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
( Lǐ Zi )
别名: 山李子 , 嘉应子 , 李实 , 嘉庆子
李子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清热;生津;消积。主虚劳骨蒸;消渴;食积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15g;鲜者,生食,每次100-300g。 |
性味: |
甘;酸;平 |
归经: |
肝;脾;肾经 |
各家论述: |
1.《名医别录》:除痼热,调中。 2.孟诜:去骨节间劳热。 3.《日华子本草》:益气。 4.《滇南本草》:治风湿气滞血凝。 5.《医林纂要》:养肝,泻肝,破瘀。 6.《随息居饮食谱》:清肝涤热,活血生津。 7.《泉州本草》:清湿热,解邪毒,利小便,止消渴。治肝病腹水,骨蒸劳热,消渴引饮等证。8.《本草求真》:《素问》言李味属肝,故治多在于肝,正思邈所谓肝病宜李之意也。中有痼热不调,骨节间有痨热不治,得此酸苦性入,则热得酸则敛,得苦则降,而能使热悉去也。 |
用药禁忌: |
1.《千金·食治》:肝病宜食。不可多食,令人虚。 2.《滇南本草》:不可多食,损伤脾胃。 3.《随息居饮食谱》:多食生痰,助湿发疟痢,脾弱者尤忌之。 |
化学成分: |
果实含赤霉素a/32(gibberellin a/32)。还含胡萝卜类色素,如β-胡萝卜素(β-carcotene),隐黄质(cryptoxanthin),叶黄素(lutein),堇黄质(violaxanthin)及新黄质(neoxanthin),并含维生素a。 |
性状: |
果实呈球状卵形,直径2-4cm,先端微尖,基部凹陷,一侧有深沟,表面黄棕色或棕色。果肉较厚,果核扁平长椭圆形,长6-10mm,宽4-7mm,厚约2mm,褐黄色,有明显纵向皱纹。气微、味酸、微甜。 |
栽培: |
生物学特征 对气候的适应性强,对土壤只要土层较深,有一定的肥力,不论何种土质都可以栽种。对空气和土壤湿度要求较高,极不耐积水,果园排水不良,常致使烂根,生长不良或易发生各种病害。宜选择土质疏松、土壤透气和排水良好,土层深和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建园。 栽培技术 用分株和嫁接繁殖。生产上提倡用嫁接繁殖。常用的砧木有毛桃和李砧。芽接一般在7月中旬至9月,枝接宜于冬季或早春萌芽前进行。苗木质量对定植以后的生长状况关系极大,注意选择壮苗栽培才能早结丰产。为便于田间操作,可采用宽行密株的栽植方式,在立地条件好的果园,可用4m×6m的行株距,在立地条件差的果园可用3m×5m的行株距。 田间管理 扩坑改土,深翻施重肥。追肥应以勤施薄施,梢期多施为原则。肥料要先稀后浓,用量随树体扩大而增加,注意整形控梢,培养丰产树型,夏剪主要将徒长枝进行摘心或短剪,并疏剪从主干、主枝萌发出来的徒长枝,冬剪主要是剪去枯枝、病虫枝、下垂拖地枝。 病虫害防治 炭疽病,为害叶部,早春发芽前喷5度的石硫合剂,或喷1:1:100的波尔多液。流胶言不胶病,为害干、枝树皮,夏、秋季对已感病的树用800倍代森铵或800倍托布津喷射,并刮除病部。蚜虫,为害新梢,可用烟叶浸出液,连续喷洒2-3次,每隔7-10d喷洒1次。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2600m的山沟路旁或灌木林内。 资源分布:除内蒙古、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多有分布和栽培。 |
原形态: |
李 乔木,高达9-12m。树皮灰褐色,粗糙;小枝无毛,紫褐色,有光泽。叶柄近顶端有2-3腺体;叶片长方倒卵形或椭圆倒卵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密浅圆钝重锯齿。花两性;通常3朵簇生;萼筒杯状,萼片及花瓣均为5;花瓣白色,雄蕊多数;排成不规则2轮;雄蕊1,柱头盘状,心皮1,与萼筒分离。核果球形或卵球形,直径3.5-5cm,栽培品种可达7cm,先端常稍急尖,基部凹陷,绿、黄或带紫红色,有光泽,被蜡粉:核卵圆形或长圆形,有细皱纹。花期4-5月。果期7-8月。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unus salicina lindl. 采收和储藏:7-8月果实成熟时采摘,鲜用。 |
出处: |
出自《滇南本草》。 |
李子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清肝涤热,生津,利水。治虚劳骨蒸,消渴,腹水。 ①《别录》:"除痼热,调中。" ②孟诜:"去骨节间劳热。" ③《日华子本草》:"益气。" ④《滇南本草》:"治风湿气滞血凝。" ⑤《医林纂要》:"养肝,泻肝,破瘀。" ⑥《随息居饮食谱》:"清肝涤热,活血生津。" ⑦《泉州本草》:"清湿热,解邪毒,利小便,止消渴。治肝病腹水,骨蒸劳热,消渴引饮等证。" |
用法用量: |
内服:生食或捣汁。 |
性味: |
甘酸,平。 ①《别录》:"味苦。" ②《干金·食治》:"苦酸,微温,涩,无毒。" ③崔禹锡《食经》:"小冷。" ④《日用本草》:"味苦甘酸,微毒。" |
归经: |
《本草求真》:"入肝、肾。" |
用药禁忌: |
①《千金·食治》:"肝病宜食。""不可多食,令人虚。" ②《滇南本草》:"不可多食,损伤脾胃。" ③《随息居饮食谱》:"多食生痰,助湿发疟痢,脾弱者尤忌之。" |
化学成分: |
果肉中可得天门冬素0.1%,尚含谷酰胺、丝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苏氨酸、丙氨酸、γ-氨基丁酸等氨基酸等。 |
附方: |
①治骨蒸劳热,或消渴引饮:鲜李子捣绞汁冷服。(《泉州本草》) ②治肝肿硬腹水:李子鲜食。(《泉州本草》) |
生境分布: |
生于山沟路旁或灌木林内。常栽培于庭园。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
原形态: |
李(《诗经》) 落叶乔木,高达10米。小枝无毛,红棕色有光泽。叶通常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6~10厘米,宽3~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渐狭至柄,边缘具密钝细复齿,上面中脉疏生长毛,下面脉腋间有束毛,余无毛;叶柄长1~2厘米,有数腺点。花常3朵簇生,白色,径1.5~2厘米;花梗长1~1.5厘米,无毛;萼长圆状卵形,无毛;花瓣5;雄蕊多数;雌蕊具细长花柱,子房光滑。核果球状卵形,径5~7厘米,先端梢尖,基部深陷,缝痕明显,被蜡粉,通常黄色或淡黄绿色,或微红。花期4~5月。果期7~8月。 |
来源: |
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果实。 |
出处: |
《滇南本草》 |