞。 |
出处: |
《药材资料汇编》 |
“升药” 相关论述
南方之地.其气不正.阴常盛.春夏多寒.阳恒泄.秋冬多热.阳外而阴内.阳浮而阴闭.故人得病多内寒外热.下寒上热.医者不察.概用升阳发表等药.致病者痰滞神昏.而不知人.服多者气逆.哕而汗出即逝.盖瘴病之作.秋冬为多.人之阳气.春升夏浮.秋降冬藏.秋冬热.是行夏浮之令.而秋冬之令不行.阳气之不降也明矣.阳气不降.则中下二焦空虚而寒.大法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知此者急使阳气下降.及温中之不暇.而况敢用升浮凉药以犯逆时之戒乎.凡升阳之药.味辛性凉.味辛便能散真气.性凉非脾胃虚寒所宜.因其升.故心肺之阳不降.所以神愈昏不知人.因其散气.故中气愈虚.不能运痰.所以痰滞.因其性凉.脾胃愈寒.所以发哕.因其发汗.故汗一出翻然作冷.上焦几微之间.气随汗而出.所以即逝.议论至此.治瘴者.岂可以升阳风药而妄用之哉.所谓升阳风药者.如升麻.防风.荆芥.羌活.独活.前胡.薄荷.天麻.蔓荆.葛根.细辛.白芷.川芎.紫苏之属是也.余观今之医瘴者.不识其端.妄以头痛发热.身痛口渴.为时行寒疫.用败毒散及升阳散火汤二三服.则痰滞不语.目瞪口噤.元气素实者.热退时此症亦退而苏.热来时其症复来.此时急宜温中利痰.用治瘴正法.多有得生者.若元气虚.服三四服即变 瘴.七日外竟成大梦.又有一等元气极实者.服前药亦不痰滞.亦不变 .止是热不退.直至十四日内热微时.方作哕而逝.此等变症不惟败毒散火汤.虽参苏饮变症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